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二谛

来自楞伽经导读
imported>Yinxuefeng2020年4月16日 (四) 14:33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谛,道理,二谛,两条道理。

二谛是佛陀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所采用的解构模式,二谛本身不是佛陀亲证真正真实性

二谛首先基于凡夫心中对凡夫境界的理解,先对凡夫大幅度妥协,善巧安立世俗谛,然后进一步引申出对应的胜义谛,以此拉着凡夫走向更靠近圣者对凡夫境界的理解。

世俗谛胜义谛,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有不同的安立。

世俗谛是实有,则胜义谛是缘生。

世俗谛是缘生,则胜义谛是性空(缘生性空)。

世俗谛是性空,则胜义谛是假名。

世俗谛是假名,则胜义谛是“空性”(缘起无生)。

安立二谛的目的是构建一套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阶梯,目的是从凡夫对凡夫境界理解,一步步靠近圣者对凡夫境界的理解。

四重二谛,二时教法中的渐法,也就是权便中观,是立足凡夫境界对凡夫进行破增益、补损减,以最大幅度对众生的妥协开始,一步步将凡夫境界彻底解构干净,这是二时教法传入汉地以来,最为完整、清晰、简洁的弘法模式。


分为:世俗谛胜义谛

二谛 dvi-satya 佛教教义中的重要理论,通常指佛说法或教导众生时所使用的两种真理,即真谛(又译“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常简称为“第一义”或“胜义”)和俗谛(又译“世俗谛”或“世谛”,常简称为“世俗”)。

  有关早期佛教的佛典中很少提到二谛,或是提到二谛时没有具体解释,含义不清,或是只提到二谛中的一个,解释不完全。

  部派佛教中开始对二谛进行具体论述,但提及之处还是不多,与后来大乘佛教中的解释也不同。而且,一些部派论述二谛的文献形成于大乘佛教产生之后。《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七中列举了不少当时对二谛的理解,提到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世友认为“能显名是世俗,所显法是胜义”,“随顺世间所说名是世俗,随顺贤圣所说名是胜义”。即认为依世间人们一般的言语、观念所说的是俗谛,而依佛教圣贤所说或显示的是真谛。

  《俱舍论》卷第二十二中则认为,那种看不到由部分聚合的东西最后会毁灭,以为聚合体是实有的观念是俗谛;那种看到聚合体会分解,但认为分解后剩下的不可分的部分实有的观念是真谛

  佛教中突出强调二谛理论的是大乘般若类经理解的真谛性空或超越一切言语等的真理性认识;俗谛则指以方便力借助言语等对众生的说法。此后的中观派瑜伽行派等对二谛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中观派是佛教思想发展史上较全面阐明二谛内容和意义的派别。此派强调二谛都是的说法,认为俗谛是对有颠倒观念的世俗之人说的,表现为在他们看来是正确的言语;而真谛则是佛教圣贤所理解的,表现为诸法性空的理论。中观派认为无论是真谛还是俗谛都很重要。他们特别指明了俗谛的意义,因为各种言语实际上就是俗谛。佛教要表明事物的本质,要表明性空的道理,离开言语是不可能的,而言语在本质上就是俗谛,总是有局限性的,说出来时就不可能完全或绝对地正确表明事物,但不借助于言语,事物的本质或实相又显示不出来。因此,在表明真谛时,又要借助俗谛真谛是关于事物或人生本质的道理,俗谛是对民众说明这种道理的工具。二者对于佛教都是十分重要的,都属于“真理”(谛)。龙树在《中论》卷第四中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也就是说,真谛俗谛对于信众达到涅槃都是不可缺少的。

  瑜伽行派也持二谛之说。此派的真谛实际就是它所强调的佛教圣者唯识理论或唯识空观,而俗谛是指各种言语及世俗观念。瑜伽行派的重要文献《显扬圣教论》卷第二中说:“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义。”“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

  二谛理论亦传入中国,受到中国佛教界的重视。中国佛教史上讨论二谛问题的高僧大德或宗派很多。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佛教都曾在这方面有论述。

  南北朝时期比较引人瞩目的是成实师提出的“境理二谛”说(认为二谛是各自表明某一范围内的道理)和三论师提出的“言教二谛”说(认为二谛仅是佛的方便言教,对二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执着)。

  隋唐之后,中国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佛教宗派。各宗学说一般也都涉及二谛理论,但论述较多的是三论宗天台宗三论宗的代表人物吉藏曾写过《二谛章》和《二谛论》等,天台宗智颐在《四教义》中也对二谛问题进行了分析。

p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