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色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维基百科
色(रूप rūpa,रूप rūpa;รูป rûup;གཟུགས gzugs),是佛教与婆罗门教基本概念[1],在佛教中,与名并举,称为「名色」,而是为十二因缘之一;又在五取蕴之中,称为色蕴、色阴、色受阴、色身。
概论
在《阿含经》中,色通常以数种方式来解说:
色,为变碍[3],占有一定空间、互相障碍,且会转易变坏者,称之为色[4][5];而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的聚集,称为色蕴,即有质碍、变碍诸法之类聚[6]。色蕴体性为:生灭,无常,苦,空,无我[7]。
说一切有部派系阐述
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立色蕴种类为十一种色法:五根、五尘、法处所摄色[8],四大种摄于触处中[9]。
- 五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又名五色根,此处所说五根不同于能生一切善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眼等五识之所依,故名「根」。根亦名身[10],此处所说「五根」指的是眼睛、鼻子等身体的五种器官。譬如眼识的生起,必须有「眼根」为其所依。眼根,乃能见色尘,即眼所见山河大地、青黄赤白、男女形貌等,眼识之所依,故名眼根。
- 法处所摄色:与某人见面时,觉得其人「威仪具足、气质优雅柔美」,或「举止粗鲁、令人讨厌」等,此「姿态神韵」等称为「无表色」,诸「无表色」皆为「法处所摄色」[11]。
南传上座部阐述
在《巴利三藏》中,佛陀对色蕴有详细的解释。色蕴,包括“色”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13]。而其中的“色”包括两类,一类是地、水、火、风四大种[14];另一类则是二十四种四大种所造色[15]。
十八种完成色 | |
---|---|
(一)元素色(大种) | 1.地界 |
2.水界 | |
3.火界 | |
4.风界 | |
(二)净色 | 5.眼净色 |
6.耳净色 | |
7.鼻净色 | |
8.舌净色 | |
9.身净色 | |
(三)境色 | 10.颜色 |
11.声音 | |
12.气味 | |
13.味道(* 加 接触=地、火、风三界) | |
(四)性根色 | 14.女根色 |
15.男根色 | |
(五)心色 | 16.心所依处 |
(六)命色 | 17.命根色 |
(七)食色 | 18.段食(营养) |
十种不完成色(anipphannarūpa) | |
(八)界限色 | 19.空界 |
(九)表色 | 20.身表 |
21.语表 | |
(十)变化色 | 22.色轻快性 |
23.色柔软性 | |
24.色适业性(*加身表色、语表色) | |
(十一)相色 | 25.色积集 |
26.色相续 | |
27.色老性 | |
28.色无常性 |
参考文献
- ↑
徐梵澄译《大林间奥义书·第一分·第六婆罗门书》:「唯然,此世界三重,名、色、业是也。其属于名者:所谓语言者,名之颂赞也;盖一切名皆起乎是。是即其三曼也,盖于一切名而皆等平。是其祈祷,盖支持一切名也。其次属于色者:所谓眼者,其颂赞也;盖一切色皆起乎是。是即三曼也,盖于一切色而皆等平。是其祈祷,盖支持一切色也。其次属于业者:所谓身者,其颂赞也;盖一切业皆起乎是。是即三曼也,盖于一切业而皆等平。是其祈祷,盖支持一切业也。是虽三重也,然而为一,即“自我”也。自我虽一,即是此三。是即永生,而为真实所掩。生命(气息),永生也;名色,真实也。以斯二者而生命隐矣。」
黄宝生译《大森林奥义书·第一章·第六梵书》:「确实,这个世界有三重:名称(“名”)、形态(“色”)、和行动(“业”)。其中,语言是那些名称的赞歌(uktha),因为一切名称出自(utthiṣṭhanti)语言。语言是它们的娑摩(sāman),因为语言等同(sama)于一切名称。语言是它们的梵(brahman),因为语言支撑(bibharti)一切名称。然后,眼睛是那些形态的赞歌,因为一切形态出自眼睛。眼睛是它们的娑摩,因为眼睛等同于一切形态。眼睛是它们的梵,因为眼睛支撑一切形态。然后,身体是那些行动的赞歌,因为一切行动出自身体。身体是它们的娑摩,因为身体等同于一切行动。身体是它们的梵,因为身体支撑一切行动。这是三者,也是唯一者自我。自我是唯一者,也是这三者。它是由真实掩盖的永生者。确实,生命气息是永生者,名称和形态是真实。它俩掩盖生命气息。」 - ↑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 ↑ 《杂阿含经》卷2〈35经〉:「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
- ↑ 《俱舍论》卷1:「何故此蕴无表,为后说为色耶?由变坏故。如世尊说:『苾刍当知,由变坏故名色取蕴。』谁能变坏,谓手触故即便变坏,乃至广说。变坏即是可恼坏义。故义品中作如是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色复云何欲所恼坏,欲所扰恼变坏生故。有说,变碍故名为色。」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44:「变碍故名为色。」
- ↑ 《大毗婆沙论》(七十四卷):“问:色蕴云何?答:如契经说:诸所有色,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余经复说:云何色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集异门论》(卷十一):“云何色蕴?答: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此中诸所有色者:云何名为诸所有色?答:尽所有色。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如是名为诸所有色。复次尽所有色。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如是名为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者:云何过去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过去,尽灭离变;过去性,过去类,过去世摄;是名过去色。云何未来色?答:若色,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转,未已现转;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性,未来类,未来世摄;是名未来色。云何现在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聚集出现;住,未已谢,未已尽灭,未已离变,和合现前;现在性,现在类,现在世摄;是名现在色。若内若外者:云何内色?答:若色,在此相续,已得不失。是名内色。云何外色?答:若色,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续。若非情数。是名外色。若粗若细者:云何施设粗色细色?答:观待施设粗色细色。复如何等?答:若观待无见有对色;则有见有对色名粗。若观待有见有对色;则无见有对色名细。若观待无见无对色;则无见有对色名粗;若观待无见有对色;则无见无对色名细。若观待色界色;则欲界色名麤。若观待欲界色;则色界色名细。若观待不系色;则色界色名粗。若观待色界色;则不系色名细。如是施设粗色细色。如是名为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者:云何施设劣色胜色?答:观待施设劣色胜色。复如何等?答:若观待有覆无记色;则不善色名劣。若观待不善色;则有覆无记色名胜。若观待无覆无记色;则有覆无记色名劣。若观待有覆无记色;则无覆无记色名胜。若观待有漏善色;则无覆无记色名劣。若观待无覆无记色;则有漏善色名胜。若观待无漏善色;则有漏善色名劣。若观待有漏善色;则无漏善色名胜。若观待色界色;则欲界色名劣。若观待欲界色;则色界色名胜。若观待不系色;则色界色名劣。若观待色界色;则不系色名胜。如是施设劣色胜色。如是名为若劣若胜。若远若近者:云何远色?答:过去未来色。云何近色?答:现在色。复次云何远色?答:若色,过去,非无间灭。若色,未来,非现前起。是名远色。云何近色?答:若色,过去,无间已灭。若色,未来,现前正起。是名近色。如是名为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为一聚?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故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者:云何说名色蕴?答:于此色蕴,显色显蕴显身显聚。是故名为说名色蕴。” - ↑ 《杂阿含经》卷2:「「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CBETA, T02, no. 99, p. 7, b23-28)
- ↑
《大毘婆沙论》:「问:有色法云何?答:谓:十处、一处少分;十处者,谓: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处;一处少分者,谓:法处少分。问无色法云何?答:谓一处、一处少分;一处者,谓:意处;一处少分者,谓:法处少分。
问:此中何等名有色法?无色法耶?答:……复次、若法体是四大种,或是四大种所造者,名有色法。若法体非四大种,或非四大种所造者,名无色法。……问:堕法处色,何不摄在十色处中?答:若色,可以刹那、极微,而分析者,立十色处。堕法处色,虽有刹那可分析义,而无极微可分析义故,不摄在十色处中。复次、若色,可作五识所依,及所缘者,立十色处。堕法处色,不与五识,作所依缘故,不摄在十色处中。复次、若色有障碍,可立十色处。堕法处色,既无障碍故,不摄在十色处中。」
「色处,有二十种,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有说:色处有二十一,谓:前二十,及空一显色。如是诸色,或有显故可知,非形故,谓:青、黄、赤、白,影、光、明、暗,及空一显色。或有形故可知,非显故,谓:身表业。或有显、形故可知,谓:余十二种色。若非显、形故可知者,无也。」
「声处,有八种,谓: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此各有二,谓:有情名声,非有情名声;此复各有,可意、不可意别,故成八种。」
「香处,有四种,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不平等香。」
「味处,有六种,谓:甘,酢,醎,辛,苦,淡。」
「触处,有十一种,谓:四大种,滑性、澁性,轻性、重性,冷性、饥性、渴性。」
「法处,有七种,谓:前四蕴,及三无为。于色蕴中,取无表色;三无为者,谓:虚空,择灭,非择灭。」
《顺正理论》:「有说:色有二十一种,空一显色,第二十一,此即空界色之差别。」「空一显者,谓:见空中,苏迷卢山,所现纯色。岂影等色,有种种显,而但说此是一显耶?不尔,云何?以影等色,与地等显,和杂难辩,不可别见,依不纯义,说非一显。此空界色,无别所依,以纯可见,故名一显。」
《俱舍论》(卷一):“色蕴者何?颂曰: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论曰: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言五境者,即是眼等五根境界。所谓色声香味所触。及无表者:谓无表色。唯依此量,立色蕴名。”
《瑜伽师地论》卷25:「谓言色者,即十色处,及堕法处所摄众色,是名色蕴。」(CBETA, T30, no. 1579, p. 419, a27-28) - ↑ 《大毘婆沙论》:「触处,实事有十一种,谓:四大种,及七种造触。七种造触者,谓:滑、澁,轻、重,冷、饥、渴。滑谓:细软,澁谓:麁强。轻谓:不可称,重谓:可称。冷谓:此所逼,便起暖求;饥谓:此所逼,便起食欲;渴谓:此所逼,便起饮欲。」
- ↑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8
- ↑ 《萨婆多宗五事论》卷1:「何等名为诸无表色,谓法处所摄色。」
- ↑
《摄大乘论无性释》:「经部所立:色为意识俱生别依,此不成就,不应道理,以就思择、随念分别,应一切时无分别故。由此道理,余部所立:胸中色物意识别依,亦不成就,如所说过,恒随逐故,譬如依止色根诸识,如是难通,应广决择。」
玄奘《成唯识论》:「不可说色为彼(意识)所依,意非色故,意识应无随念、计度二分别故。」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论:『表既实无,无表宁实?』述曰:第二例破无表亦无。……若大众、法密部,别立无表色,谓:身勇、身精进,若心勇等心所摄。上座胸中色物,亦法处摄。今例破之。」 - ↑ 《巴利三藏·相应部》(卷22,第48章):“诸比库!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色蕴。”
- ↑ 《清净道论·第十一品》:“坚硬相的是地界……于此身中,坚性或固性的是地界。”“粘结相的是水界……于此身中,粘结性或流动性的是水界。”“遍熟相的是火界……于此身中,遍熟性或暖热性的是火界”“支持相的是风界……于此身中,支持性或浮动性的是风界”。”
- ↑ 它们分别是:眼、耳、鼻、舌、身五种净色;色、声、香、味四种境色;女根色、男根色两种性根色;心所依处;命根色;营养;空界;身表、语表两种表色;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三种变化色;色集聚、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四种相色。详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色之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