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三自性与五法和二无我

三自性与五法和二无我

三自性(tri-svabhāva):三时教法的纲领

三自性
梵文 玄奘 译 实叉难陀 译 从凡夫角度看 从圣者角度看
parikalpita-svabhāva[1] 遍计所执自性[2] 妄计自性 有为法 “妄法”不存在
paratan tra-svabhāva 依他起自性[3] 缘起自性 有为法 有为法
pariniṣpanna-svabhāva 圆成实自性[4] 圆成自性 无为法 无为法
圆成实自性
圆成

实性

理上定义

(遮诠)

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存在的这个道理

(破增益)

不究竟 无为法
事上定义

(表诠)

离分别之后,自证圣智之行真如

(补损减)

究竟


如来藏

如来藏
如来藏[5] 空如来藏[6] 以空说如来藏

空圣者认为不存在而凡夫所执的外境

破增益 识如来藏[7]

—阿赖耶识

依他

起性

不空如来藏[8] 以不空说如来藏

安立不空如来藏的目的是为了说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实性不能空。

补损减 智如来藏

——正智

如来藏心

——如如

圆成

实性


三自性与五法对应表

三自性 从凡夫角度看 从圣者角度看
遍计所执自性 相、

名、

妄想

相(外境、毛)(nimitta/lakṣaṇa) 、名[9]   名[10]
依他起自性   妄想[11] 相(似相、影)(ābhāsa)、妄想 相、名[12]、妄想[13] 相、名[14]、妄想[15] (染污)
正智(清净)
圆成实自性          正智、 如如 正智、如如   如如
分类依据经典 《楞伽经》 《楞伽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代表性的分类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三时教法)

代表性的分类详图:

《楞伽经》中对应关系分类:

第一种:1.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

    2.名相及分别,二种自性摄,正智与如如,是则圆成相。

第二种:佛言:“大慧!三性、八识及二无我悉入五法,其中名及相是妄计性。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正智、如如不可坏故,是圆成性。

第三种:分别迷惑相,是名依他起,相中所有名,是则为妄计。诸缘法和合,分别于名相,此等皆不生,是则圆成实。


三自性与二无我


“若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


言语与义

“非如其言而有其义、亦非无事而有所说”
非如其言

而有其义

(破增益)

义:凡夫妄想境界

从来无,不生不灭

凡夫言: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名言假有,假有唯名)

圣者言:

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龟毛、兔角、石女儿)

为解构凡夫妄想境界,

随顺凡夫而说法(说通)

亦非无事

而有所说

(补损减)

事: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宗通)

本来有,不生不灭

圣者说:直陈真实 为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

随顺凡夫而说法(说通)。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 ”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大慧复言:

  “世尊,为言语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

  佛告大慧:“非言语是,亦非所说。何以故?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

  大慧,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义不能显示。

  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 应当远离言语分别。” ——《楞伽经》


注释

  1. svabhāva:译为自性。
  2. 遍计所执自性:parikalpita是普遍的。普遍的计度。
  3. 依他起性:para,是其他的意思。tantra,有依持、依续的意思。以字面意思解释,即是需要依靠其他事物才能成立的自性。依他起性是三自性的核心。
  4. 圆成实自性,pariniṣpanna,原本有“完成”或“终了”的意思,亦意为“圆满”“不变之本性”之意。以字面意思解释,即是不依靠其他事物之不变圆满自性。
  5. 三性中除了遍计所执自性,剩下的全是如来藏。
  6. 依据《勝鬘经》,佛陀安立如来藏,是为了“空”凡夫误以为的真实世界(空如来藏),也是为了“不空”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空如来藏)。
  7. 如来藏作为藏识,不生万法,生的是我们误以为心外有世界的错觉,从这个角度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是解脱轮回的因。(刹那品第六)
  8. 依据《勝鬘经》,佛陀安立如来藏,是为了“空”凡夫误以为的真实世界(空如来藏),也是为了“不空”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空如来藏)。
  9. 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
  10. 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
  11. 第二种分类中,妄想包括两个方面:误执“似外”为真外、给误以为的真外安立名言。
  12.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13.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14.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15.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