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熏现模型
“藏识大海,境界[1]风动,转识浪起”
种子熏现模型,也只是佛陀用凡夫的语言勉强类比凡夫境界而安立的,只是一种类比的近似表达。
种子
藏识,收藏什么呢?收藏种子,这是借“种子”具有“能生”的这个法义。
种子从何而来?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告诉我们,藏识里的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熏习是瑜伽行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言。
kṛ:众生的行为
为了讲课的方便,我们选择梵文的一个动词kṛ来表达众生的行为。kṛ这个动词词根,是对众生的行为的最一般的表达。
众生的一切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不能够常住的,它是当生即灭的。当生即灭的这个行为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会延续下去。驱使着这种行为的作用延续下去的力量,就叫业力,梵文是karma,是从kṛ这个动词词根演化而来。
楞伽经之种子熏现模型
众生当下的行为kṛ是无常的,是当生即灭的,但它的作用要延续。在佛陀的三时教法,在唯识宗当中,这种作用的延续就是用藏识熏习种子的模型来表达的。
这个kṛ无常、当生即灭,但是kṛ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而这个新的行为、新的kṛ它依然是无常的、当生即灭的。但是这个新的kṛ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下去,这个作用的延续就体现为这个新的kṛ,又在阿赖耶识、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新的种子等待种种的因缘条件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行为kṛ。这样的无穷的往复,就形成了众生的行为,以及导致这个行为所产生的那种延续的力量。
在三时教法里,这就是藏识所安立的模型,我们给它起名叫做“种子熏现模型”。
这里边的关键词是:
- 第一:藏识——阿赖耶识;
- 第二:kṛ;
- 第三:熏习;
- 第四:种子;
- 第五:现行。
♦ 现行,是现的行为,没有说现物。
熏习与现行
参考阅读熏习与现行
注释
- ↑ “境界自心现”中的“境界”,对应的梵文是gocara。但是“境界风动”中的“境界”,虽然实叉难陀还译作境界,但它对应的梵文是viṣaya。gocara既表示凡夫心的行处,也表示圣者心的行处,但是viṣaya这个词在没有特别的定语修饰的情况下,它只表示凡夫心的行处,它只表示凡夫心所缘的境界。因此在更多的时候,把viṣaya这个词译作“外境”,指的就是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存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