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体空

讨论 | 贡献2021年2月20日 (六) 19:59的版本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三轮体空

大乘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是什么呢?其实佛陀在经中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就是六度——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排到第一位的是布施;佛陀首先就是用布施来对治我们心中的我—因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愿意布施,就是因为心中有我,要通过布施一步步地消融我们心中的我。因此我们会看到,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一个愿意布施的人总比那些不愿意布施的人,似乎心中的我会淡泊些。

但是大家要注意,我的这句话的表达,语气是很弱的,我说的是“往往”有些愿意布施的人,总比那些不愿意布施的人“似乎”心中的我淡泊些,没有说“一定”,为什么?我们社会生活当中,有没有人有这样的行为表现:他捐了一笔钱,但是他逢人便说:“啊!昨天我捐了一笔钱,去盖了希望小学,我捐了一笔钱给贫困的人买了很多衣服,你看我得了奖状,我得了奖章。”—他要把自己获得的奖章、奖状都挂起来,然后站在前面还要照张相,把这照片发到网上去,唯恐天下有一个人不知道他做了这样的好事。这样的情形有没有?多不多?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这种情形很多。那么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做了布施,算不算布施?当然,得算布施。但这种布施不是佛教所倡导的布施,这种布施,佛教把它称为世间法的布施,也叫做有漏的布施。为什么?因为他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行布施的时候,淡化了心中的我了吗?没有,甚至还强化了心中的我。这种布施不能淡化心中的我,就不能够引领着我们走向解脱,而这种布施所获得的果报,至多就是让行布施的人在未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的过程中得个善报,因此这种布施,佛教叫世间法的布施。它虽然是布施,但不是佛教、特别不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布施。

那什么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呢?不要忘了前面所讨论的二谛。佛陀的教理,每一段教理的理论本身,都不只是理论,重要的在于指导修行。二谛是指导修行的,二谛是要落实到修行当中的。我们讨论了两重二谛,第二重二谛世俗谛是缘生,胜义谛是性空。那什么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呢?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心是什么状态?首先,在胜义谛上要观这个能布施的人,在胜义谛上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吗?没有,无我、空;被布施的人,在胜义谛上要观,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吗?没有,性空、无自性、无我;布施的这件事,布施的物品本身,在胜义谛上要观,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吗?没有,无我、空。因此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要在胜义谛上观能布施的是空,被布施的是空,布施的过程、布施的物品本身依然还是空。要在这三样东西都是空上行布施,布施了就布施了嘛!心中没丝毫一丁点儿的执着,这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

刚才反复强调三样东西,能布施者、被布施者和布施的过程与物品,这三样东西就是能、所和过程。佛教给这三样东西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三轮”。那什么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呢?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要观这三轮的本体是空,在空上行布施,布施了就布施了,不能够有能布施、所布施之想,佛教管这个叫“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样的布施叫出世间法的布施,也叫无漏的布施。为什么叫出世间法的布施呢?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的布施,布施的行为才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这种布施,形象地讲,就是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这个表达就是从《金刚经》的一段语言中引申出来的。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不能有能布施、被布施之想,这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