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0/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 楞伽经导读010
讨论 | 贡献2021年2月21日 (日) 00:39的版本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课后自测010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10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自所得圣智自证法”,只有圣位菩萨能见,以下哪项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单选)

A、青海高原
B、布达拉宫
C、藏识
D、喜马拉雅山

2 圣者自证法是离言的,不能够用言说说,而佛陀还要向众生说此妙法门。对此,以下哪项理解是正确的?(单选)

A、圣者自证法是离言的,不能够用言说说,因此佛陀说法是多余的,不应该说。
B、圣者自证法是离言的,不能够用言说说,但佛陀慈悲,不得已方便善巧、努力用凡夫的语言描述给凡夫。
C、圣者自证法是离言的,不能够用言说说,但是,佛陀有神奇的能力,佛陀说的法就是圣者自证法本身。
D、圣者自证法是离言的,不能够用言说说,佛用言说说法,反而给众生增加了障碍。

3 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佛陀讲授了“藏识”中“种子”的由来。对此,以下哪项表述正确?(单选)

A、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
B、佛陀没有说明种子的由来。
C、种子是从土里生长而来的。
D、种子是无因的。

4 “现行”仅仅显现的是kṛ,是行为,以下哪些理解是错误的?(单选)

A、现行没有生出来桌子
B、现行没有显现出真实的桌子这个事物
C、现行没有显现出物
D、现行生出来了桌子的作用

5 “种子熏现模型”描述了kṛ的作用延续的机制。以下对此机制描述正确的是哪项?(单选)

A、Kṛ在我们的大脑里面熏了种子。
B、kṛ熏的种子凡夫可以通过打坐见到。
C、kṛ的作用可以保持一段时间不灭。
D、kṛ是无常的,当生即灭,但是kṛ在藏识当中熏习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新的kṛ又会在藏识中熏习新的种子……如此无穷往复。

6 “境界风动”中的“境界”viṣaya与“境界自心现”中的境界gocara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单选)

A、gocara只是圣者心的行处。
B、gocara更多的表达的是外境。
C、viṣaya更多表达的是外境。
D、gocara只是凡夫心的行处。

7 对“转识浪起”中的“转识”理解正确的是哪项?(单选)

A、转识指六道轮回。
B、转识指四谛。
C、转识指二谛。
D、转识指“八识”中前七识的总和。

8 佛陀把阿赖耶识比喻成大海,把前七识比喻成海浪。对这个譬喻,理解正确的是哪项?(单选)

A、前七识是完全离开、独立于藏识的识。
B、前七识是大海,藏识是海浪。
C、前七识没有离开藏识,前七识仅仅是藏识在某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功能。
D、前七识是凡夫不可见,而阿赖耶识凡夫可以见到。

9 在楞伽经课程中,对佛教所指的业力的延续理解正确的是什么?(单选)

A、业力的延续不包括认识活动的作用的延续。
B、业力指驱使着众生一切行为作用延续下去的力量。
C、业力的延续不包括学习楞伽经导读课程这种行为的作用的延续。
D、业力的延续不包括思想活动的作用的延续。

10 「见道位之前的修行者是凡夫;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选出正确理解的观点。(多选)

A、见道位是从凡夫到成佛的必经阶段。
B、证道位,就是成佛了。
C、从初地菩萨到成佛,都叫圣者,所以没有差别。
D、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凡圣分水岭。

11 「境界自心现」,“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对这个“心”的法义的表述,下面哪些观点不是相似法?(多选)

A、圣者心在《楞伽经》中叫“智”,梵文是jñāna。
B、在《楞伽经》里边,所谓的凡夫心也只是圣位菩萨才能见。
C、凡夫心,在《楞伽经》中,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
D、凡夫心,在《楞伽经》中,指的是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活动和精神活动。

12 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中的“圣智”,有人理解为“人类(凡夫)的最高智慧”,以下观点哪些是错误的?

A、此观点正确。“圣智”即指凡夫最高的智慧。
B、此观点不正确。“圣智”即能证真如的“正智”。
C、此观点不正确。“圣智”,不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外星人的高维智慧。
D、此观点不正确。因为“圣智”的修饰语是“自所得”,但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智慧来自上帝,所以这个“圣智”,指的应该是上帝的智慧。

13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就是差别。」以下哪些理解,偏离了这一段法义?(多选)

A、立足于不同境界说法,因为佛陀的说法对象是不同的,三时是给圣者说,二时是给凡夫说。
B、因为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从佛陀本怀上说,三时教法比二时教法了义。
C、凡夫见不到圣者境界,所以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是没有意义的。
D、因为立足点不同,所以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有根本冲突和矛盾。

14 「“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在这整个的阶段当中的圣者的圣智,圣者证得的境界。」对此,以下哪些解释符合这段法义?

A、见道登地,是证得“圣智证法”的前提条件。
B、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的过程,就是从能见到能证“圣智证法”境界的过程。
C、见道登地以后,就一直有圣智。
D、“圣智证法”是圣者亲证的境界。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经文【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中的“藏识”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是圣位菩萨才能见的凡夫心。

正确
错误

2 种子熏现模型的五个关键词:藏识、kṛ、熏习、种子、现行。

正确
错误

3 现行:藏识里的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kṛ表示显现出一个东西、事物。

正确
错误

4 “境界自心现”的“境界”,对应的梵文是gocara,gocara既表示凡夫心的行处,也表示圣者心的行处。

正确
错误

5 “境界风动”的“境界”,对应的梵文是viṣaya,viṣaya这个词可译成“外境”,指的就是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存在的事物,比如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