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上中下众生,身各几微尘?一一刹几尘?一一弓几肘?”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这句经文里面的“微尘”、“尘”、“弓”、“肘”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2 依照经文“几弓俱庐舍,半由旬由旬”,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俱庐舍、由旬”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3 依照经文“兔毫与隙游,虮羊毛穬麦?”,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兔毫”、“隙游”、“虮”、“穬麦”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4 依照经文“半升与一升,是各几穬麦?一斛及十斛,十万暨千亿,乃至频婆罗,是等各几数?”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斛”、“频婆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5 依照经文“几尘成芥子?几芥成草子?复以几草子,而成于一豆?”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尘”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几豆成一铢?几铢成一两?几两成一斤?几斤成须弥?此等所应请,何因问余事”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火风各几尘?一一根有几?眉及诸毛孔,复各几尘成?如是等诸事,云何不问我?”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判断题 每题1分;
1 凡夫总是落于两边,总是用落于两边的认知模式来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即二边见。
2 阿赖耶识显现出了世界。——错!只是显现出了凡夫误以为有世界的“错觉”(虚妄分别)。
3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中,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叫做分别。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是能所分离了,就是分别了。
4 佛教说无相是有两重无相,“无外相”和“无似相”,对应“无nimitta”和“无ābhāsa”。第二重是“无似相”,就是无ābhāsa;证无似相——无ābhāsa,而由七地登八地。
5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就是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
6 经文“声闻辟支佛,诸佛及佛子,如是等身量,各有几微尘?”的意思是声闻、缘觉、佛陀和菩萨的身体有多少微尘组成?这里的微尘是aṇu,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位。
7 经文“云何得财富?云何转轮王?云何王守护?云何得解脱?”的意思是:世人怎样才能获得财富自由?为什么会有转轮王?国王怎样守护国家?怎样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