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自测中级001-007”的版本间差异
→《楞伽经导读》中级测试题001-007
楞伽经教材>Admin |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中级测试题001-007'''= | ='''《楞伽经导读》中级测试题001-007'''= | ||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每题1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总分122分''' | |||
'''点击随机按钮,设定 随机题目、随机答案顺序;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点击随机按钮,设定 随机题目、随机答案顺序;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quiz | <quiz display=simple > | ||
{对经文「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中“通达”一词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单选) | {对经文「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中“通达”一词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单选) | ||
第12行: | 第12行: | ||
-了解 | -了解 | ||
-明白 | -明白 | ||
+ | +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通晓 | ||
||“通达” | ||“通达” 这个词的语气很强烈,是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通晓,才能叫通达。 | ||
{能够受到诸佛“手灌其顶”的加持的菩萨是什么菩萨?(单选) | {能够受到诸佛“手灌其顶”的加持的菩萨是什么菩萨?(单选) | ||
第20行: | 第20行: | ||
-六地菩萨 | -六地菩萨 | ||
+十地菩萨 | +十地菩萨 | ||
||依据《楞伽经》经文:「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何故如来以其持力,令诸菩萨入于三昧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魔业诸烦恼故,为令不堕声闻地故,为令速入如来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长故。是故,诸佛以加持力持诸菩萨。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萨便堕外道及以声闻魔境之中,则不能得无上菩提。是故,如来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 ||依据《楞伽经》经文:「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何故如来以其持力,令诸菩萨入于三昧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魔业诸烦恼故,为令不堕声闻地故,为令速入如来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长故。是故,诸佛以加持力持诸菩萨。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萨便堕外道及以声闻魔境之中,则不能得无上菩提。是故,如来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 ||
- 资粮位菩萨 | |||
{学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最主要的好处都有哪些?(多选) | {学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最主要的好处都有哪些?(多选) | ||
第64行: | 第63行: | ||
{对“境界自心现”中的“现”表述错误的是?(多选) | {对“境界自心现”中的“现”表述错误的是?(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凡夫境界是凡夫心的行处,凡夫境界是凡夫心显现的,不是产生,不是真存在。 | - 凡夫境界是凡夫心的行处,凡夫境界是凡夫心显现的,不是产生,不是真存在。 | ||
+凡夫心是由圣者心生出来的。 | + 凡夫心是由圣者心生出来的。 | ||
+凡夫境界是由圣者心显现出来的。 | + 凡夫境界是由圣者心显现出来的。 | ||
-圣者心能见、能证真如。 | -圣者心能见、能证真如。 | ||
+凡夫心能见心自己,不显现凡夫境界。 | +凡夫心能见心自己,不显现凡夫境界。 | ||
第81行: | 第80行: | ||
||在《楞伽经》当中讲心,它分凡夫心与圣者心。真如就是圣者、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只有圣者能见、能证。那么真如,显然不是凡夫的行处,说的通俗点,就是凡夫凭着凡夫的感官是感知不到的。 | ||在《楞伽经》当中讲心,它分凡夫心与圣者心。真如就是圣者、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只有圣者能见、能证。那么真如,显然不是凡夫的行处,说的通俗点,就是凡夫凭着凡夫的感官是感知不到的。 | ||
{圣者心的行处是什么?(多选) | { 圣者心的行处是什么?(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真如 | +真如 | ||
第156行: | 第155行: | ||
||参看课文。 | ||参看课文。 | ||
{达摩祖师说:“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唯楞伽,可以印心”。什么样的境界符合“印心”标准?(多选) | { 达摩祖师说:“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唯楞伽,可以印心”。什么样的境界符合“印心”标准?(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印心可以印证是不是明心见性,是不是见道大悟。 | +印心可以印证是不是明心见性,是不是见道大悟。 | ||
第340行: | 第339行: | ||
{依照达摩祖师的教诲,禅宗是否开悟见道、是否明心见性,印证的经典是《楞伽经》。 | {依照达摩祖师的教诲,禅宗是否开悟见道、是否明心见性,印证的经典是《楞伽经》。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达摩祖师对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就是我看你们汉地,只有这部经,修行者依此而行,能够自己获得解脱。 | {达摩祖师对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就是我看你们汉地,只有这部经,修行者依此而行,能够自己获得解脱。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达摩祖师还说:“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唯楞伽,可以印心”。禅宗用《楞伽经》来印证是不是明心见性,是不是见道大悟。 | {达摩祖师还说:“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唯楞伽,可以印心”。禅宗用《楞伽经》来印证是不是明心见性,是不是见道大悟。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在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是同一个法义。 | {在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是同一个法义。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解深密经》中的判教,是佛亲口所说。 | {《解深密经》中的判教,是佛亲口所说。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佛教史上有修行、有信仰的大师,大多都很有理论水平。 | {佛教史上有修行、有信仰的大师,大多都很有理论水平。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禅宗祖师达摩给二祖慧可一部《楞伽经》,给的那部《楞伽经》,就是求那跋陀罗的译本。 | {禅宗祖师达摩给二祖慧可一部《楞伽经》,给的那部《楞伽经》,就是求那跋陀罗的译本。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实叉难陀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完全一致。 | {实叉难陀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完全一致。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中观就是“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与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这两个道理。 | {中观就是“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与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这两个道理。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佛陀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 | {佛陀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今天很多学唯识的人,都是在那里入海算沙,堕于无数的无穷无尽的种种的名言之中不能自拔。 | {今天很多学唯识的人,都是在那里入海算沙,堕于无数的无穷无尽的种种的名言之中不能自拔。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入海算沙的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 | {入海算沙的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 {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努力地学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就可以很好地了知“境界自心现”这个法义。 | {努力地学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就可以很好地了知“境界自心现”这个法义。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 | {“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见到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没有区别的。 | {见到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没有区别的。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增益”,梵文就是samāropa,“损减”,梵文是apavāda。 | {“增益”,梵文就是samāropa,“损减”,梵文是apavāda。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佛陀纠正我们凡夫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 | {佛陀纠正我们凡夫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补损减,是我们这些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 | {补损减,是我们这些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在《楞伽经》当中出现的这个“心”字,在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的是圣者心,而不是凡夫心。 | {在《楞伽经》当中出现的这个“心”字,在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的是圣者心,而不是凡夫心。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佛经汉语的“心”字,其实它对应着两个不同的梵文词,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 | {佛经汉语的“心”字,其实它对应着两个不同的梵文词,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citta这个梵文词表示精神活动;hṛdaya它的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核心要点。 | {citta这个梵文词表示精神活动;hṛdaya它的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核心要点。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七地菩萨能够获得佛的“手灌其顶”的加持。 | {七地菩萨能够获得佛的“手灌其顶”的加持。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十地菩萨就是即将成佛的菩萨。 | {十地菩萨就是即将成佛的菩萨。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quiz> | </qui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