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二谛的补充:边见
第一组二谛的补充:边见
这重教理讨论到这儿完满吗?不完满,必须得有下面一段非常重要的补充。为什么?因为作为凡夫,当初次听到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就是无我的存在,那么作为凡夫,第一反应是什么?很多凡夫的第一反应是:“哇!我今天才知道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这个理论太好了!为什么好?比如说,我今天晚上就可以去抢银行,抢完银行明天早晨警察抓我的时候,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警察,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说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一切的事物都是刹那变化着的,有本事抓昨天晚上正抢银行的那个人呐!都过了一夜了,七八个小时了,早不是那个人了,你凭什么抓我?”听起来这个无我的理论好不好?很多人都说:“好!”嘿嘿!说“好”的都是想抢银行的。可是,释迦牟尼老人家会同意我们抢银行吗?好像不应该同意我们抢银行。那么既然无常无我,我们为什么不能抢银行?既然无常无我,那么明天警察抓我们的时候,抓我们的依据在哪里?这就是下边要做的重要补充。
要知道,佛陀说法是对治,就像医生看病,有什么病医生开什么药。因此要理解,佛陀今天说什么法,是因为你凡夫有那样的病;佛陀今天用什么形式来说法,也是因为凡夫有那样一种特定的病。佛陀说什么法和以什么形式来说法是对治,是因为我们有那样的病,佛陀才说这样的法,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病,佛陀才用这种形式来给我们来说法。那么大家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吗:佛陀为什么要用二谛来说法,佛陀为什么不用三谛、五谛、八谛、十谛,为什么要用二谛来说法?佛陀在这样一个教理体系当中,他用二谛这种模式、这样一种说法的形式来说法,他是对治,一定是针对着我们凡夫某一种特别严重的病症。
佛陀用二谛说法对治的是我们凡夫什么病呢?这个病在佛教里边就叫“边见”。佛陀认为,我们凡夫既然是凡夫,肯定要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边见。举个形象的例子:有的人开车在高速路上压着左线跑,你告诉他说压左线跑不对,他一转脸又改成压右线跑;你跟他说压右线跑不对,他一转脸又改压左线跑—压左线跑不对,压右线跑同样还是不对,他怎么就走不到中间?这是个比喻。佛陀看我们这些凡夫在思想上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这种边见—我们不是偏了左就是偏了右,偏左、偏右都不对。
在佛陀看来,我们凡夫最容易犯的一对儿边见是什么?佛陀看我们这些凡夫最容易犯的一对儿边见就叫做“常见”和“断见”。常见相当于压左线跑,断见相当于压右线跑。
什么是常见?佛陀说我们这些凡夫首先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我们非认为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不管是外在的物的存在还是内在的心的存在,总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存在主体—就是“我”,人我、法我,那个常一不变性、那个独立存在性。认为有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这就叫常见。所以佛陀用二谛说法,在胜义谛上佛陀说无自性、性空,对治的就是我们这个常见。佛陀说凡夫境界上的存在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常—没有这个常,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
但是凡夫难度啊!你破了他的常见,他马上倒到常见的对立面—断见。跟他说压左线跑不对,他一转身就变成压右线跑,还是不对。常见的对立面是断见。什么叫断见?就是因果的关系断了。比如有人听了无常的道理,会想:一切都是刹那变化的,没有常,那我今天一早出来上班,出来一天工作,刹那都是变化的,那我到了晚上回家,推门一进屋,后果应该是什么?后果是我媳妇说:“哎,你是谁啊?”—应该不认得我了。可是,是这个结果吗?不是的。老王出去上班一天,或者出差几日,等回到家的时候,不仅媳妇没有不认得老王,媳妇还说:“哎呀,走了这么多天想死我了。”媳妇还在家思念着老王,没有不认得老王。那么没有常,为什么老王出差几天回来媳妇还认得他?
从释迦牟尼的观点看,此一时刻的老王绝不是前一时刻的老王,没有常,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问题。但是,佛陀为什么用二谛说法?在胜义谛上说性空、说无自性,对治的是我们的常见,告诉我们不常,此一时刻老王绝不是前一时刻老王;但是二谛说法,此时的世俗谛的缘生性我们不能丢,也就是从世俗谛的缘生性上讲,虽然此一时刻老王绝不是前一时刻老王,但是此一时刻老王是依前一时刻老王而有的。换句话说,前一时刻的老王是此一时刻老王的缘。因此这种缘生性就确保着虽然此一时刻老王跟前一时刻老王相比,绝不相同,但相似。
再表述一遍。下一时刻老王跟此一时刻老王相比,绝不相同,因为佛陀在胜义谛上讲,凡夫境界的存在是无自性、是性空、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刹那都是变化着的,所以下一时刻老王跟此一时刻老王相比,绝不相同。但是佛陀二谛说法,胜义谛上说无我,但是在凡夫境界上,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暂时不能丢弃。从缘生性上讲,下一时刻老王跟此一时刻老王相比,虽然绝不相同,但是下一时刻老王是依此一时刻老王而有的,此一时刻老王是下一时刻老王的缘。那导致的结果就是:下一时刻老王跟此一时刻老王相比,虽然绝不相同,但相似。
这样就可以理解了,老王出差几日回到家里,从佛陀的观点看老王这几日刹那都是变化的,那么他回到家里,为什么他的媳妇还认得老王?从释迦牟尼的观点看,绝不是一个相同的老王回来了,而是一个相似的老王回来了。这个相似性确保着老王的媳妇还认得老王。当然了,老王出差几日回到家里之所以还认得他媳妇,从释迦牟尼的观点看,绝不是一个相同的媳妇在家等着老王呢,而是个相似的媳妇在家等着老王呢,这个相似性确保老王回到家里还认得他媳妇。
佛陀用二谛说法,胜义谛上告诉我们,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但是对于凡夫而言,此时此刻世俗谛缘生性不能丢,所谓世俗谛缘生性不能丢的道理就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但是此时在凡夫境界上因果的相似相续性不能破坏。那么在凡夫境界上,破坏了或者不承认了因果的相似相续性,在今天讨论的这个话语层次上,叫做落断见。
所以世俗谛缘生性对治的是断见,不断。那么说到这儿,银行能抢吗?不能抢。也就是我们今天晚上抢了银行,明天早晨警察抓我们的时候,从佛陀的观点看,抓的确实不是昨天抢银行的那个人,但是抓的是昨天抢银行那个人的因果的相似相续的结果。这个因果的相似相续性,确保了明天早晨警察抓我们的时候,具有合理性。所以佛陀用二谛说法,在这个层次上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的特点,是既不常也不断。
宁常毋断
但是有的人听了不常不断的道理后,觉得太深奥,接受不了,非要在释迦牟尼认为都不正确的常跟断当中选一个。不常不断接受不了,此时只能在佛陀认为都不正确的常或断当中选一个的话,那佛陀建议选什么呢?佛陀建议选常也不要选断。佛经里有一句话:“宁可入常见如须弥山,不可落断见如芥子许。”虽然常跟断在佛陀看来都不正确,但实在接受不了不常不断的话,那勉强先接受个常,因为有个常你还觉得做好事得善报,做恶事得恶报,还会有道德底线;如果落断见就可以抢银行,就可以杀人放火,就没有道德底线了。所以佛陀更怕我们落断见。
从这个不常不断的道理,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讨论的一世说生命观。从佛陀的见解讲,一世说生命观犯了什么过失?断见—在死那一时刻,断了。所以大家理解吗?我们不要把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都理解为断,只要在我们生命前头有个断等着我们,我们当下道德无底线。佛陀告诉我们的是:不常还得不断,既不常也不断;这是佛陀在这个层次上告诉我们的凡夫境界存在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