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是凡夫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佛陀要让我们以智慧思惟观察什么?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善知诸地,修习对治”,就是很好地通晓各地的境界和修行及对治,诸地的“地”梵文是bhūmi,指阶梯、次第,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修行,总体的修习对治是什么?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登八地以上的修行,“真实义与三昧乐”指的是什么?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诸如来之所摄受”,从初发心开始,菩萨们的整个修行过程,始终都是受到佛陀的摄受的,“摄受”梵文是“parigṛhīta”,实叉难陀译作“摄受”,有的翻译家译作“护持”或“摄持”,对梵文“parigṛhīta”理解正确的有哪几项?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金刚经》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和《楞伽经》的“为诸如来之所摄受”,这两句经文的法义是完全一样的,意为佛陀很好护持着菩萨们的修行,如何正确理解“善护念”和“摄受”?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法的末法时期,有些人认为《金刚经》的重点就是善护念,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就是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这是对佛经的故弄玄虚的过度诠释,不是正解、正信的佛教,如何正确评价这种末法时期的乱相?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住奢摩他乐”,“奢摩他”是梵文śamatha的音译,有时翻译成“定”,但更多的时候译作“止”。禅定分为两类:一类叫止,一类叫观,所以修禅定也叫修止观,对“奢摩他”śamatha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我们已经讲过了关于禅定的四个近义词,dhyāna,samādhi和samāpatti, śamatha,这四个词有哪些区别?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远离二乘三昧过失,住于不动、善慧、法云菩萨之地”,为什么登八地的“śamatha”这个寂静之定是不同于并超越于声闻、缘觉的定境?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能如实知诸法无我”,能够如实地通达“法无我”,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有四个基本道理:“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无我”,这四个基本道理指的是什么?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当于大宝莲花宫中,以三昧水而灌其顶”,“复现无量莲花围绕,无数菩萨于中止住,与诸众会递相瞻视,如是境界不可思议”,这段经文佛陀描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其中佛陀用三昧水灌顶,这是给谁的待遇?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楞伽王,汝起一方便行住修行地,复起无量诸方便行,汝定当得如上所说不思议事,处如来位,随形应物”,佛陀对罗婆那王说,你以善巧方便入了修道位,依然会以种种的善巧修行,进入刚刚讲到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最终达到如来地,就可以化现种种形象度化众生。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1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汝所当得一切二乘及诸外道、梵、释、天等所未曾见”,佛陀为什么说罗婆那王最终将达到的境界,是声闻、缘觉、外道和梵天、帝释等天神都前所未见的?
1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是观察nimitta而离分别;初地到七地的修行,是对治ābhāsa而知诸地;八地以上的修行是亲证tathatā而入佛地。
15 有人把《金刚经》里的“善护念”解释成“护持念头”,讲成好好照应住自己的念头,不要胡思乱想。这是对佛经的故弄玄虚的过度诠释,是邪见,不是正解、正信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