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楞伽经中说,罗婆那王对于佛菩萨的供养是“无有不舍物”,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2 我们能够在末法听闻真实佛法,而且听闻的过程并没有特别困难,甚至还有人想尽办法把佛法传递到了我们身边,这是因为什么?
3 汉传佛教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一物不肯舍,只想免费听” ,为什么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4 什么样的众生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
5 罗婆那王赞叹大慧菩萨是“言论中最胜”,“言论”、辩才为什么特别重要?(多选)
6 从度化众生的角度来看,能够直指要害,把复杂的佛法讲简单了的能力,为什么重要?(多选)
7 《楞伽经》大慧菩萨是当机菩萨,也就是这一部《楞伽经》是由大慧菩萨向佛陀发问,发问者的水平就决定了这部经的深浅。大慧菩萨是十地菩萨,说明什么?
8 当「境界自心现」中的“境界”是指圣者心的行处时,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法义?
9 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中的“圣智”,有人理解为“人类(凡夫)的最高智慧”,以下观点哪些是错误的?
10 「见道位之前的修行者是凡夫;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选出对此理解正确的观点。
11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对此以下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12 Vijñāna和jñāna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的动词词根jñā,这个词的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
13 “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这个梵文词的基本的含义是房间,它的引申义就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
14 八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排在第八位的阿赖耶识就是藏识。
15 不讲藏识也可以讲清楚末那识。
16 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告诉我们,藏识里的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
17 在藏识之外有独立于藏识的七个识。
18 藏识表现出来的功能分别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