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如来

来自楞伽经导读
Admin讨论 | 贡献2021年1月17日 (日) 12:00的版本 (Admin移动页面如来BK:如来,不留重定向:To-BK空间)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净名百科

这是鸠摩罗什《金刚经》译本里边出现的第三个对佛、对释迦的称呼。首先,称释迦牟尼为“佛”,前面称为“世尊”,这又出现了第三个词叫“如来”,“如来”是对佛的另外一种称呼。

“如来”跟“佛”这两个词是替换关系。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如来”,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如来”,“阿弥陀佛”。

法义诠释

我们中国老百姓在民间,说有个佛叫“如来佛”,其实这种称呼是很不规范的,“如来”跟“佛”这个词是不好叠用的,佛教里也没有一个佛叫“如来佛”。“如来”是对佛的另外一种称呼。

在这里,这个“如来”我们可以说指的是释迦牟尼。当然在《金刚经》的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如来”可以指十方三世一切的佛。

什么是如来?诸法如义就是如来。那什么是诸法如义?玄奘法师译作:“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增语就是别名,就是异名。义净法师译作:“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也。”异名,就是不同的名字。实际上看梵文原文,所谓如来,就是真实的、真如的一个别名,直截了当地说,如来就是真实,就是真如。

那什么是如来?真正的真实性,就是如来。

维基百科

如来梵语:Tathā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陀十大称号之一。tatha意思是“如”,意思为如同或不变。agata意思是“来”。如来即“如同来了”或“不来不去”之义。《金刚经》中解释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含义

字对应梵文、巴利文tathā,字面含义为同样、如同、如此、因此等。其内涵经过延伸和演绎,可指真如,含两层意思:

  1. 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
  2. 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

如来

如来也有另一层含义,可称作众生的自性。《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1. 者,就是自性,也就是不变者,就是智慧。也就是我们的自性不变,才能够产生智慧。
  2. 就是戒定就是。本性能有觉(戒),才能安定;智慧才能产生。

俗称

在《西游记》等神话志怪小说的影响下,民间常以如来佛佛祖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在佛教中,无“如来佛”这样的正式称呼。

经论解释

  • 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 金刚经》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佛说十号经》卷1:「我昔因地为菩萨时,历修众行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实,以八圣道正见所证名为如来。」
  • 《大宝积经》卷90:「如来如实觉了故,名为如来。」(CBETA, T11, no. 310, p. 515, b22-23)
  • 《大般涅槃经》卷30〈11师子吼菩萨品〉:「如来世尊于一切法知见无碍故名为佛,发言无二故名如来。」(CBETA, T12, no. 374, p. 543, a27-28)

参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