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种姓

净名百科

种姓,梵文varṇa,原意是肤色,引申义是依据肤色及不同人种划分的社会等级,指印度婆罗门建立的“种姓制度”里的不同种姓。印度教认为业报使人的精神、道德、知识、能力生而不同,故应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种姓,这种姓是终生不变的。种姓按高下分为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吠舍种姓和首陀罗种姓四种种姓。种姓是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特有的社会、宗教和政治性集团。种姓问题早在印度吠陀时代就已存在,距今已数千年,后来种姓制度在印度教信仰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僵化。封闭的种姓阶层使社会趋于停滞、保守,并带有歧视性。20世纪后半叶,权力分配已从宗教地位和教育程度较高的种姓向经济和政治上居主导地位的种姓转移。新秩序的主要受益者也已不只是婆罗门种姓。国家从社会平等出发所作的努力,使所谓“落后的”集团种姓在立法机构中获得了保留席位,在政府中配得一定比例的官职,但种姓作为政治集团依然有重大影响。由于有特权的种姓成员不愿放弃其既得的种姓特权,因此,他们对改革持保守态度。尽管现代化和工业化对种姓的职业保守性产生过有力的冲击,而且种姓制度的宗教意义也逐渐淡化,但是种姓改革成效甚微,这就预示传统种姓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参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