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56/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56
2-05-02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内容提要
一、“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佛陀讲了识的两种生灭和识的三种相之后,要讲识的分类。再强调一遍,在佛陀三时教法中,识只有一个,就是藏识。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才把这唯一的识分成几份来描述。
1、识的分类
《楞伽经》前面经文中,已经出现过的对识的不同分类:
第一,把识分为八份,就是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这个识的八分法里,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把意识称为第六识;把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把末那识称为第七识;把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
第二,把识分为三份,心、意、意识。这种分法在《楞伽经》经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果把这个三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三分法的“心”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三分法的“意”对应八分法的末那识;三分法的“意识”对应八分法的前六识。
第三,把识分为两份。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伽经》第一品一开始就有一句话,“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这句话其实就是识的二分法,把识分为藏识和转识。如果把这个二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二分法的藏识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二分法的转识对应八分法的前七识。
2、现识与分别事识
“现识”这个“现”,梵文是khyāti,来源于动词词根khyā,表示显现。因此把khyātivijñāna译为“现识”,是可以的。但这个翻译又容易造成误解,容易把现识理解为正在显现的识,理解为识的现行。其实这里的khyātivijñāna要表示的是杂染种子未现行,但具有着随时都能现行的功能的识。菩提流支把khyātivijñāna译为“了别识”,译得很好。了别识就是指往昔的虚妄分别,在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而这些杂染种子还未现行,但是这些种子又都具有着随时现行起分别的功能。这个了别识显然对应着前面讲的,识的两种生灭的相续的生灭。
分别事识,“分别事”梵文是vastuprativikalpa。vastu就是事物,表示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prativikalpa就是分别,就是在圣者看来,凡夫心外根本没有事物存在,可非要误以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的这个误以为。所以分别事识就是非要执凡夫心外有事物的识,这其实就是识的杂染种子的现行。因此,这个分别事识对应着识的两种生灭中的相的生灭。
比较前面的二分法——藏识与转识,那这里的了别识就对应藏识,分别事识就对应转识,只是安立了新的名字,但是新名字的安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识,理解识的不同功能。转识(pravṛttivijñāna)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ābhāsa的显现,而分别事识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分别。
二、“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佛陀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就是用镜子比喻了别识,是说了别识如镜子一般,具有着随时都可以显现出似有事物的能力。
三、“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佛陀说了别识与分别事识,这两个识无异相,就是没有差别。这就是在表达,其实识只有一个,不要以为有了别识和分别事识这两个不同的识。识只有一个,两个识的名言只是为表达这个识的不同功能。了别识与分别事识是什么关系呢?互为因的关系,分别事识是了别识的原因,了别识又是分别事识的原因。
四、“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了别识以什么为因?就是这个包含着未现行,而又随时都可以现行的杂染种子的这个识是以什么为因。其实这个问题就是问,了别识中杂染种子的因是什么?说得再通俗一点,杂染种子是哪来的?佛陀回答,不思议熏变。不思议,梵文是acintya,cintya就是思维的意思;acintya就是不能思维,就是凡夫不能以思维来理解,就是凡夫不能见。那凡夫不能理解的、不能见的什么呢?是熏变。熏就是熏习,变就是转变。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讲过了,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就是分别事识,分别事识的分别结束了,但转变为杂染种子,熏习在了别识中,这就是熏变。因此,了别识的因就是分别事识。
分别事识以什么为因?就是为什么杂染种子现行时会起分别?两个原因,第一,分别境界;第二,无始戏论习气。分别境界,梵文是viṣayavikalpa,viṣaya也译作外境,就是凡夫心外的存在。分别境界就是多生累劫的虚妄分别,在反复的熏习和现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坚固地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凡夫心外存在着事物,凡夫心外存在着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种认知在凡夫心中是颠扑不破的、坚不可摧的,这也是学佛的最大障碍。
为什么杂染种子现行时要起分别?是因为这颗杂染种子,当初就是因为执著心外有事物而种下的。所以这颗杂染种子现行时,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时,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误认识的展现与强化。因此说,分别境界是分别事识的一个因。其实这就是《楞伽经》第一品中“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中的那个“境界风动”,分别外境是吹起转识,也就是分别事识的波浪的大风。
“无始戏论习气”。什么是戏论?津津乐道地以为心外有事物,就是戏论,进而对误以为心外事物的这件事儿的乐此不疲的寻根问底,更是戏论。比如把老王梦中的老虎当真老虎,是戏论;而非要为原本是老王梦中的老虎,只是由于糊涂误以为的,这个真老虎找妈妈,这就更是戏论。什么是习气?了别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叫习气。种子未现行时可以叫习气,种子现行时种子只能叫种子,不能叫习气。这就是说无始以来,在了别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是分别事识生起的原因,分别事识的因,就是了别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互为因,而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互为因,就是胜义因果。
五、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通过佛陀讲述识的两种生灭、识的三相和识的这个二分法,我们对识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了。佛陀安立识,建立藏识缘起,目的是为解构凡夫境界,是为破增益。那学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依据唯识的理论而建立的,佛陀三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的口诀。理论要与修持相结合。
听过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的朋友可能都记得,依据四重二谛建立了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口诀,就是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四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那佛陀三时教法破增益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也是四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四有四无障碍观”的前两句,字面的词句一模一样,但法义完全不同。三时教法的这“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第一句,“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是指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藏识缘起,其中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也就是杂染种子与现行的kṛ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它们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指的是阿赖耶识未现行的杂染种子,总是处于相续的生灭过程之中,不能常一不变。“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是指立足于圣者境界观凡夫境界,只是唯识,没有凡夫心识之外的事物。“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一隐就是虚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杂染种子;一现,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但是只是现行了虚妄分别,并没有显现出凡夫心外事物的真实存在。
我们要在生活中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用这“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这四句话来观修、破增益,这是证唯识性的基本修法。
梵汉经文:
atha khalu mahāmatir bodhisattvo mahāsattvaḥ punar api bhagavantam etad avocat katividho bhagavan vijñānānām utpādasthitinirodho bhavati bhagavān āha dvividho mahāmate vijñānānām utpattisthitinirodho bhavati na ca tārkikā avabudhyante yaduta prabandhanirodho lakṣaṇanirodhaś ca | dvividha utpādo vijñānānām prabandhotpādo lakṣaṇotpādaś ca | dvividhā sthitiḥ prabandhasthitir lakṣaṇasthitiś ca | trividhaṃ vijñānaṃ pravṛttilakṣaṇaṃ karmalakṣaṇaṃ jātilakṣaṇaṃ ca | dvividhaṃ mahāmate vijñānaṃ saṃkṣepeṇa aṣṭalakṣaṇoktaṃ khyātivijñānaṃ vastuprativikalpavijñānaṃ ca | yathā mahāmate darpaṇasya rūpagrahaṇam evaṃ khyātivijñānasyākhyāsyati | khyātivijñānaṃ ca mahāmate vastuprativikalpavijñānaṃ ca | dve ’py ete ’bhinnalakṣaṇe ’nyonyahetuke | tatra khyātivijñānaṃ mahāmate ’cintyavāsanāpariṇāmahetukam | vastuprativikalpavijñānaṃ ca mahāmate viṣayavikalpahetukam anādikālaprapañcavāsanāhetukaṃ ca ||
【求譯】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眞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爲三?謂眞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菩譯】爾時聖者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大慧!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大慧!諸識二種滅者: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大慧!諸識又二種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大慧!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大慧!了別識亦如是見種種鏡像。大慧!了別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爲因。大慧!了別識不可思議熏變因。大慧!分別事識分別取境界因。無始來戲論熏習,
【實譯】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眞相。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爲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爲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爲因。
【求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菩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诸识生住灭,非思量者之所能知。大慧!诸识各有二种生住灭。大慧!诸识二种灭者:一者、相灭;二者、相续灭。大慧!诸识又二种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续住。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续生。大慧!识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转相识;二者、业相识;三者、智相识。大慧!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见诸色像,大慧!了别识亦如是见种种镜像。大慧!了别识、分别事识,彼二种识无差别相,迭共为因。大慧!了别识不可思议熏变因。大慧!分别事识分别取境界因。无始来戏论熏习,
【实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