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28/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导入1个版本)
第10行: 第10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怎样看待如来呢?
|type="[]" coef="2"}
+A、立足圣者境界,领受凡夫心外世界本来无生,唯识无境,不起分别,这是能见如来的前提,这是破增益。
+B、立足圣者境界,如来就是真如,圣者是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的,这是补损减。
+C、立足圣者境界,不增益、不损减,应如是看待如来。
+D、立足圣者境界,不常不断,应如是看待如来。
||应该怎样看待如来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不起分别,是则能见如来呀,就是要领受凡夫心外世界本来无生,唯识无境,因此不起分别,这是能见如来的前提,这是破增益。第二,如来就是真如,圣者是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的,这是补损减。


{依照经文,“应如是见一切诸法”,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怎样看待一切的法呢?
|type="[]" coef="2"}
+A、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法根本无生,这是破增益。
-B、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法是因缘和合而生,是生灭无常的,这是破增益。
-C、圣者亲证的真实的法——真如,本来如此,真空生妙有、真如生万法,这是补损减。
+D、圣者亲证的真实的法——真如,本来如此,不需要生,这是补损减。
||应怎么看待一切的法呢?也要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法根本无生,这是破增益。第二,圣者亲证的真实的法——真如,本来如此也不需要生,这是补损减。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常见与断见是一对二边见,佛陀认为常见和断见都不是佛法的正见。在佛陀二时教法中,是如何表述常见与断见的?
|type="[]" coef="2"}
+A、龙树论师在《中论颂》第十五品第十颂中说,“定有则著常”,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存在,这就是二时教法的常见。
+B、龙树论师在《中论颂》第十五品第十一颂中说,“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认为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这就是二时教法的断见。
+C、依照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灭了,不存在了,这就是断见。
-D、立足圣者境界,说凡夫境界是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断见。
||常见与断见是一对二边见。佛陀认为常见和断见都不是佛法的正见,佛陀主张不常不断。问题是怎么理解不常不断?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不常不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佛陀二时教法中,是怎么表述不常不断的呢?龙树论师在《中论颂》第十五品第十颂中说,“定有则著常”,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存在,这就是常见。因为只要存在就一定有自性,没有无自性的存在。这里的自性指的就是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龙树论师在《中论颂》第十五品第十一颂中说,“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就是认为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这就是断见。依照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这个产生的事物永远不灭,那更是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它灭了,不存在了,这就是断见。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不常不断的理解是不同的。佛陀二时教法中的不常不断指什么?
|type="[]" coef="2"}
+A、立足凡夫境界,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压根无生。
-B、立足凡夫境界,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当生即灭。
+C、“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佛陀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
-D、“既不常也不断”,不常不断是事物的第三种存在状态,这是佛陀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
||佛陀二时教法中的不常不断是什么?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从来、压根就无生。无生无常。“因不生故不灭”,“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佛陀的见解,这是佛陀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中,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三时教法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与二时教法中龙树菩萨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是不同的。以下哪些是三时教法对常见与断见的表述?
|type="[]" coef="2"}
+A、在三时教法当中,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是常见。
-B、在三时教法当中,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而因某种原因,存在过的事物又变为不存在,这就是断见。
+C、在三时教法当中,不承认圣者有证悟的真实性,这是断见。
+D、在三时教法当中,增益就是常见,损减就是断见。
||佛陀三时教法中,是怎么理解不常不断的呢?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它要表诠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是常见,而不承认圣者有证悟的真实性,这是断见。注意这与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在三时教法当中,增益就是常见,损减就是断见。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主张不常不断,对佛陀三时教法中的不常不断,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无生无常,凡夫境界压根无生,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三时教法不常不断的全部内容。
+B、既能领受凡夫境界根本无生,又能亲见圣者证悟的真如真实不虚,这是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
+C、立足圣者境界,不增益、不损减,这是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
+D、立足圣者境界,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佛陀三时教法中的不常不断指什么?既能领受凡夫境界根本无生,又能亲见圣者证悟的真如真实不虚,就是不增益、不损减,这是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注意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它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依照经文,“若异见者,则是断见”中的“断见”指的是什么?
|type="[]" coef="2"}
-A、这里的断见指的是佛陀二时教法的断见。
+B、这里的断见指的是佛陀三时教法的断见。
+C、这里的断见指的是不承认圣者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
-D、这里的断见指的是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
||“若异见者,则是断见”中的“断见”指的是什么?这里的断见其实指的是佛陀三时教法的断见,就是不承认圣者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这样的断见。
{依照经文,“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心、意、意识”,是藏识的三分法,因此指的就是杂染种子熏习而成的阿赖耶识。
+B、“永离心、意、意识”,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就是转染成净。
-C、“永离心、意、意识”,就是不承认有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
+D、“一切诸法”,既包括凡夫误以为的存在的法,也包括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的法。
||“心、意、意识”就是三时教法讲唯识,唯的那唯一的识,这个藏识的三分法。因此心、意、意识,指的就是杂染种子熏习而成的阿赖耶识。“永离心、意、意识”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就是转染成净。“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你应该以转染成净的修行来观察,来觉知一切的法。当然这个法既包括凡夫误以为的存在的法,也包括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的法。
{依照经文,“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所见境界,及所应得诸三昧法”,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这是立足圣者境界,应该于内心中修行,不执著于心外有物的见解。
-B、“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这是说应该闭眼不看、充耳不闻,应该于内心中修行,不执著世间的纷纷扰扰。
+C、修道位“修内行不著外见”的菩萨,不会堕入声闻、缘觉和外道的法义,以及他们所见的境界。
+D、修道位“修内行不著外见”的菩萨,不应该修习声闻、缘觉和外道的定境。
||应修内行,莫著外见”,就是应该于内心中修行,不执著于心外有物的见解。二乘指的就是声闻和缘觉。修道位“修内行不著外见”的菩萨,不会堕入声闻、缘觉和外道的法义,以及他们所见的境界;修道位“修内行不著外见”的菩萨,不应该修习声闻、缘觉和外道的定境。
</quiz>
</quiz>
<hr class="">
<hr class="">
第22行: 第91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常见与断见是一对二边见。佛陀认为常见和断见都不是佛法的正见,佛陀主张不常不断。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不常不断的理解是相同的。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在三时教法当中,增益就是常见,损减就是断见。因此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quiz>
==='''开放式论述题'''===
<pre>
1.[开放式论述题]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请问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常见和断见的理解有哪些不同?并举例。


2.[开放式论述题]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请比较论述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中“不常不断”的法义。
</pre>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2021年2月8日 (一) 08:51的版本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28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怎样看待如来呢?

A、立足圣者境界,领受凡夫心外世界本来无生,唯识无境,不起分别,这是能见如来的前提,这是破增益。
B、立足圣者境界,如来就是真如,圣者是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的,这是补损减。
C、立足圣者境界,不增益、不损减,应如是看待如来。
D、立足圣者境界,不常不断,应如是看待如来。

2 依照经文,“应如是见一切诸法”,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怎样看待一切的法呢?

A、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法根本无生,这是破增益。
B、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法是因缘和合而生,是生灭无常的,这是破增益。
C、圣者亲证的真实的法——真如,本来如此,真空生妙有、真如生万法,这是补损减。
D、圣者亲证的真实的法——真如,本来如此,不需要生,这是补损减。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常见与断见是一对二边见,佛陀认为常见和断见都不是佛法的正见。在佛陀二时教法中,是如何表述常见与断见的?

A、龙树论师在《中论颂》第十五品第十颂中说,“定有则著常”,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存在,这就是二时教法的常见。
B、龙树论师在《中论颂》第十五品第十一颂中说,“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认为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这就是二时教法的断见。
C、依照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灭了,不存在了,这就是断见。
D、立足圣者境界,说凡夫境界是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断见。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不常不断的理解是不同的。佛陀二时教法中的不常不断指什么?

A、立足凡夫境界,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压根无生。
B、立足凡夫境界,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当生即灭。
C、“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佛陀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
D、“既不常也不断”,不常不断是事物的第三种存在状态,这是佛陀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三时教法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与二时教法中龙树菩萨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是不同的。以下哪些是三时教法对常见与断见的表述?

A、在三时教法当中,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是常见。
B、在三时教法当中,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而因某种原因,存在过的事物又变为不存在,这就是断见。
C、在三时教法当中,不承认圣者有证悟的真实性,这是断见。
D、在三时教法当中,增益就是常见,损减就是断见。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主张不常不断,对佛陀三时教法中的不常不断,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无生无常,凡夫境界压根无生,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三时教法不常不断的全部内容。
B、既能领受凡夫境界根本无生,又能亲见圣者证悟的真如真实不虚,这是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
C、立足圣者境界,不增益、不损减,这是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
D、立足圣者境界,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7 依照经文,“若异见者,则是断见”中的“断见”指的是什么?

A、这里的断见指的是佛陀二时教法的断见。
B、这里的断见指的是佛陀三时教法的断见。
C、这里的断见指的是不承认圣者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
D、这里的断见指的是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

8 依照经文,“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心、意、意识”,是藏识的三分法,因此指的就是杂染种子熏习而成的阿赖耶识。
B、“永离心、意、意识”,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就是转染成净。
C、“永离心、意、意识”,就是不承认有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
D、“一切诸法”,既包括凡夫误以为的存在的法,也包括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的法。

9 依照经文,“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所见境界,及所应得诸三昧法”,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这是立足圣者境界,应该于内心中修行,不执著于心外有物的见解。
B、“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这是说应该闭眼不看、充耳不闻,应该于内心中修行,不执著世间的纷纷扰扰。
C、修道位“修内行不著外见”的菩萨,不会堕入声闻、缘觉和外道的法义,以及他们所见的境界。
D、修道位“修内行不著外见”的菩萨,不应该修习声闻、缘觉和外道的定境。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常见与断见是一对二边见。佛陀认为常见和断见都不是佛法的正见,佛陀主张不常不断。

正确
错误

2 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不常不断的理解是相同的。

正确
错误

3 在三时教法当中,增益就是常见,损减就是断见。因此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正确
错误

开放式论述题

1.[开放式论述题]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请问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常见和断见的理解有哪些不同?并举例。

2.[开放式论述题]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请比较论述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中“不常不断”的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