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自测中级001-007”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9行: | 第9行: | ||
{对经文「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中“通达”一词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单选) | {对经文「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中“通达”一词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单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知道 | ||
-了解 | -了解 | ||
- | -明白 | ||
+ | +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通晓 | ||
||“通达” 这个词的语气很强烈,是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通晓,才能叫通达。 | ||“通达” 这个词的语气很强烈,是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通晓,才能叫通达。 | ||
{能够受到诸佛“手灌其顶”的加持的菩萨是什么菩萨?(单选) | {能够受到诸佛“手灌其顶”的加持的菩萨是什么菩萨?(单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三地菩萨 | -三地菩萨 | ||
- | -六地菩萨 | ||
+ 十地菩萨 | +十地菩萨 | ||
||依据《楞伽经》经文:「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何故如来以其持力,令诸菩萨入于三昧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魔业诸烦恼故,为令不堕声闻地故,为令速入如来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长故。是故,诸佛以加持力持诸菩萨。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萨便堕外道及以声闻魔境之中,则不能得无上菩提。是故,如来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 ||依据《楞伽经》经文:「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何故如来以其持力,令诸菩萨入于三昧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魔业诸烦恼故,为令不堕声闻地故,为令速入如来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长故。是故,诸佛以加持力持诸菩萨。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萨便堕外道及以声闻魔境之中,则不能得无上菩提。是故,如来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 ||
- 资粮位菩萨 | - 资粮位菩萨 | ||
{ | {学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最主要的好处都有哪些?(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向别人吹嘘自己懂了佛教高深的知识 | -向别人吹嘘自己懂了佛教高深的知识 | ||
+ | +破增益,破除凡夫自以为的真实,这是重头戏 | ||
+补损减 | +补损减 | ||
+知道什么才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 | +知道什么才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 | ||
第36行: | 第36行: | ||
+禅定中所呈现的境界 | +禅定中所呈现的境界 | ||
+“行处”,心行走到的地方 | +“行处”,心行走到的地方 | ||
+ | +凡夫境界一切法空,空性这个道理 | ||
+ 凡夫依靠眼睛所看见的桌子 | +凡夫依靠眼睛所看见的桌子 | ||
+ | +真如 | ||
+“境界”都是心的显现。 | +“境界”都是心的显现。 | ||
||境界,对应的梵文词是gocara。实叉难陀译作境界,其他有的翻译家译作“行处”,这里是指心行走到的地方。所以,这个境界、这个行处是心的行处。什么是凡夫的心的行处呢?就是我们凡夫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种种的事物,这就是对凡夫而言的境界。在后边的《楞伽经》,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圣者、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 ||境界,对应的梵文词是gocara。实叉难陀译作境界,其他有的翻译家译作“行处”,这里是指心行走到的地方。所以,这个境界、这个行处是心的行处。什么是凡夫的心的行处呢?就是我们凡夫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种种的事物,这就是对凡夫而言的境界。在后边的《楞伽经》,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圣者、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 ||
第44行: | 第44行: | ||
{「善知境界自心现义」中,对“自心现”的法义理解错误的是哪些?(多选) | {「善知境界自心现义」中,对“自心现”的法义理解错误的是哪些?(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心”可以指凡夫心。 | ||
- | -“心”可以指圣者心。 | ||
+桌椅板凳、山河大地,都是通过凡夫的意识想象出来的。 | +桌椅板凳、山河大地,都是通过凡夫的意识想象出来的。 | ||
- | -感知上所感知到的喜马拉雅FM是心的显现,不是真存在。 | ||
+桌子是圣者心生出来的。 | +桌子是圣者心生出来的。 | ||
+ 误以为凡夫境界存在心外事物的“错觉”,这个“错觉”是由圣者心生出来的。 | +误以为凡夫境界存在心外事物的“错觉”,这个“错觉”是由圣者心生出来的。 | ||
||在《楞伽经》当中讲心,它分凡夫心与圣者心。佛陀在这里讲“境界自心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凡夫,说我们凡夫自以为靠着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 ||在《楞伽经》当中讲心,它分凡夫心与圣者心。佛陀在这里讲“境界自心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凡夫,说我们凡夫自以为靠着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 ||
第55行: | 第55行: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这是描述凡夫的认识出发点的认识模型。 | + 这是描述凡夫的认识出发点的认识模型。 | ||
- | -事物是存在于感知之外的真实存在,因此才能被感知。 | ||
+相对于感知,如果说感知是有,那么感知中的事物离开感知根本没有。 | +相对于感知,如果说感知是有,那么感知中的事物离开感知根本没有。 | ||
+这是凡夫特有的“能认识”和“所认识”分离的认知模式。 | +这是凡夫特有的“能认识”和“所认识”分离的认知模式。 | ||
+ | +“种种事物”仅仅是感知上所呈现的,不能离开感知而独立存在。 | ||
||佛陀在这里讲“境界自心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凡夫,说我们凡夫自以为靠着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 | ||佛陀在这里讲“境界自心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凡夫,说我们凡夫自以为靠着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 | ||
2020年11月28日 (六) 01:55的版本
《楞伽经导读》中级测试题001-007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总分128分
点击随机按钮,设定 随机题目、随机答案顺序;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