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第42行: | 第42行: | ||
{“境界自心现”的“现”对应的梵文词是( )。 | {“境界自心现”的“现”对应的梵文词是(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gatiṃgata | -gatiṃgata | ||
- gocara | -gocara | ||
+dṛśya | |||
- citta | -citta | ||
{凡夫的心的所行之处,就是凡夫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这些种种的事物,它们无非都是自己的心的显现而已,对“显现”理解正确的是( ) | {凡夫的心的所行之处,就是凡夫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这些种种的事物,它们无非都是自己的心的显现而已,对“显现”理解正确的是( ) | ||
第133行: | 第133行: | ||
{ 佛陀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凡夫众生能够很好的知道“境界自心现”这样一个法义。( ) | {佛陀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凡夫众生能够很好的知道“境界自心现”这样一个法义。(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境界自心现”的法义,这是《楞伽经》的核心,告诉我们外境都是自心现出来的,自心生出来的。( ) | {“境界自心现”的法义,这是《楞伽经》的核心,告诉我们外境都是自心现出来的,自心生出来的。(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境界,对应梵文gocara,实叉难陀译作境界,其他的翻译家译作“行处”,就是行走到的地方。那么“谁”行走到的地方呢? 是修行者行走到的地方。( ) | {境界,对应梵文gocara,实叉难陀译作境界,其他的翻译家译作“行处”,就是行走到的地方。那么“谁”行走到的地方呢? 是修行者行走到的地方。(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凡夫感受到的境界,比如山河大地、桌椅板凳、亲人朋友,都是“心”生出来的。( ) | {凡夫感受到的境界,比如山河大地、桌椅板凳、亲人朋友,都是“心”生出来的。(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凡夫的心的行处、境界,就是凡夫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 ) | {凡夫的心的行处、境界,就是凡夫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圣者的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圣者、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 | {圣者的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圣者、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境界自心现”的心,指的就是凡夫的思想、感受。( ) | {“境界自心现”的心,指的就是凡夫的思想、感受。(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境界自心现”,就是凡夫所感知到的种种事物,无非是自己的心的显现而已。注意是显现,不是产生。境界既然是心的显现,就说明它们不是心外的某种真实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 | {“境界自心现”,就是凡夫所感知到的种种事物,无非是自己的心的显现而已。注意是显现,不是产生。境界既然是心的显现,就说明它们不是心外的某种真实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修行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 | {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修行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见道位,就是登地了,就不需要再修行了,可以享受清净了。( ) | {见道位,就是登地了,就不需要再修行了,可以享受清净了。(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资粮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资粮位之前是凡夫,资粮位之后就是圣者了。( ) | {资粮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资粮位之前是凡夫,资粮位之后就是圣者了。(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真如,显然不是凡夫的行处,说的通俗点,就是凡夫凭着凡夫的感官是感知不到的,说的再通俗些,就是凡夫见不到,真如只有圣者能见、能证。( ) | {真如,显然不是凡夫的行处,说的通俗点,就是凡夫凭着凡夫的感官是感知不到的,说的再通俗些,就是凡夫见不到,真如只有圣者能见、能证。(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真如是圣者、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但是凡夫偶尔也能见着。( ) | {真如是圣者、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但是凡夫偶尔也能见着。(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 能见和能证,也就是见到真如和证得真如,是没有区别的,就是说法不一样,其实是一回事儿。( ) | {能见和能证,也就是见到真如和证得真如,是没有区别的,就是说法不一样,其实是一回事儿。(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正确 | -正确 | ||
+ 错误 | +错误 | ||
</quiz> | </qui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