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49/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讨论 | 贡献2021年4月23日 (五) 09:3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49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云何得不起,常见及断见?”,大慧问佛陀,怎样不生起常见和断见。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是三时教法说的“常见”与“断见”?

A、认为凡夫境界的事物永恒存在,叫常见;认为凡夫境界的事物从“有”到“无”,生灭无常,叫断见。
B、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是常见。
C、不承认圣者有证悟的真实性,这是断见。
D、换个角度说,在三时教法当中,增益是常见,损减是断见。

2 依照经文“云何为性空?云何刹那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里的“性空”、“刹那”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性空”梵文是svabhāva,就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
B、这里的“性空”梵文是śūnyatā,准确翻译应该译作“空性”,求那跋跎罗和菩提流支译为“空”,也是不准确的。
C、这里译作“性空”与“空性”都是准确的,它们法义相同,只不过汉字顺序颠倒了。
D、“刹那”是梵文词kṣaṇa的音译,表示极短的时间单位。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胎藏云何起?云何世不动?”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胎藏”梵文是garbha,就是子宫,引申为胎儿。
B、这里的“胎藏”梵文是garbha,就是子宫,引申为如来藏。
C、这个偈颂就是,为什么会有胎儿?为什么世界不动?
D、这个偈颂就是,为什么会有如来藏?为什么世界不动?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云何地次第?云何得无影?何者二无我?云何所知净?”,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地次第”指的就是修道位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这些修行的次第。
B、“无影”梵文就是nirābhāsa,无外相。
C、“二无我”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D、“所知”梵文是jñeya,音译为“尔焰”,意译为“所知”。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伽他有几种,长行句亦然?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伽他”梵文是gāthā,是一种文体,偈颂体。
B、“长行”梵文是gadya,是散文体。“句”梵文是padya,是诗歌体。
C、“道理”梵文是yukti,就是原理、理论。
D、“解释”梵文是vyākhyāna,是对原理的注解、注释。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饮食是谁作?爱欲云何起?云何转轮王,及以诸小王?”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爱欲”梵文是maithuna,指的就是男女两性的性行为。
B、印度古代tantra信仰中有性力派,maithuna就是性力派修行的重要方法。
C、这句经文的意思是:饮食有多少种?为什么要有性行为?为什么会有转轮王、国王和诸侯?
D、从偈颂可以看出来,大慧菩萨不是在为自己向佛陀问问题,是代众生而问,问的问题中很多都是凡夫们特感兴趣的话题。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解脱有几种?修行师复几?云何阿阇梨?弟子几差别?”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阿阇梨”梵文是ācārya,是“教授师”的意思。
B、“阿阇梨”通俗地讲就是老师。
C、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解脱有几种?修行者有几种?老师有几种?学生有几种?
D、菩萨乘认为入灭尽定就是解脱。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如来有几种,本生事亦然?众魔及异学,如是各有几?”,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异学”就是外道。
B、“本生事”就是佛陀成佛前,往昔修行时相似相续的前生的事迹。
C、“本生事”就是佛陀成佛后的一些列事迹。
D、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佛陀有多少种?本生故事有多少?魔有多少种?外道有多少种?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自性几种异?心有几种别?云何唯假设?愿佛为开演”解释正确的是哪些?

A、“假设”梵文是prajñapti,就是假施设、假安立。
B、梵文“prajñapti”,有时译作“假名”,就是假施设、假安立名言。
C、“唯假设”梵文“prajñaptimātra”,就是只有假安立的名言。
D、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自性有几种?心有几种?为什么只有假安立的名言?请佛为我宣说。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经文“何故见诸有?”,怎么会有“有见”,这里的“有见”梵文是bhavadṛṣṭi,就是认为心外有事物的见解。

正确
错误

2 “真如有几种?诸度心有几?云何如虚空?云何离分别?”,这里的诸度的“度”,梵文是pāramitā,通常译作“波罗蜜”或者“波罗蜜多”。

正确
错误

3 “谁起于语言,众生及诸物?明处与伎术,谁之所显示?”,这里的明处的“明”,梵文是vidyā,表示知识。印度古代分五明,就是五种知识,分别是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和工巧明。

正确
错误

4 汉传佛教翻译史上“性空”与“空性”的混乱翻译,是造成相似佛法盛行的原因之一。

正确
错误

5 “性空”梵文是“niḥsvabhāva”,“bhāva”意思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svabhāva”就是与其他没有关系的独立存在性,译作“自性”。“niḥsvabhāva”加了一个否定前缀,就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译作“无自性”、“性空”。“性空”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我们凡夫的“我执”。

正确
错误

6 “空性”梵文是“śūnyatā”,“śūnya”表示没有、零、不存在,“śūnyatā”的词尾“tā”,表示基本特征,“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空性”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讲“空性”,破的是我们凡夫的“实执”。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