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

五蕴

在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同时,还要修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要观世间万法是空,比如,佛教对世间的万法、万事万物,有一个分类方式,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分成了五类,也叫做“五蕴”。“蕴”是“聚合”的意思,就是缘生聚合的我们世间万事万物的五种状态,起名叫色、受、想、行、识。

五蕴当中,打头的色蕴跟结尾的识蕴,是两个极端。什么是色蕴?色蕴是纯粹的物质的存在形态,比如说山河大地、桌椅板凳、日月星辰,比如说我们人的有形肉体,就是我们生命的色的状态,色是纯物质的存在形态。另一个极端是识,是纯精神的存在形态;我们是众生,不是桌子,因为我们有识,有能动的精神状态,识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其他东西的精神状态。中间的受、想、行,是内在的纯粹的识跟外在的纯粹的色相互作用的时候产生的三种状态。偏于色的受,这种状态就偏于客观,偏于物质;而偏于识的行,就偏于主观,偏于心识。通俗地解释一下,比如说桌子上放着一杯热水,你过去就端起来了,那么首先就有一个感受,一下子就把你手烫了,有一个被水烫的感觉,这是受。通俗讲什么是想呢?有了这个受之后,马上会产生一个分别:谁放在桌上这么一杯热水?也不告诉我是杯热水,我过来一端,你看把我手烫了—这是想。行,是在想基础之上的一个更严重的分别,就会想了:这人太讨厌了,我一定得把他查出来,见面揍他一顿—产生了严重的分别。受、想、行,这是通俗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