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开悟就是见道而登初地的境界。立足圣者境界,对开悟境界的描述,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2 对照《楞伽经》梵文原文,“离诸杂染”的准确翻译是“转变所依”,梵文是parāvṛttāśraya。对“转变所依”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果用两个字来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是哪两个字?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教说“空”,空什么?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心境俱空”法义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
7 千百年来,中观学者死死地抓住唯识的“空境不空心”这一点,认为中观是“心境俱空”,而唯识“境空心不空”,所以唯识水平太低了。中观学者以及没有真正学懂唯识的学者对唯识的这个评价没有丝毫的道理。为什么?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三时教法中佛陀以圣者能见安立阿赖耶识,其作用有哪些?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二时教法中的六识和三时教法中的六识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于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修行核心,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判断题 每题1分;
1 远离杂染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也就是开始了转染成净的修行,这就是登地菩萨了。
2 现行的所依就是无始时来虚妄分别熏习的杂染种子。
3 对于“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对于“空什么”的第二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
4 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虽然最终结果都是“心境俱空”,但法义层次不同,对心来说有立足点的差异。三时教法中凡夫心杂染种子逐步地用清净种子替换,没有了杂染种子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了,也就没有杂染种子现行时候分别的功能了,六识自然而灭,杂染心识转为正智,杂染的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没有了。
5 佛陀的二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空”;佛陀三时教法的修行的核心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