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自测中级001-007”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教材>Admin
(导入1个版本)
(没有差异)

2020年12月4日 (五) 12:42的版本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中级001-007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1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点击随

1 对经文「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中“通达”一词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单选)

知道
了解
明白
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通晓

2 能够受到诸佛“手灌其顶”的加持的菩萨是什么菩萨?(单选)

三地菩萨
六地菩萨
十地菩萨
资粮位菩萨

3 学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最主要的好处都有哪些?(多选)

向别人吹嘘自己懂了佛教高深的知识
破增益,破除凡夫自以为的真实,这是重头戏
补损减
知道什么才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
懂得“境界自心现”这样的义理

4 「境界自心现」中,“境界”对应的梵文词是gocara,对“境界”一词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哪些?(多选)

禅定中所呈现的境界
“行处”,心行走到的地方。
凡夫境界一切法空,空性这个道理。
凡夫依靠眼睛所看见的桌子
真如
“境界”都是心的显现。

5 「善知境界自心现义」中,对“自心现”的法义理解错误的是哪些?(多选)

“心”可以指凡夫心。
“心”可以指圣者心。
桌椅板凳、山河大地,都是通过凡夫的意识想象出来的。
感知上所感知到的喜马拉雅FM是心的显现,不是真存在。
桌子是圣者心生出来的。
误以为凡夫境界存在心外事物的“错觉”,这个“错觉”是由圣者心生出来的。

6 “我们凡夫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种种的事物,这就是对凡夫而言的境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这是描述凡夫的认识出发点的认识模型。
事物是存在于感知之外的真实存在,因此才能被感知。
相对于感知,如果说感知是有,那么感知中的事物离开感知根本没有。
这是凡夫特有的“能认识”和“所认识”分离的认知模式。
“种种事物”仅仅是感知上所呈现的,不能离开感知而独立存在。

7 对“境界自心现”中的“现”表述错误的是?(多选)

凡夫境界是凡夫心的行处,凡夫境界是凡夫心显现的,不是产生,不是真存在。
凡夫心是由圣者心生出来的。
凡夫境界是由圣者心显现出来的。
圣者心能见、能证真如。
凡夫心能见心自己,不显现凡夫境界。

8 “境界自心现”中的“心”是什么“心”? (多选)

既指凡夫心,也指圣者心。
凡夫凭着凡夫的感官感知不到圣者心。
凡夫心能见真如。
圣者心能见、能证真如。
真如只有圣者能见、能证。
真如是圣者心之外的事物和事物的运行规律

9 圣者心的行处是什么?(多选)

真如
佛亲证的真正真实性
佛境界
“能证”的正智和“所证”的真如“不二”的境界。

10 对“见到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有区别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多选)

修行小乘的修行者进入灭尽定能见真如,但还不算证得真如。
圣位菩萨可以见真如。
凡夫通过禅定能见真如,但不算证到真如。
只有佛才是圆满的证得真如。

11 如何正确理解“境界自心现”的法义? (多选)

告诉我们凡夫无明所障,我们糊涂。
告诉我们,凡夫自以为依靠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
为了破增益、补损减,引领众生成佛。
佛陀认为我们凡夫犯的第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增益”,所以要纠正我们的错误。
佛陀说我们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承认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这个错误起名叫“损减”,所以要纠正我们的错误。
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的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依然可以表达为是“境界自心现”。

12 凡夫为什么会犯“增益”的错误?(多选)

凡夫认为的存在,跟我们能认识的这个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是分离的。
凡夫无明所障。
凡夫不知道心外无物。
凡夫坚定不移地认为有心外的真实存在,死死抓住不放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为真实。

13 为什么凡夫会犯“损减”的错误?(多选)

因为凡夫无明所障。
凡夫心无法见真如,因为无法见真如,于是不承认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
凡夫依靠感知,感知不到圣者境界,于是不承认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
增益和损减是连带性错误,因为“增益”了,所以“损减”了。

14 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是哪两件?(多选)

世俗因果。
人天善法。
破增益。
补损减。
六道轮回。

15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楞伽经》呢?(多选)

《楞伽经》这部经与我们汉传佛教的因缘特别的深。
属于佛陀三时教理体系的很多经典当中,借《楞伽经》完整系统表达佛陀三时教理体系,它是最方便、最善巧、最了义。
楞伽经》的法义非常深邃,对于一般的学习佛教的民众来说,它绝对是一部完全不可能自学的经典,必须得有讲授。
为了学习和把握大乘佛法三时教法的纲领。

16 以下哪个描述,是正确理解“禅宗”这个教派?(多选)

禅宗是有法的。
禅宗通过禅定的功夫,观修什么都不想,修无想定。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以佛陀的三时教法印证心得。
禅宗不同于其他教派,禅宗只有理论,没有法。

17 达摩祖师送给慧可一部经书,就是《楞伽经》,达摩祖师对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对达摩祖师的话,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修行者依照《楞伽经》修行,能够自己获得解脱。
“自得度世”中的“自”指的是不依靠他人,靠“自力”就可开悟解脱。
这是达摩祖师对这部经与我们汉地众生的关系做的授记。
达摩祖师认为《楞伽经》是禅宗这个法脉印心的经典。

18 达摩祖师说:“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唯楞伽,可以印心”。什么样的境界符合“印心”标准?(多选)

印心可以印证是不是明心见性,是不是见道大悟。
悟无我、证空性。
证悟凡夫境界的一切事物无自性但是缘生。
印心是印证是否进入圣位登初地。

19 对“明心见性,见道大悟”理解不正确的是?(多选)

见道大悟是大悟,是初地菩萨以上境界。
这句话指的是“成佛”。
磕大头也可以获得这种境界。
“大悟”指的是通过凡夫思维知道“境界自心现”。
“明心见性”即知道只有心能生万物。
证空性。

20 佛教中,关于“心”这个词和法义差别,该如何正确理解?(多选)

根据佛陀在《解深密经》中的三时判教,不同教法中,“心”这个词的法义是不同的。
《金刚经》和《楞伽经》中,梵文都是citta的“心”字,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是相同的。
《楞伽经》中的“心”,大多是citta。citta原意表示精神活动。
相同名言系统下出现的“心”这个词,法义是完全相同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心”对应的是hṛdaya,hṛdaya的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核心要点。所以,这部经是讲述“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的核心要义。
同样是梵文词citta,《金刚经》中的“心”指凡夫的第六意识;《楞伽经》中的“心”是凡夫心和圣者心。

21 “在《解深密经》里,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给它起名叫做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这句话中“相对独立”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因为三套名言系统的目标一致,都是随顺真实,讲“无我”。
三套名言系统,都在破增益、补损减。
三套名言系统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模式是不同的。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没有丝毫差异。
初时教法只解构“人我执”,悬置“法我执”;二时和三时教法解构“人我执”、“法我执”。
三套名言系统,三时教法被《解深密经》判为最了义。

22 对《楞伽经》中“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中的“识”与“十二缘起”中“行缘识”的“识”,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两个“识”的梵文词都是vijñāna。
两个“识”的法义不同。
两个“识”的法义相同。
两个“识”分属两套不同的名言系统。
对法义的理解,要依照对应的梵文词,只要梵文词相同,法义就是相同的。
即使“识”对应的梵文词相同,也会因分属不同的名言系统,而造成法义的不同。

23 关于“判教”,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经是佛说,所以出现在佛经当中的判教,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天台宗、华严宗的判教,是比出现在佛经中的判教还要好的。
《解深密经》中的判教是胜义生菩萨说的,但是被佛印可了,等同于佛说。
如果经中有佛陀印可的判教,那这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24 关于佛教的修行,理解错误的是?(多选)

普通凡夫不学习佛经所讲的佛法,也可以修行成佛。
佛教修行,不能盲修瞎练,它需要在甚深般若统摄之下的理论指导。
历史上的一些祖师大德,他们不仅有修有证,而且他们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是极高的。
佛教最重要的只做磕大头这样的实修,不进行佛法理论学习。
佛教不是反智的。
谁能讲经,谁有理论水平,他一定意味着就没有修行、没有信仰。

25 如何学习佛陀三时教法,才是最方便、最善巧、最了义的?(多选)

学唯识,入门就只认真学习《百法明门论》,学懂百法,才能继续学“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要抓住三时教法的纲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去学习。
一定要从初时教法开始学习,证阿罗汉以后,再学习二时教法,才能理解领受佛陀的三时教法。
只有认真学习《唯识三十颂》中的五十一心所,才能正确理解唯识学。
以学习《楞伽经》法义来学习三时教法,因为《楞伽经》完整系统表达了佛陀三时教理体系核心纲领。
皈依藏传上师,搁置教理学习,只专心把所有的灌顶都灌一遍,包括时轮金刚灌顶。

26 关于空性与佛性,以下理解错误的是?(多选)

空性和佛性没区别,空性(凡夫境界一切法空)就是佛性。
在三时教法上说,佛性是真如,与空性的法义不能完全等同。
空性就是终极真实,没有真如,佛性也要空。
空性(无自性性)是凡夫境界一切事物的基本特征。


选择题2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这一次《楞伽经导读》课程选择实叉难陀的译本作为我们的基本读本的原因和内涵是什么?(多选)

因为是实叉难陀译,弥陀山校。弥陀山去过印度学习,而且在印度时他专门学修《楞伽经》,是《楞伽经》的专家。
实叉难陀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完全一致。
当遇到疑惑的问题,疑惑的词句,不好理解的地方,那我们参看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的译本。
如果三个译本对照起来,依然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我们就查阅《楞伽经》的梵文原本。
实叉难陀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的契合度最高。

2 对学习梵文和理解佛法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只要不学习梵文,就无法正确理解法义。
理解法义是关键的,梵文有助于明确和加深我们对法义的理解。
在汉译本对勘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情况下,学习梵文,我们查阅《楞伽经》的梵文原本,可以扫清疑惑。
梵文大师,必然就是通达佛法的大师。

3 对经文开头的“如是我闻”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它的梵文evaṃ mayā śrutam,意思是“被我如此这般的听说过的”。
因为这是佛陀的教诲,“如是我闻”是结集佛经的最根本的原则。
佛陀授权了阿难这些弟子,在日后结集他经典的时候,对他的教诲进行改革、改变、发展。
看到“如是我闻”,就知道下边记述的都是当时老师讲课的真实场景、真实教诲,要生信。
我们作为末法时期的后世弟子,对佛陀言教的学习也应该秉持着“如是我闻”这样一个基本精神。
对“如是我闻”不要过度诠释。

4 “如是我闻,一时……”对这句话中“一时”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就是有那么一个时候。
因忘记了佛陀讲法的具体日期,所以都用“一时”代替。
“一时”这两个字,需要讲三个月才能讲明白。
用“一时”,这是印度人的习惯。
在佛教,他认为时间是虚妄的,没有必要执著着那个具体的时刻。
“一时”不表示时间,而是有其他更深层的法义。

5 佛经中经常出现“菩萨摩诃萨”,以下对“菩萨摩诃萨”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这个菩萨可以示现为出家,也可以示现为在家。
听众里边有菩萨,那往往就意味着这部经讲的是大乘佛法。
菩萨摩诃萨通常指八地以上的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善知境界自心现义。

6 对“识”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广说这个识有八个,所以叫八识。
略说可以说有三个。
也可以说有两个。
其实识只有一个识。
说八个,说三个,说两个都是从识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的不同的功能上进行划分的而已。

7 佛陀三时教法的四个支柱是什么?(多选)

五法
三自性
二谛
八识
究竟中观
二无我

8 如何才能在学习唯识时避免“入海算沙”? (多选)

初学唯识,从学习百法开始。
初学唯识,从学习五十一心所入手。
初学唯识,通过学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来学习。
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
皈依藏传上师,不学教理,专心灌顶和磕大头。

9 五法包括哪些?(多选)

妄想
正智
如如

10 三自性包括哪些?(多选)

遍计所执自性
依他起自性
自性空
圆成实自性;

11 关于“闻法不厌足”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十地菩萨都给我们示现要听佛说法,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不听法,不读经。
对于已经听过的经,可以不去听。
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听法听够了,听足了,其实远远不够。
同一部经,要反复的熏习,不要嫌多。
不要自以为懂了法义了就不听闻正法熏习佛法,忘记熏习正法、骄傲自满是学佛的障碍。

12 为什么每一部完整的佛经的开头都是“如是我闻”呢?请选出对此正确的理解。(多选)

这是佛陀的教诲。
结集佛陀的言教,原则就是“被我如此这般的听说过的”,怎么听的,就怎么集结。
佛陀没有授权阿难这些弟子,在日后结集他经典的时候,对他的教诲进行改革、改变。
这也是我们学习佛陀言教的基本精神。

13 怎么理解“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条道理?(多选)

这是佛陀三时教法教理体系的纲领。
只有学懂了这四条道理,才能很好的了知“境界自心现”这个义理,才能算学懂唯识。
这四条道理说的跟初时教法的十二缘起完全一样。
只有抓住三时教法这四条道理学习,才能避免“入海算沙”。

14 「对“识”的划分,广说有八,略说有三个,也可以说有两个,当我们把《楞伽经》学完以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识”只有一个。」如何理解?(多选)

佛陀说法很随意,想说几个说几个,主要取决于心情。
“识”其实只有一个。
虽然“识”只有一个,但不同的划分方法,是佛陀说法的方便善巧,以便众生理解和悟入。
体现了佛陀对众生的悲心,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

15 以下对「境界自心现」的法义理解正确的观点有哪些?(多选)

“境界”既可以指凡夫心的行处,也可以指圣者心的行处。
“心”既可以指凡夫心,也可以指圣者心。
凡夫心的行处,仅仅只是凡夫心的显现,不是心外真实的存在。
圣者心的行处是真如,真如并没有离开圣者心。

16 当「境界自心现」中的“境界”是指凡夫心的行处时,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法义?请选出正确的表述。(多选)

我们凡夫依靠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种种的事物,只是凡夫心的显现,不是真实的存在。
我们凡夫所能感知到的种种的事物,也包括我们凡夫的身体器官。
当“境界”是指凡夫心的行处时,佛陀讲“境界自心现”,是为了破增益。
当“境界”是指凡夫心的行处时,佛陀讲“境界自心现”,是为了补损减。

17 当「境界自心现」中的“境界”是指圣者心的行处时,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法义?请选出正确的表述。(多选)

圣者心的行处,指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佛教起名叫“真如”。
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心,这是“境界自心现”的第二重含义。
当“心”指能见、能证“真如”的心,就是圣者心。
当“境界”是指圣者心的行处时,凡夫心不能见、不能证“真如”。

18 为什么说“破增益”是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多选)

因为凡夫心无明所障,修行就是打破无明。
因为增益了,所以损减了,增益和损减,是连带性错误。
因为凡夫心的行处,是凡夫心增益的,并不是心外真实的存在,但凡夫心死死执著着只是心的显现为心外的真实存在,从而再也见不到圣者心的行处了。
增益和损减是连带性错误,不先破增益,就无法补损减。

19 「在修行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到位、证道位”中, 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对该句解读正确的是哪些?(多选)

见道之前的修行者是凡夫,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圣者。
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
见道之前的心是凡夫心,见道之后的心是圣者心。
见道其实就是转凡夫心成为圣者心,也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见道大悟。

20 「整个的佛法的修行的历程当中,我们必须闻法不厌足。」对此解读正确的观点是哪些?(多选)

十地菩萨都给我们示现要听佛说法,而我们凡夫就更没有理由不听法,不读经。
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听法听够了,听足了,其实远远不够。
“闻法不厌足”提示我们,正闻熏习,如理思维,闻法不厌足,就是凡夫的大修行。
如果凡夫不努力闻法、闻法厌足,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导致修行停滞。

21 「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老人家一生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叫做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相对独立”一词,理解正确的是哪些?(多选)

三套名言系统,都是依照首先破增益、其次补损减的脉络展开。
三套名言系统破增益的立足点、角度和方法不同。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不能混学、混讲。
三套名言系统在对机的角度来说,对众生都是最大的悲心,对他们各自都是了义。

22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楞伽经》呢?(多选)

《楞伽经》这部经与我们汉传佛教的因缘特别的深。
《楞伽经》能够最方便、最善巧、最了义的表达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
《楞伽经》只讲了初时教法的十二缘起。
《楞伽经》的法义非常深邃,对于一般学习佛教的民众来说,它绝对是一部完全不可能自学的经典,所以《楞伽经》的学习,必须有讲授。

23 「达摩祖师对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哪些?(多选)

这是达摩祖师对《楞伽经》与我们汉地众生的关系做的授记。
达摩祖师认为,在汉地会有大量的人因学习、修行《楞伽经》而受益。
达摩祖师认为学习《楞伽经》、依照《楞伽经》法义修行,可以自度度他。
达摩祖师极度推崇《楞伽经》。

24 「达摩祖师还说:“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唯楞伽,可以印心”」对这句话中“唯楞伽,可以印心”的理解正确的表述是哪些?(多选)

“印心”指印证是否见道大悟。
“印心”不用看《楞伽经》。
“印心”必须能够通过《楞伽经》法义检验。
“印心”指印证是否成为登地的圣者。

25 在印度,中观派出现了龙树、提婆和佛护;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出现了弥勒、无著和世亲。这些圣者同时也是理论水平很高的大学者,这说明什么?(多选)

佛教不是一个盲修瞎练宗教,它是有很深的理论指导的。
佛教不是反智的。
佛教史上有修行、有信仰的大师,大多都很有理论水平。
不要一听说谁还能讲经,谁有理论水平,他一定意味着就没有修行、没有信仰。


判断题1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达摩祖师的教诲,禅宗是否开悟见道、是否明心见性,印证的经典是《楞伽经》。

正确
错误

2 达摩祖师对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就是我看你们汉地,只有这部经,修行者依此而行,能够自己获得解脱。

正确
错误

3 达摩祖师还说:“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唯楞伽,可以印心”。禅宗用《楞伽经》来印证是不是明心见性,是不是见道大悟。

正确
错误

4 在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是同一个法义。

正确
错误

5 《解深密经》中的判教,是佛亲口所说。

正确
错误

6 佛教史上有修行、有信仰的大师,大多都很有理论水平。

正确
错误

7 禅宗祖师达摩给二祖慧可一部《楞伽经》,给的那部《楞伽经》,就是求那跋陀罗的译本。

正确
错误

8 实叉难陀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完全一致。

正确
错误

9 中观就是“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与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这两个道理。

正确
错误

10 佛陀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

正确
错误

11 今天很多学唯识的人,都是在那里入海算沙,堕于无数的无穷无尽的种种的名言之中不能自拔。

正确
错误

12 入海算沙的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

正确
错误

13 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正确
错误

14 努力地学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就可以很好地了知“境界自心现”这个法义。

正确
错误

15 “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

正确
错误

16 见到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没有区别的。

正确
错误

17 “增益”,梵文就是samāropa,“损减”,梵文是apavāda。

正确
错误

18 佛陀纠正我们凡夫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

正确
错误

19 补损减,是我们这些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

正确
错误

20 在《楞伽经》当中出现的这个“心”字,在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的是圣者心,而不是凡夫心。

正确
错误

21 佛经汉语的“心”字,其实它对应着两个不同的梵文词,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

正确
错误

22 citta这个梵文词表示精神活动;hṛdaya它的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核心要点。

正确
错误


判断题2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七地菩萨能够获得佛的“手灌其顶”的加持。

正确
错误

2 十地菩萨就是即将成佛的菩萨。

正确
错误

3 依照达摩祖师的教诲,禅宗是否开悟见道、是否明心见性,印证的经典是《楞伽经》。

正确
错误

4 在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是同一个法义。

正确
错误

5 《解深密经》中的判教,是佛亲口所说。

正确
错误

6 实叉难陀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契合度最高。

正确
错误

7 中观就是“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与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这两个道理。

正确
错误

8 佛陀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

正确
错误

9 很多学唯识的人,都是在入海算沙,堕于无数的无穷无尽的种种的名言之中不能自拔。

正确
错误

10 入海算沙的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

正确
错误

11 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正确
错误

12 努力地学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就可以很好地了知“境界自心现”这个法义。

正确
错误

13 “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

正确
错误

14 从三时教法来说,见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没有区别的。

正确
错误

15 “增益”,梵文是samāropa,“损减”,梵文是apavāda。

正确
错误

16 佛陀纠正我们凡夫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

正确
错误

17 补损减,是我们这些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

正确
错误

18 在《楞伽经》当中出现的这个“心”字,在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的是圣者心,而不是凡夫心。

正确
错误

19 佛经汉语的“心”字,其实它对应着两个不同的梵文词,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

正确
错误

20 梵文词citta本意是精神活动;hṛdaya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核心要点。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