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ed>Yinxuefeng |
|
(未显示4个用户的19个中间版本)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2= |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2= |
|
| |
|
| '''一、填空题''' | | == '''一、填空题''' == |
|
| |
|
| 1.由于众生( )、( )的差别,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 )系统。
| | == '''二、在线测试题''' == |
| | === '''选择题 '''=== |
| | <hr class=""> |
| |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
|
| |
|
| 2.如果一个学习佛教的人,他不能够理解佛教( )的内在结构,那么他就无法读懂佛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
|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 |
|
| 3.《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的( )系统,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词都是一个,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 )是非常不同的。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 {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初时、二时、三时不同的法,根本原因是什么? |
| | |type="()" coef="2"} |
| | -A、佛陀对众生有亲疏远近之分。 |
| | +B、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 |
| | -C、众生的根性没有差别。 |
| | -D、众生的习性没有差别。 |
|
| |
|
| 4.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 )不同。
| | {《金刚经》和《楞伽经》中,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词都是一个,但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非常不同。为什么? |
| | |type="()" coef="2"} |
| | -A、因为《金刚经》容易学、《楞伽经》难学。 |
| | -B、因为中国和印度,对“心”的理解不同。 |
| | +C、因为《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名言系统。 |
| | -D、因为“心”不可说。 |
|
| |
|
| 5.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这项工作叫做( )。
| | {学通、学懂佛教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
| | |type="()" coef="2"} |
| | -A、磕完十万大头。 |
| | -B、学会双盘。 |
| | -C、手串必须是檀木珠子。 |
| | +D、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 |
|
| |
|
| 6.( )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前提,这个前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得有的。
| |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这项工作叫什么? |
| | |type="()" coef="2"} |
| | -A、经变 |
| | -B、汇编 |
| | -C、传承 |
| | +D、判教 |
|
| |
|
| 7.有的朋友学佛很久,甚至学了几十年,依然不得门径,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 )。
| | {哪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
| | |type="()" coef="2"} |
| | +A、出现在佛经当中的判教,得到了佛的印可的判教。 |
| | -B、汉传教派祖师的判教。 |
| | -C、天台宗、华严宗祖师的判教。 |
| | -D、藏传教派祖师的判教。 |
|
| |
|
| 8.经是佛说,所以出现在( )当中的判教,那就是佛陀印可的判教,这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 | {在哪部经当中,有佛陀印可的判教,佛教起名叫做“三时判教”。 |
| | |type="()" coef="2"} |
| | -A、《金刚经》 |
| | +B、《解深密经》 |
| | -C、《如来藏经》 |
| | -D、《胜鬘经》 |
|
| |
|
| 9.在( )当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大家给它起名叫做( )。
| | {初时教法对应的是什么? |
| | |type="()" coef="2"} |
| | -A、菩萨乘 |
| | +B、声闻乘、缘觉乘 |
| | -C、如来乘 |
| | -D、人天乘 |
|
| |
|
| 10.在( )里边,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 )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个相对独立的( )系统,分别给它起名叫做( )教法、( )教法和 ( )教法。
| | {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什么? |
| | |type="()" coef="2"} |
| | -A、声闻乘 |
| | -B、缘觉乘 |
| | +C、菩萨乘 |
| | -D、人天乘 |
|
| |
|
| 11.初时教法对应的就是 ( )乘,也叫做小乘。
| | {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几个体系? |
| | |type="()" coef="2"} |
| | -A、三个 |
| | +B、两个 |
| | -C、四个 |
| | -D、一个 |
|
| |
|
| 12.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 )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乘。
| | {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叫什么派? |
| | |type="()" coef="2"} |
| | +A、中观见派 |
| | -B、瑜伽行派 |
| | -C、显宗 |
| | -D、密宗 |
|
| |
|
| 13.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 )个体系。
| | {对三时教法进行理论梳理的学派,叫什么派? |
| | |type="()" coef="2"} |
| | -A、中观见派 |
| | +B、瑜伽行派 |
| | -C、显宗 |
| | -D、密宗 |
|
| |
|
| 14.在( )后来出现了一些有修有证而又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学术水平的一些大德祖师,他们对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分别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梳理。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我们就叫做( );对三时教法进行理论梳理的学派,就叫( )。
| | {十二缘起属于佛陀的几时教法? |
| | |type="()" coef="2"} |
| | +A、初时教法 |
| | -B、二时教法 |
| | -C、三时教法 |
|
| |
|
| 15.这两派传到我们中国以后,我们中国人就管梳理二时教法的教派,给它起了一个很简单的名字就叫( );对于梳理三时教法的教理学派——瑜伽行派,到了中国,我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 )。
| | {《金刚经》讲“心不可得”,属于佛陀几时教法? |
| | |type="()" coef="2"} |
| | -A、初时教法 |
| | +B、二时教法 |
| | -C、三时教法 |
|
| |
|
| 16.在中国,唯识是个名言,指佛陀( )教法的学术体系。
| | {《楞伽经》讲“自心所现”,是佛陀几时教法? |
| | |type="()" coef="2"} |
| | -A、初时教法 |
| | -B、二时教法 |
| | +C、三时教法 |
|
| |
|
| 17.在印度,中观这一派出现了几位大德,比如( )、( )、和( )。
| | {在藏传佛教里边,除了格鲁之外,宁玛的大圆满、噶举的大手印、萨迦的道果法、觉囊的时轮金刚,这些各派的修法,它所依止的显教的教理是? |
| | |type="()" coef="2"} |
| | -A、初时教法 |
| | -B、二时教法 |
| | +C、三时教法 |
|
| |
|
| 18.在印度,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也出现了几位大德,他们叫做( )、( )和 ( )。
| | {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什么?(多选) |
| | |type="[]" coef="2"} |
| | +A、初时 |
| | +B、二时 |
| | +C、三时 |
| | +D、初转 |
| | +E、二转 |
| | +F、三转 |
|
| |
|
| 19.佛教不是盲修瞎练,它是有很深的理论指导的,所以历史上的一些祖师大德,他们不仅有修有证,而且他们的( )水平、( )水平是极高的,因此佛教不是反智的。
| | {在印度,中观派出现了哪几位大德?(多选) |
| | |type="[]" coef="2"} |
| | +A、龙树 |
| | +B、提婆 |
| | +C、佛护 |
| | -D、世亲 |
|
| |
|
| 20.十二缘起其实就是属于佛陀的( )教法的法,而《金刚经》讲“心不可得”,它是属于佛陀( )教法的法;那么《楞伽经》讲“自心所现”,它是佛陀( )教法的法。
| | {在印度,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出现了哪几位大德?(多选) |
| | |type="[]" coef="2"} |
| | +A、弥勒 |
| | -B、龙树 |
| | +C、无著 |
| | +D、世亲 |
|
| |
|
| 21.如果我们在体系上把它捋清晰了,那么我们再学习十二缘起,学习《金刚经》,学习《楞伽经》,我们就不会造成思想的( )。
| | </quiz> |
| | <hr class=""> |
|
| |
|
| 22.我们要借学习《楞伽经》的机会,全面系统地阐述( )教法的教理体系,也就是讲( )派的思想,说的再通俗一点讲唯识。
| | ==='''判断题'''=== |
| | <hr class=""> |
| | '''判断题 每题1分;''' |
|
| |
|
| 23.在藏传佛教里边,除了格鲁之外,宁玛的( )、噶举的( )、萨迦的( )、觉囊的( ),这些各派的修法,它所依止的显教的教理都是三时教法。
|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 |
|
| '''二、单选题'''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 |
|
| 1.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初时、二时、三时不同的法,根本原因是什么?( ) | | {《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名言系统。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A.佛陀对众生有亲疏远近之分。
| | {《金刚经》和《楞伽经》中,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词都是一个,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非常不同。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B.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
| | {识,梵文对应的都是vijñāna,在汉语、在梵文确实都是同一个字。因此,在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是同一个法义。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C.佛陀对不同的外道说不同的法。
| | {学通、学懂佛教的前提就是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D.佛陀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说不同的法。
| | {判教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前提,这个前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得有的。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2.如果一个学习佛教的人,他不能够理解( ),那么他就无法读懂佛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
| | {有的朋友学佛很久,甚至学了几十年,依然不得门径,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判教。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A.佛陀的大悲大愿
| | {经是佛说,所以出现在佛经当中的判教,那就是佛陀印可的判教,这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B.出离心
| | {在《金刚经》当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大家给它起名叫做“三时判教”。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C.菩提心
| | {初时教法对应的就是声闻乘,也叫做缘觉乘。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D.佛教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
| | {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乘。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3.《金刚经》和《楞伽经》中,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词都是一个,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是非常不同的。为什么?( )
| | {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三个体系。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A.因为《金刚经》说的“心”是凡夫的心,《楞伽经》说的“心”是圣者的心。
| | {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就叫做中观见派。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B.因为中国和印度,对“心”的理解不同。
| | {对三时教法进行理论梳理的学派,就叫瑜伽行派。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C.因为《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的名言系统。
| | {中国人管梳理二时教法的教派,给他起了一个很简单的名字就叫中观。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D.因为“心”要根据语境做不同的理解。
| | {对于梳理三时教法的教理学派——瑜伽行派,到了中国,我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唯识。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4.学通、学懂佛教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
| | {唯识是个名言,指佛陀三时教法的佛学体系。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A.要从初时教法开始学习,打好基础。
| | {在印度,中观这一派出现了几位大德,比如说弥勒、无著和世亲。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B.要去佛学院学习。
| | {在印度,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也出现了几位大德,他们叫做龙树、提婆和佛护。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C.要学习藏传佛教。
| | {佛教不是盲修瞎练,它有很深的理论指导,所以历史上的祖师大德,不仅有修有证,而且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极高,佛教不反智。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D.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
| | {《楞伽经》完整系统表达佛陀三时教理体系,它是最方便、最善巧、最了义,《楞伽经》有优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先选择学习《楞伽经》的理由之一。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5.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这项工作叫什么?( )
| | {在藏传佛教里边,除了格鲁之外,宁玛的大圆满、噶举的大手印、萨迦的道果法、觉囊的时轮金刚,这些各派的修法,它所依止的显教的教理都是三时教法。 |
| | |type="()" coef="1"}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A.经变
| | </quiz> |
| | | |
| B.汇编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 |
| C.传承
| |
| | |
| D.判教
| |
| | |
| 6.哪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
| |
| | |
| A.出现在佛经当中的判教,得到了佛的印可
| |
| | |
| B.印度祖师大德的判教
| |
| | |
| C.天台宗、华严宗的判教
| |
| | |
| D.藏传的判教
| |
| | |
| 7.在哪部经当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大家给它起名叫做“三时判教”。( )
| |
| | |
| A.《金刚经》
| |
| | |
| B.《解深密经》
| |
| | |
| C.《如来藏经》
| |
| | |
| D.《胜鬘经》
| |
| | |
| 8.初时教法对应的就是( )乘,也叫做小乘。
| |
| | |
| A.菩萨乘
| |
| | |
| B.声闻
| |
| | |
| C.如来乘
| |
| | |
| D.人天
| |
| | |
| 9.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 )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乘。
| |
| | |
| A.声闻
| |
| | |
| B.缘觉
| |
| | |
| C.菩萨
| |
| | |
| D.人天
| |
| | |
| 10.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几个体系?( )
| |
| | |
| A.三个
| |
| | |
| B.两个
| |
| | |
| C.四个
| |
| | |
| D.一个
| |
| | |
| 11.在印度后来出现了一些有修有证而又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学术水平的一些大德祖师,他们对佛陀的什么教法,分别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梳理?( )
| |
| | |
| A.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
| |
| | |
| B.初转和三转
| |
| | |
| C.初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 |
| | |
| D.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 |
| | |
| 12.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我们就叫做什么派?( )
| |
| | |
| A.中观见派
| |
| | |
| B.瑜伽行派
| |
| | |
| C.应成派
| |
| | |
| D.唯识派
| |
| | |
| 13.对三时教法进行理论梳理的学派,就叫什么派?( )
| |
| | |
| A.中观见派
| |
| | |
| B.瑜伽行派
| |
| | |
| C.应成派
| |
| | |
| D.唯识派
| |
| | |
| 14.十二缘起其实就是属于佛陀的几时教法的法?( )
| |
| | |
| A.初时教法
| |
| | |
| B.二时教法
| |
| | |
| C.三时教法
| |
| | |
| 15.《金刚经》讲“心不可得”,它是属于佛陀几时教法的法?( )
| |
| | |
| A.初时教法
| |
| | |
| B.二时教法
| |
| | |
| C.三时教法
| |
| | |
| 16.《楞伽经》讲“自心所现”,它是佛陀几时教法的法?( )
| |
| | |
| A.初时教法
| |
| | |
| B.二时教法
| |
| | |
| C.三时教法
| |
| | |
| 17.我们这次《楞伽经》导读的课程,不仅要逐字逐句地学习《楞伽经》的经文,还要借学习《楞伽经》的机会,全面系统地阐述( )教法的教理体系,也就是讲瑜伽行派的思想,说的再通俗一点讲唯识。
| |
| | |
| A.初时
| |
| | |
| B.二时
| |
| | |
| C.三时
| |
| | |
| D.大乘
| |
| | |
| 18.在藏传佛教里边,除了格鲁之外,宁玛的大圆满、噶举的大手印、萨迦的道果法、觉囊的时轮金刚,这些各派的修法,它所依止的显教的教理都是( )。
| |
| | |
| A.初时教法
| |
| | |
| B.二时教法
| |
| | |
| C.三时教法
| |
| | |
| '''三、多选题'''
| |
| | |
| 1.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给他起名叫什么?( )
| |
| | |
| A.初时
| |
| | |
| B.二时
| |
| | |
| C.三时
| |
| | |
| D.初转
| |
| | |
| E.二转
| |
| | |
| F.三转
| |
| | |
| 2.在印度,中观这一派出现了哪几位大德?( )
| |
| | |
| A.龙树
| |
| | |
| B.提婆
| |
| | |
| C.佛护
| |
| | |
| D.世亲
| |
| | |
| 3.在印度,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也出现了几位大德,他们是?( )
| |
| | |
| A.弥勒
| |
| | |
| B.龙树
| |
| | |
| C.无著
| |
| | |
| D.世亲。
| |
| | |
| '''四、判断题'''
| |
| | |
| 1.如果一个学习佛教的人,他不能够理解佛陀的初时教法,那么他就无法读懂佛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 ( )
| |
| | |
| 2.《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名言系统。( )
| |
| | |
| 3.《金刚经》和《楞伽经》中,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词都是一个,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是非常不同的。( )
| |
| | |
| 4.识,梵文对应的都是vijñāna,在汉语、在梵文确实都是同一个字,因此,在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是同一个法义。( )
| |
| | |
| 5.学通、学懂佛教的前提就是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 )
| |
| | |
| 6.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典籍分类的这项工作叫做判教。( )
| |
| | |
| 7.判教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前提,这个前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得有的。 ( )
| |
| | |
| 8.有的朋友学佛很久,甚至学了几十年,依然不得门径,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判教。( )
| |
| | |
| 9.经是佛说,所以出现在佛经当中的判教,那就是佛陀印可的判教,这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
| |
| | |
| 10.在《大般若经》当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大家给它起名叫做“三时判教”。( )
| |
| | |
| 11.在《阿含经》里边,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给它起名叫做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
| |
| | |
| 12.初时教法对应的就是声闻乘,也叫做缘觉乘。( )
| |
| | |
| 13.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乘。( )
| |
| | |
| 14.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三个体系。( )
| |
| | |
| 15.在中国后来出现了一些有修有证而又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学术水平的一些大德祖师,他们对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分别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梳理。 ( )
| |
| | |
| 16.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就叫做中观见派。( )
| |
| | |
| 17.对三时教法进行理论梳理的学派,就叫瑜伽行派。( )
| |
| | |
| 18.中国人管梳理二时教法的教派,给他起了一个很简单的名字就叫中观。( )
| |
| | |
| 19.对于梳理三时教法的教理学派——瑜伽行派,到了中国,我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唯识。( )
| |
| | |
| 20.唯识是个名言,指佛陀三时教法的学术体系。( )
| |
| | |
| 21.在印度,中观这一派出现了几位大德,比如说弥勒、无著和世亲。( )
| |
| | |
| 22.在印度,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也出现了几位大德,他们叫做龙树、提婆和佛护。( )
| |
| | |
| 23.佛教不是一个盲修瞎练,它是有很深的理论指导的,所以历史上的一些祖师大德,他们不仅有修有证,而且他们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是极高的,因此佛教不是反智的。( )
| |
| | |
| 24.佛教史上有修行、有信仰的大师,大多都很有理论水平。( )
| |
| | |
| 25.十二缘起其实就是属于佛陀的初时教法的法。( )
| |
| | |
| 26.《金刚经》讲“心不可得”,它是属于佛陀二时教法的法。( )
| |
| | |
| 27.《楞伽经》讲“自心所现”,它是佛陀三时教法的法。( )
| |
| | |
| 28.如果不在体系上把判教捋清晰,那么我们学习十二缘起,学习《金刚经》,学习《楞伽经》,就会造成思想的混乱。( )
| |
| | |
| 29.《楞伽经》完整系统表达佛陀三时教理体系,它是最方便、最善巧、最了义,《楞伽经》有优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先选择学习《楞伽经》的第二个理由。( )
| |
| | |
| 30.在藏传佛教里边,除了格鲁之外,宁玛的大圆满、噶举的大手印、萨迦的道果法、觉囊的时轮金刚,这些各派的修法,它所依止的显教的教理都是三时教法。( )
| |
| | |
| 31.《楞伽经》这部经它的法义非常深邃,它所运用的词句非常古奥、难懂。因此,《楞伽经》对于一般的学习佛教的民众来说,它绝对是一部完全不可能自学的经典,说我要自学《楞伽经》把它学懂,这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楞伽经》的学习必须得有讲授。( )
| |
| | |
| | |
| [[Category:净名百科]]
| |
| [[Category:三时教法]]
| |
| [[Category:楞伽经导读]]
| |
| [[Category:楞伽经导读002]] |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 [[Category:楞伽经课后自测002]]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