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79/内容提要

来自楞伽经导读
Admin讨论 | 贡献2021年8月5日 (四) 08:31的版本 (建立内容为“'''《楞伽经》导读079''' '''2-17-01唯识无境与境不离识''' 【本讲经文】 “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说一切法不生…”的新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079

2-17-01唯识无境与境不离识

【本讲经文】

“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说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见非有性故,离有无生故,如兔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诸愚夫二分别境。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大慧,汝于此义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

内容提要

现在学习《楞伽经》第二品第17段经文。

一、“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说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见非有性故,离有无生故,如兔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诸愚夫二分别境。”

佛陀说,大慧呀,过去、现在、未来的如来都宣说“一切法不生”。“不生”,梵文是anutpanna,动词词根是√pad加前缀ut。ut-√pad意思就是“生”,出生、产生的生。utpanna是它的分词形态,就是出生、产生的意思。再加否定前缀an,anutpanna就是没有产生,没有出生,可以译为“不生”或“无生”。

anutpanna这个词的意思非常明确,没有歧义。“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切法从来就没有产生,也没有一切法产生这件事儿。

大家注意,理解不理解“一切法不生”,接受不接受“一切法不生”,是鉴别一个人是否是真正认同了大乘佛法根本见地的标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真正跨入了大乘佛法门径的判据。

唯识,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外境,唯识无境;唯识,就是只有虚妄分别,没有分别的心外境界,这就是“一切法不生”。

有人认为唯识不是“唯识无境”,认为唯识是“境不离识”,就是认为凡夫心外境界是存在的,只不过这心外境界离不开心识。怎么离不开呢?就是认为心外境界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出来的,就是认为心识能够生出心外的万事万物。这就不是“一切法不生”,这就是宣说相似佛法,甚至是堕入外道见。

说“境不离识”,虽然不是讲真实佛法,但还是些许有点儿学术含量的。可是更有人,把唯识理解为外境一定存在,只是心识与外境相比较,心识比外境更重要,因此,不要执著于外境,认为这就是佛说的唯识。这样理解的话,就有些弱智了,可是偏偏这种最弱智的理解,却是当今时代最流行的对唯识的理解。因为这种最弱智的理解,最与凡夫的无明相应。

“何以故”,为什么说“一切法不生”呢?

第一,因为所谓一切法只是自心所显现,所以一切法的存在性是不存在的,就是“非有性”。这就是在前边课程中反复强调的,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并没有现行出了心外事物,而只是现行出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虚妄分别。我们反复强调,境界自心现只是显现,不是产生,这就是“一切法不生”。

第二,立足于圣者境界看凡夫境界,凡夫误以为的心外一切法,原本就是远离“有无相生”的,就是“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生灭,是从来就不存在的,只是凡夫的错觉。这就是“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这就是“世间离生灭,犹如兔马角”。

既然“一切法不生”,那为什么在凡夫感知中,心外法的存在却非常真实呢?因为“凡愚妄取”,就是愚痴凡夫虚妄分别而执取自性,就是愚痴凡夫妄想执取心外有事物存在,注意,只是妄想执取。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切法压根就没有产生过,这是自内证圣智行处,不是愚痴凡夫执著所取、能取这“二取”的分别自性境界。

二、“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大慧,汝于此义当勤修学。”

佛陀说,大慧呀,身体、资财、住处等等器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把阿赖耶识现行执为所取、能取而转起。因此,愚夫之心堕入生住灭的二边见,妄想一切事物的“有无相生”。佛陀说,你应该在“一切法不生”这个法义上努力修行。

《楞伽经》第二品第17段经文学习圆满了。

下面开始学习《楞伽经》第二品第18段经文。

三、“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佛陀说,大慧呀,有五种修行种性。这里的“种性”,梵文是gotra,这个词基本意思是牛的庇护所,引申的意思是家族、世系,这里是指修行佛法的众生的“分类”。这里要区分开另一个梵文词varṇ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肤色,皮肤的颜色,引申义就是依据肤色,依据不同人种划分的社会等级,这个词也经常被译为“种姓”,这是指印度婆罗门建立的印度的“种姓制度”里的不同种姓。

佛法的修行,对众生区分了不同种性,一共有五种。就是声闻乘修行种性、缘觉乘修行种性、如来乘修行种性、不定种性和无种性。这五种修行种性,是依据众生根性不同,就是依据众生对佛陀教法领受的能力不同而划分的。

四、“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

佛陀说,怎么知道是声闻乘修行种性呢?就是听闻佛说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于此有知有证,就兴奋的身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在修习自相、共相智慧中趣入正觉,但不修习离相“缘起法”,这就是声闻乘修行种性。

对于上边这句经文做两点解释。

第一,若知若证,有知有证。知什么?证什么?大家知道,佛陀为声闻乘种性众生说法的核心,就是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对于这四圣谛的修行,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了,知什么?证什么?知苦证灭,当然这也就包括了断集和修道。所以若知若证,有知有证,就是领受了四圣谛的法。

第二,声闻乘种性的修行者,都是乐于在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之中修习。而无法远离,也不乐于远离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也就是不接受用“缘起法”对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解构。

回顾一下第二品第14段经文,声闻乘两种差别相的第二种相——分别执著自性相。这一相就是见自共相分别执著,就是见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而生起了分别执著。这就说明声闻乘的教理与修行,都是基于心外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也就是声闻乘未证“法无我”,这就是声闻乘与大乘佛法的最重要的区别。

梵汉经文

punar aparaṃ mahāmate anutpannān sarvadharmān atītānāgatapratyutpannās tathāgatā bhāṣante | tat kasya hetor yaduta svacittadṛśyabhāvābhāvāt sadasator utpattivirahitatvān mahāmate anutpannāḥ sarvabhāvāḥ | śaśahayakharoṣṭraviṣāṇatulyā mahāmate sarvadharmāḥ | bālapṛthagjanābhūtaparikalpitasvabhāvavikalpitatvān mahāmate anutpannāḥ sarvabhāvāḥ | pratyātmāryajñānagatigocaro hi mahāmate sarvabhāvasvabhāvalakṣaṇotpādaḥ na bālapṛthagjanavikalpadvayagocarasvabhāvaḥ | dehabhogapratiṣṭhāgatisvabhāvalakṣaṇaṃ mahāmate ālayavijñānagrāhyagrāhakalakṣaṇena pravartamānaṃ bālā utpādasthitibhaṅgadṛṣṭidvayapatitāśayā utpādaṃ sarvabhāvānāṃ sadasator vikalpayanti | atra te mahāmate yogaḥ karaṇīyaḥ ||


【求譯】“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兎馬等角。愚癡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悕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賢聖也。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菩譯】“復次,大慧!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皆說諸法不生。何以故?謂自心見有無法故;若離有無諸法不生故。是故,大慧!一切法不生。大慧!一切法如兎角驢駝等角。大慧!愚癡凡夫妄想分別分別諸法,是故一切諸法不生。大慧!一切諸法自體相不生,是內身證聖智境界故;非諸凡夫自體分別二境界故。大慧!是阿梨耶識身資生器世間去來自體相故;見能取可取轉故;諸凡夫墮於生住滅二相心故;分別諸法生有無故。大慧!汝應知如是法故。

【實譯】“復次,大慧!去、來、現在諸如來說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見非有性故,離有無生故,如兎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證聖智所行之處,非諸愚夫二分別境。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二見中故,於中妄起有無分別。大慧!汝於此義當勤修學。


【求译】“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悕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贤圣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菩译】“复次,大慧!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皆说诸法不生。何以故?谓自心见有无法故;若离有无诸法不生故。是故,大慧!一切法不生。大慧!一切法如兔角驴驼等角。大慧!愚痴凡夫妄想分别分别诸法,是故一切诸法不生。大慧!一切诸法自体相不生,是内身证圣智境界故;非诸凡夫自体分别二境界故。大慧!是阿梨耶识身资生器世间去来自体相故;见能取可取转故;诸凡夫堕于生住灭二相心故;分别诸法生有无故。大慧!汝应知如是法故。

【实译】“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说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见非有性故,离有无生故,如兔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诸愚夫二分别境。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大慧!汝于此义当勤修学。


punara paraṃ mahāmate pañcābhisamayagotrāṇi | katamāni pañca yaduta śrāvakayānābhisamayagotraṃ pratyekabuddhayānābhisamayagotraṃ tathāgatayānābhisamayagotram aniyataikataragotram agotraṃ ca pañcamam | kathaṃ punar mahāmate śrāvakayānābhisamayagotraṃ pratyetavyam yaḥ skandhadhātvāyatanasvasāmānyalakṣaṇaparijñānādhigame deśyamāne romāñcitatanur bhavati | lakṣaṇaparicayajñāne cāsya buddhiḥ praskandati na pratītyasamutpādāvinirbhāgalakṣaṇaparicaye | idaṃ mahāmate śrāvakayānābhisamayagotram | yaḥ śrāvakayānābhisamayaṃ dṛṣṭvā ṣaṭpañcamyāṃ bhūmau paryutthānakleśaprahīṇo vāsanakleśāprahīṇo ’cintyacyutigataḥ[1] samyaksiṃhanādaṃ nadati kṣīṇā me jātir uṣitaṃ brahmacaryam ity evamādi nigadya pudgalanairātmyaparicayād yāvan nirvāṇabuddhir bhavati ||


【求譯】“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云何爲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擧身毛孔熙怡欣悅,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聲聞無間見第八地[2],起煩惱斷,習氣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菩譯】“復次,大慧!我說五種乘性證法。何等爲五?一者、聲聞乘性證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證法;三者、如來乘性證法;四者、不定乘性證法;五者、無性證法。大慧!何者聲聞乘性證法?謂說陰、界、入法故;說自相同相證智法故;彼身毛孔熙怡欣悅,樂修相智不修因緣,不相離相故。大慧!是名聲聞乘性證法故。彼聲聞人邪見證智,離起麁煩惱,不離無明熏習煩惱,見己身證相,謂初地中乃至五地六地離諸煩惱,同己[3]所離故;熏習無明煩惱故;墮不可思議變易死故;而作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等得入人無我,乃至生心以爲得涅槃故。

【實譯】“復次,大慧!有五種種性。何等爲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大慧!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若聞說於蘊、界、處自相共相,若知若證,擧身毛竪,心樂修習,於緣起相不樂觀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彼於自乘見所證已,於五、六地斷煩惱結,不斷煩惱習,住不思議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修習人無我,乃至生於得涅槃覺。


【求译】“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4],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菩译】“复次,大慧!我说五种乘性证法。何等为五?一者、声闻乘性证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证法;三者、如来乘性证法;四者、不定乘性证法;五者、无性证法。大慧!何者声闻乘性证法?谓说阴、界、入法故;说自相同相证智法故;彼身毛孔熙怡欣悦,乐修相智不修因缘,不相离相故。大慧!是名声闻乘性证法故。彼声闻人邪见证智,离起粗烦恼,不离无明熏习烦恼,见己身证相,谓初地中乃至五地六地离诸烦恼,同己[5]所离故;熏习无明烦恼故;堕不可思议变易死故;而作是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等得入人无我,乃至生心以为得涅槃故。

【实译】“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正师子吼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修习人无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觉。

  1. N ’cintyacyuti°;V ’acintyācyuti°.
  2. 黄注:按照現存梵本以及菩譯和實譯,此處“第八地”應為“第五、六地”。
  3. 原字作“已”,依《高麗大藏經》改爲“己”。
  4. 黄注:按照现存梵本以及菩译和实译,此处“第八地”应为“第五、六地”。
  5. 原字作“已”,依《高丽大藏经》改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