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偈颂-43

来自楞伽经导读
晶晶讨论 | 贡献2021年5月26日 (三) 15:09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

nimittaṃ nāma saṃkalpaḥ svabhāvadvayalakṣaṇam |

samyagjñānaṃ hi tathatā pariniṣpannalakṣaṇam || 132 ||

【求译】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菩译】名相分别事,及法有二相;真如正妙智,是第一义相。

【实译】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

“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这实际上讲的是五法与三自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楞伽经》当中,在《解深密经》当中,还有在其它的一些三时教法的经典当中,佛陀都给出了五法跟三自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给出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统一,因此也有人产生了分歧跟争论。我们最后把它总结在一张表格上。

三自性 从凡夫角度看 从圣者角度看
遍计所执自性 相、

名、

妄想

相(外境、毛)(nimitta/lakṣaṇa) 、名[1]   名[2]
依他起自性   妄想[3] 相(似相、影)(ābhāsa)、妄想 相、名[4]、妄想[5] 相、名[6]、妄想[7] (染污)
正智(清净)
圆成实自性          正智、 如如 正智、如如   如如
分类依据经典 《楞伽经》 《楞伽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代表性的分类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三时教法)

代表性的分类详图: 三自性与五法


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五法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三自性与五法的对应关系,我们把它分成两段来讲,第一段就是从凡夫的角度来看,第二段是从圣者的角度来看。

那么从凡夫的角度,最粗略的五法跟三自性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名相分别,二自性相”,“名相分别”,也可以叫名、相、妄想,这三样东西对应的是二自性相,对应的是哪两个自性?对应的是遍计所执自性,和依他起自性。那么正智跟真如也叫如如,对应的就是圆成实自性,这是从凡夫的角度是这样看的。

从凡夫的角度,我们分成了三类,第一就是上面这种笼而统之的把相、名、妄想就对应着遍计所执自性跟依他起自性。依据就是眼前我们正念的这个《楞伽经》偈颂“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也就是,相、名、妄想,对应的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那么正智、如如对应的是圆成实自性。

但是如果我们再细分一下的话,其实“相”跟“名”可以归为到遍计所执自性。而依他起自性,我们要强调依他起自性仅仅是能上的分别,也就是把本来是心中的呈现的影,你非不以为是影,你非误以为是毛的这个“误以为”的错误认识。这个认识过程,我们把它叫做依他起自性。而我们错误认识把影当作毛,我们从凡夫境界上讲,我们凡夫认为毛有没有?有。那么“毛”,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对应的就是那个“相”和“名”。所以第二个划分,从凡夫角度看,就是把“相”跟“名”对应的是遍计所执自性,而“妄想”——分别,对应的是依他起自性。

那么如果再往前推,我们再深一步说本来是影,你误以为是毛,这毛有吗?没有。所以我们更严格的讲,把相放到遍计所执性里边,实际上并不特别贴切。我们要把“相”放到依他起自性上来,就是阿赖耶识种子在现行的时候,发生两件事儿,叫显现与分别,那个“显现”就是显现一个似毛的影儿,这就“似义显现”,也就是这个“影”,就是化归依他起性的“相”。而对这个显现似毛的影儿起了妄想、起了分别,非不以为它是似毛的影,非误以为它是真外的毛,这个错误认识、妄想——虚妄分别,是依他起自性。那么,既然我们认为这个不是似外的影,是真外的毛,因此我们给我们认为的毛就起了个名“毛”。其实我们以为有的毛,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对不存在的毛给起个名儿,因此你看从凡夫的角度看的第三个划分,我们是把“名”放到了遍计所执自性里边,把“相”和“妄想”划到了依他起性里边。

注意这前三项都是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五法跟三自性的对应关系。

那么后半部分就是从圣者的角度,也就是从登地菩萨的角度,来看五法与三自性的对应关系。那么我把它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名”实际上从前面的遍计所执性里边也落到了依他起自性里。从圣者的角度看,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所以你看,遍计所执自性到了圣者那里就不存在,没有,遍计所执性是空空荡荡,啥也没有。从圣者看来,实际上,“相”、“名”、“妄想”都是依他起自性,也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的时候,表现为两个方面:显现与分别。“显现”就是显现出一个似毛的影儿,这个似毛的影的显现,佛教专业术语叫做“似义显现”,梵文是ābhāsa,这就是立足圣者的角度看的“相”。而我们说“分别”也是干了两件事,第一,就是把这个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真外的毛,这就是依他起自性对应五法的“妄想”。第二,既然原本只是似毛的影,非把似毛的影误以为是毛,误以为有个毛,因此给这个误以为有的毛起个名儿,叫“毛”,这就是依他起自性对应五法的“名”。

所以从圣者的角度讲,“相”、“名”、“妄想”都是对应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存在。这是从圣者角度看的第一种划分。下面讲从圣者角度看的第二种划分。

那么再往前我们再细分一下,实际上最大的是什么?就是大家看在前面的4种里边,正智都划到了圆成实性,大家理解吧?正智划到圆成实性是从什么角度讲的?正智是证得佛陀认为的那个真实的,所以正智在这是常法,可以理解为是常,是以从证真的角度,证得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正智跟如如划在一档里边,所以你在正智跟如如圣者角度看,正智跟如如我们都划到圆成实性了,对吧?第4种划分,那么正智跟如如为什么把他俩都划到圆成实性了呢?是因为这个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正智是从哪个角度讲正智?是从证真的角度,证悟的证,真实的真,是从正智能够证悟佛陀、如来证 悟的真实性的角度,因此我们把正智跟如如都划到圆成实性,因为它是清净的,没问题的。 但是大家要知道正智是转识成智的,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正智应该跟如如怎么样?分开,因此,看我们最后的一个表格。第5项了,我们就把相名妄想,昨天讲了是阿赖耶识、是依他起性,阿赖耶识,它是依他起性的什么部分呢?染污的部分,依他起性的染污的部分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要解决佛陀说凡夫境界不存在,可他为什么在我们的凡夫的感知世界里,佛陀说根本不存在的这个世界,我们的感知却那么真切,对吧?佛陀说不存在,你吧一拍手还挺疼,这怎么会不存在?那么,依他起性的染污的部分,就是要解决遍计所执性的根本不存在,但为什么在我们的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却又那么真切的存在着?所以这就是依他起性的染污的部分,就是相,名妄想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正智大家看在最后一个表格,我把它划到了什么?依他起性了,它是依他起性的什么?清静的部分。为什么说它是清净的部分,也就是转识成智。因此把正智化到依他起性是从什么角度化的?是从识转的角度划的,是从阿赖耶识泯灭了,阿赖耶识的染污的种子消亡了,也就是在有的书里边就把阿赖耶识,我们就定义阿赖耶识,昨天我说四句话来着,怎么再重复一遍,第一,阿赖耶识圣者能见,对吧?它是一种存在,这得说它是一种圣者能见的;第二,是圣者能见,但是他是凡夫的错误认识积淀下的。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是我们凡夫的错误认识熏进去的,对吧?因此,阿赖耶识是染污的。那么如果我们经过修行,我们把阿赖耶识里边的这些错误认识,染污的种子都替换掉了,那阿赖耶识里边没有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了,严格讲这时候它就不能叫阿赖耶识了,甚至连识都不能叫了,你非要叫,在有的经典里给它起个名叫清净识,清净识这名不好,为什么?识就是染污,清净了就不应该叫识了,就应该叫智了,对的,对的,对的,这就对了。 当然了人家叫清静识,这在我们的经里面也这么说的,这是一种方便说法。对吧?他告诉你是我们的修行染污种子被替换掉了,最后成为清净的识了。所以大家讲实际上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一步步地在替换我们阿赖耶识当中多生累劫所种下的染污种子。 各位这个错误认识我再强调一遍,在佛陀看来,我们凡夫的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什么?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就是心外无法,我们非认为心外有世界。大家理解,这是从佛法上看,从究竟意义上看,我们凡夫佛陀认为我们凡夫的最大的错误,所以大家能理解吗?学佛修行,什么是修行?修什么呢?就是替换阿赖耶识的染污种子,就是把我们过去多生累积的错误认识,什么是错误认识?认为心外有法的错误认识,把它怎么样?扭转过来,那么实际上这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 那么从佛陀的三时教法体系来讲,除了转识成智,没有别的修行,别的修行全是加行,我这段话,我表达清晰了没有?其他的修行全是加行,根本的修行,就是转识成智,把阿赖耶识当中多生累劫积满的这种对世界错误认识所积淀下的染污种子,把它都替换掉,替换成什么?清净种子,也就是知道什么了,“了境如幻,自心所现”这8个大字。 因此大家说从识转的角度是从阿赖耶识上转过来的,从识转的角度讲,正智又应该划到依他起性上来,所以我们说依他起性是常还是无常? 我们把正智划到跟如如一起放到圆成实性了,显然它好像是常,但是正智我们又划到依他起性了,说他是阿赖耶识转识成智转过来的,好像正智又是无常,所以大家理解正智非常非无常,亦常亦无常,大家理解吧? 如果你对正智还做常与无常的分别,那还是凡夫境界啊,大家理解吧?所以有人问我说老师你怎么一会把它发到圆成实性里,一边把他划到依他起性里,这不是自己跟自己闹矛盾吗?你化到圆成实性里,显然你认为正智是常了,你又把它划到依他起性里,都变无常了,注意,都转识成智了,你还在常与无常上分别吗?大家理解吧?所以可以这样划分。所以我们就用另外一个角度讲,从能证真的角度,能证真实性的角度,我们把他划到圆成实性里,从它是阿赖耶识转过来的,识转的角度,我们把它划到依他起性里面,我表达清晰了吧。这一次好像比上次说的清楚吧?所以大家注意,这张表格很重要,这是人类第一次画出来的,你有这个表格就不吵架了,大家理解吧?因为你看看历史上的到今天,今天吵的不多,因为大家根本现在就没几个人读懂三自性跟五法的,现在就没几个人读懂的,历史上有觉得自己读懂的就吵架,五法三自性怎么对应?《解深密经》跟《楞伽经》的对应就不一样,底下注上了,你看第三个不是《解深密经》的对应,前两个《楞伽经》的对应,《楞伽经》跟《解深密经》对应就不一样,大家就吵架,到了谁的对应是对,大家各位都对,是从不同层次上理解,所以这张表格很重要,有了这张表格,其实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就非常清晰了。三自性与五法的对应。写上了2019年的9月深圳课程完善的,好,有了这个表格,就很清晰了。 好,这就是我们念的这段经文,这段经文说“名相分别是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实性”,这个划分其实就是我们表格的第一个划分,大家理解了吧?就是我们这个表格5个划分,凡夫3个,圣者2个,5个划分的第一个划分,这是对五法跟三自性对应关系的最粗略的划分,后边是一个比一个更深入、更细致,后边的划分是一个比一个更深入、更细致。大家回去把这5个划分你好好体会一下,真的,这5个划分你都体会清晰了,一看为什么老师这么画,你把这个表格你能复述,在家,你把这个表格,你能复述几遍,你说为什么第一个表格是这样,你自己嘴里,嘚啵嘚啵,把理由给说说,为什么又从第一个表格到了第二个表格,为什么从第二个表格,你把这5个表格你要能完全复述下来,各位佛陀的三时教法,就算你完全理解了,你就过关了。大家理解吧?就概括在这个表格里头,就是把我刚才讲这五个表格,你按照顺序,你回家自己给自己讲讲,你对着镜子讲讲,你要能讲下来三时教法就算过关了,所以这个表格很重要。

  1. 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
  2. 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
  3. 第二种分类中,妄想包括两个方面:误执“似外”为真外、给误以为的真外安立名言。
  4.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5.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6.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7.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