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4/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未显示2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73行: | 第73行: | ||
-D、阳焰。 | -D、阳焰。 | ||
||什么是烟焰旋火轮呢?就是我们点一支香,在黑夜中你拿着这个香一转,那么站在你对面的人似乎就看见一个火轮、一个轮子,这就叫旋火轮。实际这个轮子看着有,其实没有,因为你不转,这个轮子立马消失。 | ||什么是烟焰旋火轮呢?就是我们点一支香,在黑夜中你拿着这个香一转,那么站在你对面的人似乎就看见一个火轮、一个轮子,这就叫旋火轮。实际这个轮子看着有,其实没有,因为你不转,这个轮子立马消失。 | ||
{罗婆那王从心底里深深地生起了疑情,怀疑世界的存在的真实性了,在佛经中对我们凡夫认为真实无比的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什么比喻?(多选题) | {罗婆那王从心底里深深地生起了疑情,怀疑世界的存在的真实性了,在佛经中对我们凡夫认为真实无比的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什么比喻?(多选题)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A、如幻、如梦、如阳焰。 | +A、如幻、如梦、如阳焰。 | ||
B、如梦中石女生子。 | +B、如梦中石女生子。 | ||
C、如烟焰旋火轮。 | +C、如烟焰旋火轮。 | ||
D、如为翳所见。 | +D、如为翳所见。 | ||
||罗婆那王就想刚才变化出那么多的世界,忽然间这一切的世界又没了,哇!难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如同梦境?如同幻术?如同乾达婆城?如同生了翳病的眼睛看到的飞毛?如同鹿看到的阳焰?如同梦中梦见了石女生儿?如同看见了夜晚的旋火轮?这些都是看似有,看似存在,实际上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呀!大家注意,罗婆那王此时从他心底里深深地生起了疑情,怀疑的疑,疑情,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吗? | ||罗婆那王就想刚才变化出那么多的世界,忽然间这一切的世界又没了,哇!难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如同梦境?如同幻术?如同乾达婆城?如同生了翳病的眼睛看到的飞毛?如同鹿看到的阳焰?如同梦中梦见了石女生儿?如同看见了夜晚的旋火轮?这些都是看似有,看似存在,实际上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呀!大家注意,罗婆那王此时从他心底里深深地生起了疑情,怀疑的疑,疑情,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吗? | ||
{ | { 圣者心的行处是什么?(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A、真如 | ||
+ | +B、佛亲证的真正真实性 | ||
+ | +C、佛境界 | ||
+ | +D、“能证”的正智和“所证”的真如“不二”的境界。 | ||
|| | ||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圣者、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只有圣者能见、能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这个能证之心和证的真如,它是一体的,是不二的。 | ||
{ | {当「境界自心现」中的“境界”是指圣者心的行处时,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法义?请选出正确的表述。(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A、圣者心的行处,指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佛教起名叫“真如”。 | ||
+ | +B、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心,这是“境界自心现”的第二重含义。 | ||
+C、当“心”指能见、能证“真如”的心,就是圣者心。 | |||
+ | +D、当“境界”是指圣者心的行处时,凡夫心不能见、不能证“真如”。 | ||
||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圣者、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只有圣者能见、能证。 | |||
{ | {为什么说“破增益”是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A、因为凡夫心无明所障,修行就是打破无明。 | ||
+ | +B、因为增益了,所以损减了,增益和损减,是连带性错误。 | ||
+ | +C、因为凡夫心的行处,是凡夫心增益的,并不是心外真实的存在,但凡夫心死死执著着只是心的显现为心外的真实存在,从而再也见不到圣者心的行处了。 | ||
+D、增益和损减是连带性错误,不先破增益,就无法补损减。 | |||
||因为我们增益了,所以我们损减了。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破增益更重要,也就是破增益,是我们这些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 | |||
</quiz> | </quiz> | ||
第179行: | 第119行: | ||
<quiz display=simple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 | {“自所得圣智证法”,不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们,依靠他们的思辨、想,依靠外道的见解所能领受的境界,但它是阿罗汉灭尽定可以证得的境界。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自所得圣智证法”是用通过自己的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凡夫心在《楞伽经》中就起了新的名字,就是这个智;智是凡夫心,梵文是jñāna。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 | {“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整个阶段当中圣者的圣智证得的境界。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佛陀在《楞伽经》中立足“自所得圣智证法”说法。这说明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圣位菩萨说法。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quiz> | </quiz>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
2021年2月8日 (一) 10:38的最新版本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14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