“JM:三自性与五法对应图表”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style="text-align:center;
!三自性
!style="color:#ffffff;background-color:#006cd9;"|三自性
! colspan="3" |'''从凡夫角度看'''
! colspan="3" style="color:#ffffff;background-color:#006cd9;"|'''从凡夫角度看'''
! colspan="2" |'''从圣者角度看'''
! colspan="2" style="color:#ffffff;background-color:#006cd9;"|'''从圣者角度看'''
|-
|-
!'''遍计所执自性'''
|style="background-color:#b0d8ff;"|'''遍计所执自性'''
| rowspan="3" |相、
| rowspan="3"style="background-color:#b0d8ff;"|相、


名、
名、


妄想
妄想
|相(外境、毛)<small>(nimitta/lakṣaṇa)</small> 、名<ref>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ref>
|style="background-color:#b0d8ff;"|相(外境、毛)<small>(nimitta/lakṣaṇa)</small> 、名<ref>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ref>
|  名<ref>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ref>
|style="background-color:#b0d8ff;"|  名<ref>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ref>
| colspan="2" |
|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color:#b0d8ff;"|
|-
|-
! rowspan="2" |'''依他起自性'''
| rowspan="2" |'''依他起自性'''
| rowspan="2" |  妄想<ref>第二种分类中,妄想包括两个方面:误执“似外”为真外、给误以为的真外安立名言。</ref>  
| rowspan="2" |  妄想<ref>第二种分类中,妄想包括两个方面:误执“似外”为真外、给误以为的真外安立名言。</ref>  
| rowspan="2" |相(似相、影)<small>(ābhāsa)</small>、妄想
| rowspan="2" |相(似相、影)<small>(ābhāsa)</small>、妄想
第23行: 第23行:
|正智'''(清净)'''
|正智'''(清净)'''
|-
|-
!'''圆成实自性'''
|style="background-color:#b0d8ff;"|'''圆成实自性'''
| colspan="3" |         正智、 如如
| colspan="3"style="background-color:#b0d8ff;"|         正智、 如如
|正智、如如
|style="background-color:#b0d8ff;"|正智、如如
|  如如
|style="background-color:#b0d8ff;"|  如如
|-
|-
!''分类依据经典''
|''分类依据经典''
|《楞伽经》
|《楞伽经》
|《楞伽经》
|《楞伽经》
第38行: 第38行:
|}
|}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三时教法)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三时教法)


●<big>'''代表性的分类详图:'''</big>
●<big>'''代表性的分类详图:'''</big>
{{{{NAMESPACE}}:三自性与五法}}
{{{{NAMESPACE}}:三自性与五法}}
<big>'''注释'''</big>
<noinclude>
<noinclude>
=='''注释'''==
[[Category:净名学修纲要]]
[[Category:净名学修纲要]]
</noinclude>
</noinclude>

2021年2月6日 (六) 19:08的最新版本

三自性 从凡夫角度看 从圣者角度看
遍计所执自性 相、

名、

妄想

相(外境、毛)(nimitta/lakṣaṇa) 、名[1]   名[2]
依他起自性   妄想[3] 相(似相、影)(ābhāsa)、妄想 相、名[4]、妄想[5] 相、名[6]、妄想[7] (染污)
正智(清净)
圆成实自性          正智、 如如 正智、如如   如如
分类依据经典 《楞伽经》 《楞伽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代表性的分类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三时教法)

代表性的分类详图:

《楞伽经》中对应关系分类:

第一种:1.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

    2.名相及分别,二种自性摄,正智与如如,是则圆成相。

第二种:佛言:“大慧!三性、八识及二无我悉入五法,其中名及相是妄计性。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正智、如如不可坏故,是圆成性。

第三种:分别迷惑相,是名依他起,相中所有名,是则为妄计。诸缘法和合,分别于名相,此等皆不生,是则圆成实。


注释

  1. 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
  2. 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
  3. 第二种分类中,妄想包括两个方面:误执“似外”为真外、给误以为的真外安立名言。
  4.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5.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6.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7.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