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誓愿”的版本间差异
(没有差异)
|
2023年7月20日 (四) 17:35的最新版本
四弘誓愿
大乘佛法的一个要害,就是发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跟胜义谛菩提心。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世俗谛菩提心再作一个解读。所谓发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也叫做“发愿心”。那么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心是什么?是“四弘誓愿”,四个弘大的誓愿。哪四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无边誓愿度”,一个发大乘心的人,按照《金刚经》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啊!所以众生虽是无边,但是我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
“烦恼无尽誓愿断”,这里的“烦恼”,对于一位大乘的菩萨,不仅仅指自己的烦恼,而是指一切众生的烦恼—我的修行就是要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
“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众生根性的差别,佛陀为了度众生说了种种的法门,佛陀为众生说法就像医生给患者治病,有什么病医生开什么药,众生有什么病佛陀说什么法;一个发大乘心的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就必须无量的法门都要学,才有度无边众生的可能;所以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时刻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经过修行,要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的佛道,这是大乘佛法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心。
四弘誓愿也叫做“通愿”,也叫做“共愿”,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誓愿成就无上菩提的众生都要发的愿。那么世俗谛菩提心,还有别愿,也就是具体到不同的修行者,除了要发四弘誓愿这样的共愿之外,还要发自己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愿,叫做“别愿”。举个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尊佛在末法时期,与我们娑婆众生有着大因缘。释迦牟尼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里边告诉我们,末法时期度众生的一条大法船,就是阿弥陀佛的法门。我特别希望日后有机缘共同学习一下《无量寿经》,非常重要。
弥陀别愿
现在先简单通俗地讲一下阿弥陀佛的法门。在《无量寿经》中,佛陀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没有成佛以前,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他的相似相续当中的某一生是个国王,但是他弃了国王的位置,出家做比丘了,法名“法藏”,法藏比丘。法藏比丘观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修行艰难,障碍多,经常退转;所以法藏比丘从他内心的悲心当中,发了四十八个大愿,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别愿,这四十八个愿,只是阿弥陀佛因地时候发的。这四十八个大愿里面主要讲什么呢?法藏比丘说,从今开始,我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回向成就我的一方净土—注意是净土;这个净土一旦成就起来,那儿无恶道—没有三恶道,是净土。生到我这方净土的众生,所愿皆成,要什么来什么,不必为生存去奔波劳碌。去到那里,没事儿可做?不是。到了那里,要听闻佛法,会有最好的老师讲法,以至于我的世界,风声、雨声都是在说法,甚至众生闻到我那里树的香气,都会发心修行。更重要的是,凡来到我这个世界的众生,日后我一定会让他得不退转果—所谓“不退转果”,就是在修行的历程中只前进不后退。大家知道众生修行的一个艰难就是退转,进一步退两步。
他的大愿力,还有一个重大的要点就是临终接引。我的世界这么好,如果有众生发愿,说愿来生去他的世界,那么只要在活着的时候忆念我,念我的名字,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可能嘴里念不出我的名字了,但是心中挂念着我,我一定接引到我的世界,绝不拒签,这叫临终接引。也就是这个世界很好,而且去的又很方便,这是法藏比丘发的大愿中的要点。法藏比丘发愿以后,经过多生累劫的勤苦修行,把他修行的一切功德,去庄严、去圆满他的那一方净土。后来,他的愿成就了,他也因此成佛了,成的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儿成佛?就是在他的因地发愿所要成就、所要庄严的那一方净土成佛。他所成就的净土,就叫做“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四十八个大愿,经过多生累劫的勤苦修行,以他修行的功德去庄严、去成就了他的这一方世界,他也因此在他的净土极乐世界而成佛。从因地发愿以至于成佛的修行过程,就叫做“庄严佛土”。所以可以理解,所谓菩萨的修行就是庄严佛土、度化众生。当然正是因为法藏比丘因地发的大愿,他成佛了,成了阿弥陀佛,那么因此也就成就了末法时期度化众生的一大方便法门,就是往生法门。
药师别愿
还有一位,老百姓叫“药师佛”,其实全名叫“药师琉璃光佛”。释迦牟尼讲了一部经叫做《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这尊佛的本愿就是他的别愿。在《药师经》当中,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这位药师佛在因地、在他作菩萨的时候,也发了大愿,发了十二个大愿。经过多生累劫的勤苦修行,他的愿圆满了,他的净土成就了,他的净土就叫做“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也就在他的净琉璃世界而成佛。药师佛从他在因地作菩萨时候发大愿,经过多生累劫勤苦修行,他的愿圆满了,他的净土成就了,他也在他的净土成佛了,那么这个过程就叫做“庄严佛土”。
顺便多说几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叫“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佛的净琉璃世界叫“东方净琉璃世界”。一东一西,什么法义?在这里,东、西是表法的:东边是太阳初升的地方,因此表生,西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因此表死。所以比较药师佛因地的十二大愿与阿弥陀佛因地的四十八大愿,那么他们的愿有什么区别呢?阿弥陀佛的愿重在死后接引往生极乐世界,药师佛的大愿重在当下,在众生生的时候利益众生,而引导众生趋向无上菩提。所以一个是以生度众生,一个是以死度众生。这就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一东一西,一生一死,生死不二。所以这两部法在弘扬上,一定要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