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0/内容提要”的版本间差异
初始导入>Admin (→经文部分)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1年1月16日 (六) 17:31的最新版本
《楞伽经》导读010——1-02-03种子熏现模型
内容提要
一、“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
这里把藏识比喻成大海,把境界比喻成风,把转识比喻成浪,就是用境界的风,吹藏识的海,起转识的浪。
二、藏识
藏识是“自所得圣智证法”,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 “境界自心现”的“心”,如果就凡夫心而言,这个“心”就是藏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境界自心现,就凡夫心而言,可以解读为凡夫境界是藏识的显现。 圣者的自证法是离言的,就是不能用凡夫的语言来诠表,但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无法用凡夫的语言来描述,也得方便善巧地、努力地用凡夫的语言来描述。
三、种子熏现模型
种子熏现模型的五个关键词:藏识、kṛ、熏习、种子、现行。
1.藏识:收藏“种子”的识,就是阿赖耶识。
2.kṛ:表示众生的行为,是对人甚至是对一切动物的行为的一个最一般的表达。由kṛ这个动词衍生出一个名词karma,翻译成“业力”。意思是众生的行为当生即灭了,但是它的作用会延续下去。驱使着这种行为的作用延续下去的力量,就叫业力。
3.熏习:众生的行为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行为会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一颗种子。藏识里的种子就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
4.种子:借“种子”具有能生的法义,就是种子埋在土里,浇水施肥,遇阳光会生长。
5.现行:藏识里的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注意,现行是现的行为,不是现物,不是显现出一个东西,显现的仅仅是行为。
6.种子熏现模型描述:
众生的行为kṛ是无常、当生即灭的,但是kṛ在藏识当中就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而这个新的行为、新的kṛ它依然是无常的、当生即灭的。这个新的kṛ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下去,这个作用的延续就体现为这个新的kṛ,又在阿赖耶识、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新的种子等待种种的因缘条件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行为kṛ,而这个新的kṛ当生即灭了,但是它反过来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kṛ。这样的无穷的往复,这就形成了众生的行为,以及导致这个行为所产生的那种延续的力量。
四、境界
“境界自心现”的“境界”,对应的梵文是gocara;但“境界风动”的“境界”,对应的梵文不是gocara,是viṣaya,虽然实叉难陀还翻译成境界。 gocara既表示凡夫心的行处,也表示圣者心的行处,但是viṣaya这个词在没有特别的定语修饰的情况下,只表示凡夫心的行处,只表示凡夫心所缘的境界。因此,虽然实叉难陀译作境界,但是其他翻译家更喜欢把viṣaya这个词翻译成“外境”,指的就是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的存在的事物,比如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五、转识
转识有时也译作转起识,这个识指的是八识当中的前七识,也就是第八识叫藏识,前面七个识组合起来叫转识。 前七识离不开藏识、第八识,前七识只是阿赖耶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不是在藏识之外有独立于藏识的七个识。前七识仅仅是藏识在某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我们把藏识表现出来的这些功能起名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在佛陀三时教法,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讲识其实只有一个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讲八个识,后边还讲三个识、两个识。要注意,除了藏识之外的所谓的识的名言的安立,都是在表达藏识的某种表现形态,而不是独立于藏识之外又有其他的什么识,识只有一个!
经文部分
aśrauṣīd rāvaṇo rākṣasādhipatis tathāgatādhiṣṭhānāt bhagavān kila sāgaranāgarājabhavanād uttīryānekaśakrabrahmanāgakanyākoṭibhiḥ parivṛtaḥ puraskṛtaḥ samudrataraṅgān avalokyālayavijñānodadhipravṛttivijñānapavanaviṣaye preritāṃs tebhyaḥ saṃnipatitebhyaś cittāny avalokya tasminn eva sthita udānam udānayati sma | yan nv ahaṃ gatvā bhagavan tam adhyeṣya laṅkāṃ praveśayeyam | tan me syād dīrgharātram arthāya hitāya sukhāya devānāṃ ca manuṣyāṇāṃ ca ||
【菩譯】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如來聲。時婆伽婆離海龍王宮度大海已,與諸那由他無量釋梵天王、諸龍王等圍遶恭敬。爾時如來觀察衆生阿梨耶識大海水波,爲諸境界猛風吹動,轉識波浪隨緣而起。爾時羅婆那夜叉王而自歎言:“我應請如來入楞伽城,令我長夜於天人中,與諸人天得大利益快得安樂。”
【實譯】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遙知如來從龍宮出,梵、釋、護世天、龍圍遶,見海波浪,觀其衆會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浪起,發歡喜心,於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令我及與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饒益。”
【菩译】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如来声。时婆伽婆离海龙王宫度大海已,与诸那由他无量释梵天王、诸龙王等围绕恭敬。尔时如来观察众生阿梨耶识大海水波,为诸境界猛风吹动,转识波浪随缘而起。尔时罗婆那夜叉王而自叹言:“我应请如来入楞伽城,令我长夜于天人中,与诸人天得大利益快得安乐。”
【实译】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遥知如来从龙宫出,梵、释、护世天、龙围绕,见海波浪,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发欢喜心,于其城中高声唱言:“我当诣佛,请入此城,令我及与诸天、世人于长夜中得大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