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34/课后自测B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34B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这时佛陀用智慧,而不是肉眼观照一切到会的众生,智慧观照与肉眼观看有什么区别?

A、智慧观照是无分别。
B、智慧观照是有分别。
C、肉眼观看是有分别。
D、肉眼观看是无分别。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师子王奋迅回盻,欣然大笑”,梵文词vijṛmbh译为“奋迅回盻”,表示睡醒后非常振奋的张开大嘴的样子。这句经文在形象的描述哪些内容?

A、佛陀像狮子王一样很振奋地、爽朗地大笑。
B、形容佛陀很威猛。
C、佛经中经常把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D、“狮子吼”是说佛陀发出狮子的吼叫声。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于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如虹拖晖,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德字”梵文是śrīvatsāt,指胸前的“卍”字吉祥符,对这句经文法义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从佛陀的眉间白毫、肋部、腰腿部,胸前的卍字,以及身体上一一毛孔全都放射出光芒。
B、光芒如明亮的彩虹,如初升太阳的光辉,同时佛陀放出的光芒亦如劫火样猛烈。
C、佛陀放射的光,具有摧毁一切的能力。
D、“光”表佛的智慧,佛的智慧能够融化凡夫心中的一切的坚固的执著。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时虚空中梵、释、四天,遥见如来坐如须弥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咸作是念:‘如来世尊于法自在,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动,住自证境,入三昧乐,如师子王周回顾视,观罗婆那念如实法?’”,如何正确解读这段经文?

A、佛陀又如狮子王那般环视四周,难道是观照到了罗婆那王修行所行的境界的缘故吗?这是菩萨们和天神们的疑问。
B、佛陀已然于一切法,随心所愿了。
C、佛陀既默然不动,住自证圣智境界的三昧乐中,同时又畅然大笑。
D、默然不动、住自证圣智境界的三昧乐中的是佛陀的化身。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大慧菩萨先前受到罗婆那王的祈请,知晓各位菩萨们心中的想法,代表大家向佛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大问题是什么?

A、未来众生都乐于执著语言文字,造成思想的混乱。
B、众生依音声而执实义,执著声闻、缘觉和外道的修行。
C、凡夫执著能诠的名言,而取名言所指的实义。
D、“执名取义”是凡夫犯的一个大错误。

6 《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用“四重二谛”次第消融、平滑解构模式,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修习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四句修法口诀,又叫做“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如何正确理解这四句口诀?

A、前两句对应第一组二谛,“缘生性空”,破“我执”。
B、后两句对应第二组二谛,“缘起无生”,破“实执”。
C、第三重二谛“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名言叫“能诠”,名言所指的对象叫“所诠”。“老虎”“月亮”这些名言,暂时姑且认为是有,但是名言所指的对象,凡夫境界上存在的真实性是根本没有的。
D、“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这一重二谛,完成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要观世间诸法仅仅是言说的假施设。凡夫境界的一切法给解构了,描述法的名言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名言同时被解构。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为断彼疑而问于佛”,如何正确理解这句经文?

A、大慧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因此向佛陀提问。
B、大慧菩萨为了断除会上菩萨们及未来一切众生的的疑问,因此向佛陀提问。
C、如来已经远离了凡夫杂染的识的显现的境界,佛陀大笑是为度众生的示现。
D、佛陀因为凡夫境界的因缘而大笑。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汝观世间,愍诸众生于三世中恶见所缠,欲令开悟而问于我。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依照经文,大慧为什么要向佛陀提问?

A、大慧看到了众生落入了邪见,为了令众生能够获得觉悟而向佛陀提问,菩萨是自利利他的,是自觉觉他的。
B、《楞伽经》是由十地菩萨大慧提问,因此《楞伽经》只是对十地菩萨的开示。
C、我们不是《楞伽经》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根本听不懂《楞伽经》的,学习只是先结个法缘而已。
D、大慧代替一切众生向佛提问,因此《楞伽经》普摄一切大众。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 “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佛陀说罗婆那王过去、现在、未来都在问佛有关两种法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二种之义”?

A、“二种之义”梵文是praśnadvayaṃ ,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两种法”。
B、这“两种法”是有差别的。
C、这“两种法”的差别之相,是一切的声闻、缘觉和外道所不能知道的。
D、二乘和外道也可以讲这“两种法”的差别之相。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几项?

A、佛陀知道罗婆那王想问关于两种法的问题。
B、“分别解释”的“分别”指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C、“分别解释”的“分别”在这里要理解为详细地、一一地解释。
D、佛陀还有分别。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认真解答罗婆那王关于“二种之义”的问题,目的是要令听闻者用智慧做到哪三件事?

A、思惟观察,离诸分别。
B、善知诸地,修习对治。
C、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D、身放光明,默然不动。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这“三件事”指的是什么?

A、“思惟观察,离诸分别”是讲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
B、“善知诸地,修习对治”是讲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C、“证真实义,入三昧乐”是讲登八地之后的修行。
D、“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二十四个字,概括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的修行过程。

13 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四句修法口诀:“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又叫做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正确
错误

14 有人说《楞伽经》是对十地菩萨所讲的,我们不是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我们作为凡夫是听不懂、学不了《楞伽经》的,现在学习《楞伽经》,只不过是混个脸熟,先结个法缘而已。这是根本没有读懂《楞伽经》的人的大错特错的谬论。

正确
错误

1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二十四个字概括了,从凡夫到成佛整个的修行的过程: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是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登八地之后的修行。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