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教理体系

纵向教理体系

我们对《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解深密经》中佛陀判为初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小乘佛教的法,判为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大乘佛教的法。按照《解深密经》的判教,佛陀的整个教法的体系是非常清晰的。

一个人学佛,能不能入佛门,第一个坎儿是对六道轮回的三世说的生命观能不能认同;如果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可以迈入佛门。但是认同了三世说的生命观的人,有的生不起出离心,喜欢轮回,喜欢生死,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讲的法叫做人天乘的法。对人天乘的法,也可以做八个字的概括:“五戒十善,人天果报”。一个认同了三世说同时又能够生起出离心但发不起菩提心的人,就修小乘佛法,也就是《解深密经》里的初时教法,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如果一个人能认同三世说的生命观,又生起了出离心,同时还能发起菩提心,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修佛陀的大乘教法。佛陀在大乘教法中,又给我们指引了两条路径,就是《解深密经》里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时教法讲“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三时教法讲“万法唯识,直陈真实”。所以佛陀的完整教法分成三乘:人天乘、小乘跟大乘;而大乘里边又分了两个路径。这个体系是非常清晰的。一个真正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对佛陀的这个教法体系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只有有了完整的理解,才不会造成思想混乱。读某一部佛经的时候,其实首先就应该判断一下,这部佛经在佛陀教法里边,是人天乘的法,是初时的小乘的法,还是大乘法?如果是大乘法,是属于二时教法的法,还是三时教法的法?一定要首先做个判断,因为有了这个判断,才能如实地理解佛陀的教法。

人我与法我

当佛陀解构我们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为了解构的方便,佛陀首先要把我们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要分分类,也就是解构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对象,要把我们凡夫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分成几块,先解构什么,后解构什么?这样思路才清晰,修证才有次第。在佛法体系里,对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最简洁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它分为两类,分别起名叫“人我”和“法我”。

什么是人我?我们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凡夫,在我们凡夫心中,那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作为一个凡夫,你会认为,自己内在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真实存在,而且是不变的,独立的。也就是我从一生下来,我是个婴儿,后来是个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以至死去,在这几十年人生当中,我的肉体可以变,我什么都可以变,但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的世界,总没有变—上幼儿园的是我,上中学的是我,读大学的是我,现在工作挣钱的是我,有一天死了,还是我死了。我们死死地执着的这个内在主观精神的世界的真实的存在,佛教称为“人我”。我们对人我的执着,佛教就叫做“人我执”。

当一个凡夫执着了内在主观精神的我的存在的时候,即人我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攀缘着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世界。内在主观精神的世界,一定要依托着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比如说,对人而言,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要依托着一个肉体而存在,而这个肉体要依托于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而存在。所以当我们凡夫执着于有一个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的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第二个执着,就会认为在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之外,一定有一个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作为它攀缘和生存的依托对象。这个外在客观物质的世界,佛教就称为“法我”;对这个世界的执着,就叫“法我执”。

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佛陀要破除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可以讲,就是破我们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把人我执跟法我执破掉了,把我们死死执着的内在主观精神世界的我和外在客观物质世界的我,这两个东西破掉了,就把我们凡夫执着的、我们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破掉了。

破执有差异

佛陀怎样破我们的人我执跟法我执呢?大家知道,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众生千差万别,众生的习性、众生的根性是有差别的。那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解构的模式跟方法就应该有所差别。佛教把佛陀叫做“大医王”,就是把他看作大医生。确实,佛陀度众生,就像医生给患者看病,患者生了什么病,医生就要开什么药,要对症下药;由于众生的病的千差万别,因此医生的药也有种种的不同。佛陀给凡夫说法的时候,体系上也有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理解佛陀说法的差异性,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比如有的佛教徒说,读一本佛经好像读懂了,但是读第二本的时候,发现乱了,读第三本的时候,更乱了。为什么呢?因为好像佛陀在这三部经典里,讲法不一样,甚至在很多凡夫心中,他认为这些说法似乎还有矛盾,这是第一种情形。

还有第二种情形,很多佛教的教派是依据某一部经或者某一部论而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但是不同的教派体系依据不同的经、不同的论而构造的思想体系,有的时候看起来是有矛盾的,因此引起了很多教派的纷争。大家都自以为自己是有经典依据的,都以为自己的教法体系是唯一正确的,而批评对方。这种现象,在千百年来的佛教传承当中,是经常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就是不理解佛陀教法的内部差异性,也就是佛陀针对不同的众生在说法的时候有所差别。

这个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众生根性不同,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解构模式跟方法就不同;第二,为了保持教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解构的差异,导致了佛陀教法的第二个部分,即诠释佛陀所要表达的诸法真实性的时候,在真实性的表达上同样是有着差异。也就是前面讨论的,佛陀教法分前后两部分:第一,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破增益);第二,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补损减)。由于众生的差别,佛陀说法在这两个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如果不理解这些差异,学佛的时候就会造成思想混乱。

三时判教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

其实这个问题,早被佛陀以及历代的佛教大德们发现了。因此在佛教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叫“判教”。什么是判教呢?就是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归归类、分分角度、分分层次,看佛陀是用了哪些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名言系统来解构我们凡夫的,来诠释佛陀证悟的真实的。判教是非常重要的,印度有很多大的佛教学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佛陀的教法判过教。佛法传到中国以后,形成了很多中国化的佛教教派,比如说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等。在这些不同教派当中,历代祖师也依据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做了自己的判教。当然,这些不同的判教都有自己合理的因素,但是我想问,经中有没有判教?佛陀自己有没有判教?如果佛陀自己有判教,那么佛陀的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经中有没有判教啊?有的。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叫《解深密经》。这部经很多佛教徒不读,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略显深奥,像部哲学著作,不够通俗。但是这部经很重要,因为这部经中有佛陀的判教。《解深密经》中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分成了三个层次、三个角度、三套不同的名言系统: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初时教法

初时教法

首先说初时教法,初时教法讲什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初时教法,佛陀首先讲四条道理,叫四谛。哪四条道理?苦、集、灭、道。苦,讲生命充满着苦。集,讲造成生命苦的原因。佛陀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十二缘起,也叫做“十二因缘”。在佛陀的初时教法中,佛陀就是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但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用十二 缘起的模式,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人无我,讲人我空—佛教的“空”字,梵文是“śūnya”,不要把“空”字想得过于玄妙,空就是没有。人我空就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把我们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了。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法我空不空?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她只是表达了: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做“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初时教法告诉我们,生命的苦怎么消灭?只有走向涅槃。四谛的第四条道理就是道。怎么来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呢?要修道。修什么呢?三十七道品。这就是佛陀的初时教法。佛陀初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在汉传佛教里边是《阿含经》。

二时教法

二时教法

二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二时教法中,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解构模式是二谛(缘生缘起),用讲世俗谛与胜义谛两条道理,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这与初时教法是不一样的,初时教法解构的模式是十二缘起,二时教法解构的模式是二谛(缘生缘起);初时教法只重在解构人我而悬置了法我的问题,二时教法用二谛的模式不仅解构了人我同时解构了法我;初时教法讲人我空,二时教法讲人法皆空。而且佛陀在二时教法中进而还要讲“一切法无生”。二时教法的“无生”,远远超越了初时教法的理论体系。

二时教法在佛陀表达佛法的真实性上,是用一种离言的模式,这是为了保持教法的前后一致性。因为佛陀二时教法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把名言解构得相当彻底,因此佛陀在二时教法中在表达诸法真实性上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模式,就是用“不是什么”的表达模式来表达诸法的真实性,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二时教法代表性经典是般若经—般若经不是一部经,是一类经,其中代表性的是《大般若经》。

三时教法

三时教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万法唯识,直陈真实”。佛陀在三时教法中,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时候,跟初时教法的解构模式不一样,跟二时教法的二谛的解构模式也不一样。佛陀在三时教法中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做“八识”的模式,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的结果就是前四个字:“万法唯识”。

佛陀讲万法唯识在干什么呢?在解构。那么佛陀的万法唯识这个三时教法的解构,要做两件事。第一,要首先解构外在的物的世界,他说我们凡夫所感知的、在我们凡夫心识之外的物的世界—三时教法叫“外境”,这个外境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我们内在心识的显现(注意:并不是心识真的显现出了外境,只是显现出了误以为有外境的错觉——虚妄分别),这就是“识外无境”;这是万法唯识的第一条道理。第二条道理,外境是没有的,但是能显现一个似有外境的,并且执着于这个似有的外境为实有的心识,是凡夫往昔执着心外有境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不真实的(日后的修行是要把它转掉的——转识成智),也就是“外境无所有,心识不真实”。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第一部分,叫做“万法唯识”,目的就是解构。解构之后,佛陀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性。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这个真实性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述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性的,以及什么是真实性,这就是与二时教法的区别。

但是三时教法直陈真实有两个前提。第一,如方才所说,一定要通过万法唯识的学习,彻底了知凡夫所攀缘的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性,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所表达的。这是两个前提。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佛陀说我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要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真实,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点就叫做“直陈真实”。

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解深密经》,还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做《楞伽经》。

三乘佛法的关系

三乘佛法的关系是什么呢?大家要理解,人天乘的法、小乘的法、大乘的法,佛陀说这些法是对治,是因为众生有那样的病,所以佛陀说这样的法,是由于众生的根性的差别,所以佛陀说了有差别的法,这是为不同的众生说法,这是第一点,必须要明确的。第二,如果一个人面对着三乘佛法,认为现在只能承当人天乘的法,那就修五戒十善;但也许修着修着,突然间出离心生起了,虽然还发不起菩提心,那么就可以从人天乘的法进而修小乘的法,这叫做“回俗向圣”,也就是摆脱了我们世俗凡夫那种只渴望轮回不希求涅槃的状态而寻求解脱,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有的人,现在能承当的佛法只是小乘法,因为他只能认同三世说的生命观,只能生起出离心但还发不起菩提心,他修小乘的法,那在修小乘法的过程当中,也许什么机缘,引发他生起了菩提心,那么他改修大乘的法,这叫“回小向大”。有没有这种可能?完全有这种可能。当然,佛陀最终的愿望,当然是希望大家都修大乘法,成佛。

要特别强调的是,佛陀这三乘佛法,不是每一个学佛者在这一生当中的修行次第,比如说,一个已然能够发起大乘心的人、发起菩提心的人,是不是需要先修人天乘的法,再修小乘的法,修圆满了进而再修大乘的法?不是的。一个能够发起菩提心的人,直截了当修大乘法。一个现在只能生起出离心、修小乘法的人,是不是先要去修人天乘的法,进而才能修小乘法呢?不是的。既然已然生起出离心,直截了当地修行小乘法。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大乘佛法的两个路径,也就是《解深密经》中指出的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者之间也不存在着次第关系。这只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佛陀说的不同的法,没有说要先修二时的法进而再修三时的法,或者要先修三时的法,修成就了再去修行二时的法,二者没有这样的次第关系。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两个独立的修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