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3/课后自测

< 楞伽经导读013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13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楞伽经中说,罗婆那王对于佛菩萨的供养是“无有不舍物”,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A、罗婆那王为了听闻佛法,愿意拿出来一切供养佛和菩萨,说明佛法珍贵,说明罗婆那王对佛法无比尊重。
B、罗婆那王很有钱,拿出一些钱听课,学习知识,跟吃顿饭一样,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大的支出。
C、罗婆那王喜欢跟佛菩萨交往。
D、罗婆那王认为佛菩萨生活困难,要多帮助佛菩萨。

2 我们能够在末法听闻真实佛法,而且听闻的过程并没有特别困难,甚至还有人想尽办法把佛法传递到了我们身边,这是因为什么?

A、这是因为我们求法心切,我们有巨大的善根福德,所以应该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很轻易的能够得到佛法,我们凭本事听闻到了佛法,不必感恩任何人。
B、这是因为弘扬佛法的人闲着没事干,不弘扬佛法就无法生存,只能弘扬佛法为生,他们不值得感恩。
C、这是因为无比珍贵的甚深佛法能够在娑婆世界被我们听闻是佛和菩萨们往昔的大愿加持的结果,我们要有感恩的心。
D、这是因为佛法跟普通的知识没什么区别,是个人就可以讲真实佛法,佛法很容易获得。

3 汉传佛教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一物不肯舍,只想免费听” ,为什么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A、弘法的平台是国家补贴的,房租是免的,电是靠爱心发出来的,讲课老师研究佛法不使用资源,佛法典籍和资料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弘法的人有神通只要喝西北风就可以维持生命,免费听课是不对的,应该给听课的人发钱才对。
B、弘法是不需要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的,只要我没看到有人付出就是没有成本,必须免费。
C、在我们娑婆世界,任何的免费的背后都是有别人的付出,享受到几乎等于免费的人,如果不心存感激、不感恩回报,反而“一物不肯舍,只想免费听”,这种无比贪婪的心态是与甚深的佛法无法相应的,最终任何人再也得不到任何的免费。
D、凭本事享受到的免费,无需感恩任何人,应该不断在索取免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才是与甚深佛法相应的发心。

4 什么样的众生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

A、见道位之后的登初地菩萨以上的圣者。
B、资粮位菩萨。
C、加行位菩萨。
D、外道凡夫。

5 罗婆那王赞叹大慧菩萨是“言论中最胜”,“言论”、辩才为什么特别重要?(多选)

A、菩萨的标配是要有非常好的言语的能力,比如说能够把复杂的佛法讲简单了。
B、菩萨要有非常好的答疑能力,比如说能够回答众生提出的种种的问题。
C、菩萨的一种修行功德就是辩才无碍,他的语言、他的音声就具有摄受力,这都是菩萨度众生的方便。
D、菩萨是话痨,喜欢没完没了的聊天说闲话。

6 从度化众生的角度来看,能够直指要害,把复杂的佛法讲简单了的能力,为什么重要?(多选)

A、末法众生都很忙,只有在最短时间抓住要害把如大海一般广大的佛法讲简单清晰,众生才有可能在短暂的时间里面对佛法生起学习的兴趣。
B、有能力把复杂的佛法讲简单,是需要非常好的言语的能力的,自己懂和给别人讲明白,是两种能力。
C、有能力把复杂的佛法讲简单,这种能力一点都不简单,是勤苦的修行得来的度化众生的能力,是悲心的体现。
D、对把复杂的佛法讲简单的人,不必尊重也不必感激,因为他们没能力把我们说糊涂,他们的能力跟他们讲的法一样,都很简单。

7 《楞伽经》大慧菩萨是当机菩萨,也就是这一部《楞伽经》是由大慧菩萨向佛陀发问,发问者的水平就决定了这部经的深浅。大慧菩萨是十地菩萨,说明什么?

A、《楞伽经》是说给十地以上菩萨听的。
B、《楞伽经》是说给初地以上菩萨听的。
C、即便是十地菩萨请法,《楞伽经》依然是说给凡夫听的。
D、《楞伽经》说的内容是凡夫境界。

8 当「境界自心现」中的“境界”是指圣者心的行处时,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法义?

A、圣者心的行处指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B、圣者心显现了凡夫境界。
C、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心,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表达为“境界自心现”。
D、圣者心是指能见、能证“真如”的心。

9 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中的“圣智”,有人理解为“人类(凡夫)的最高智慧”,以下观点哪些是错误的?

A、此观点正确。“圣智”即指凡夫最高的智慧。
B、此观点不正确。“圣智”即能证真如的“正智”。
C、此观点不正确。“圣智”,不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外星人的高维智慧。
D、此观点不正确。因为“圣智”的修饰语是“自所得”,但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智慧来自上帝,所以这个“圣智”,指的应该是上帝的智慧。

10 「见道位之前的修行者是凡夫;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选出对此理解正确的观点。

A、见道位是从凡夫到成佛的必经阶段。
B、证道位,就是成佛了。
C、从初地菩萨到成佛,都叫圣者,所以没有差别。
D、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凡圣分水岭。

11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对此以下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A、立足于不同境界说法,因为佛陀的说法对象是不同的,三时是给圣者说,二时是给凡夫说。
B、因为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从佛陀本怀上说,三时教法比二时教法了义。
C、凡夫见不到圣者境界,所以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是没有意义的。
D、因为立足点不同,所以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有根本冲突和矛盾。

12 Vijñāna和jñāna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的动词词根jñā,这个词的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

正确
错误

13 “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这个梵文词的基本的含义是房间,它的引申义就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

正确
错误

14 八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排在第八位的阿赖耶识就是藏识。

正确
错误

15 不讲藏识也可以讲清楚末那识。

正确
错误

16 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告诉我们,藏识里的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

正确
错误

17 在藏识之外有独立于藏识的七个识。

正确
错误

18 藏识表现出来的功能分别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