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通愿与别愿”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通愿与别愿都属于愿菩提心,是解读世俗谛菩提心的一个角度。发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叫发愿心,发起的重要标志就是发起通愿和别愿。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是“四宏誓愿”,这是通愿,即四个宏大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是通愿,也叫作共愿。因为是大乘修行者…”)
 
讨论 | 贡献
 
第1行: 第1行:
='''净名百科'''=
='''净名百科'''=
通愿与别愿都属于愿菩提心,是解读世俗谛菩提心的一个角度。发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叫发愿心,发起的重要标志就是发起通愿和别愿。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是“四宏誓愿”,这是通愿,即四个宏大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是通愿,也叫作共愿。因为是大乘修行者都要发的愿,所以叫通愿。通愿是每个发心成佛的众生都必须要发的愿,是悲心的体现。修世俗谛菩提心,还要发别愿,也就是具体到不同的修行者,除了要发四宏誓愿这样的通愿之外,还要发自己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愿,叫作别愿。比如《无量寿经》中讲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的四十八个别愿,叫弥陀别愿,还有《药师经》中讲的药师佛的十二个愿,叫药师别愿。无论通愿还是别愿望,都是发心度一切众生趋向无余涅槃的具体践行。每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每日的基础功课就包括发通愿,也就是四弘誓愿,发通愿的同时,还应该效仿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基于对众生的悲心而发别愿。比如这药师佛十二大愿中的第九个别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佛法修行就是法愿行愿,发通愿和别愿,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
通愿与别愿都属于愿菩提心,是解读世俗谛菩提心的一个角度。发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叫发愿心,发起的重要标志就是发起通愿和别愿。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是“四弘誓愿”,这是通愿,即四个宏大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通愿,也叫作共愿。因为是大乘修行者都要发的愿,所以叫通愿。通愿是每个发心成佛的众生都必须要发的愿,是悲心的体现。修世俗谛菩提心,还要发别愿,也就是具体到不同的修行者,除了要发四弘誓愿这样的通愿之外,还要发自己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愿,叫作别愿。比如《无量寿经》中讲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的四十八个别愿,叫弥陀别愿,还有《药师经》中讲的药师佛的十二个愿,叫药师别愿。无论通愿还是别愿望,都是发心度一切众生趋向无余涅槃的具体践行。每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每日的基础功课就包括发通愿,也就是四弘誓愿,发通愿的同时,还应该效仿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基于对众生的悲心而发别愿。比如这药师佛十二大愿中的第九个别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佛法修行就是法愿行愿,发通愿和别愿,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





2023年7月20日 (四) 17:37的最新版本

净名百科

通愿与别愿都属于愿菩提心,是解读世俗谛菩提心的一个角度。发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叫发愿心,发起的重要标志就是发起通愿和别愿。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是“四弘誓愿”,这是通愿,即四个宏大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通愿,也叫作共愿。因为是大乘修行者都要发的愿,所以叫通愿。通愿是每个发心成佛的众生都必须要发的愿,是悲心的体现。修世俗谛菩提心,还要发别愿,也就是具体到不同的修行者,除了要发四弘誓愿这样的通愿之外,还要发自己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愿,叫作别愿。比如《无量寿经》中讲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的四十八个别愿,叫弥陀别愿,还有《药师经》中讲的药师佛的十二个愿,叫药师别愿。无论通愿还是别愿望,都是发心度一切众生趋向无余涅槃的具体践行。每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每日的基础功课就包括发通愿,也就是四弘誓愿,发通愿的同时,还应该效仿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基于对众生的悲心而发别愿。比如这药师佛十二大愿中的第九个别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佛法修行就是法愿行愿,发通愿和别愿,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


参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