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95/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Admin讨论 | 贡献2021年11月12日 (五) 10:33的版本 (建立内容为“=《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95=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的新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95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于“言说分别相心法门”,以下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这里的“言说分别相心法门”的“心”,梵文是citta,是指“凡夫心“。
B、言说必定是分别的,就是能所分离的,就是有能说与所说。
C、通达能说与所说两种义,就能够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D、成佛后能够令一切众生也通达能说与所说两种义,从而获得清净。

2 依照经文“相言说者,所谓执著自分别色相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相言说”的描述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相言说”梵文是lakṣaṇavāc,lakṣaṇa就是“外相”。
B、“相言说”就是凡夫执著当下自分别心外色法的相而安立的言说。
C、“色法”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要安立语言来描述。
D、相言说认为凡夫心外有境界存在,是凡夫执“法我”而言说。

3 依照经文“梦言说者,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依不实境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梦言说”的描述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梦言说”梵文是svapnavāc,svapna就是梦。
B、“梦言说”是凡夫回忆起往昔所经历过的境界,那个境界如同梦醒之后的梦中境界不存在一样,此时并未感知到这个境界,但凭回忆这个境界而安立的言说。
C、10年前去过北京八达岭长城,你今天回忆说:“八达岭长城好壮观啊”。这就是梦言说。
D、“梦言说”也是基于前六识的当下的感知。是凡夫执“人我”而言说。

4 依照经文“计著过恶言说者,谓忆念怨仇先所作业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计著过恶言说”的描述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计著过恶言说”依照梵文,完整翻译应该是:执著过恶妄想言说。
B、“执著过恶妄想言说”就是凡夫回忆起过去仇敌的所作所为而安立的言说。
C、比如,回忆起去年老张到领导那里告了我的状,影响了我的职务晋级,因此,我今天说:“老张这个人真坏”,这就是执著过恶妄想言说。
D、执著过恶妄想言说,是凡夫执“法我”而言说。

5 依照经文“无始妄想言说者,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无始妄想言说”的描述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无始妄想言说”就是凡夫执著无始时来戏论和杂染种子习气而安立的言说。
B、“无始时来”是指凡夫以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C、“无始妄想言说”是凡夫的基本言说,它涵盖了前三种言说。
D、“无始妄想言说”是无始时来执著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儿,误以为是心外的毛,并起名叫“毛”,而且追寻这个所谓的“毛”的产生来源的戏论。由这个戏论熏习下了杂染的习气种子,特别是名言种子。种子现行时,凡夫必然继续言说。这就是“无始妄想言说”。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人们的言说施设分别是如何生起的?

A、因为以分别为原因而生起外相,从而言说才产生。
B、分别为因,起言语故。
C、凡夫误以为心外有事物,因此,凡夫就生起言说来诠表这个误以为有的心外事物。
D、言说是从头、胸、鼻、喉、颚、唇、舌和齿和合而起的。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能诠和所诠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凡夫才有能诠、所诠,圣者只有能诠,没有所诠。
B、言说是“能诠”,误以为有的事物是“所诠”。
C、所诠就是凡夫以为的、能诠言说所诠表的那个误以为的对象。
D、所诠就是artha,一般译为“义”。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言说与分别既不相同也非不同?

A、如果凡夫的言说和分别不同,那言说就不应该以分别为原因。
B、因为凡夫的言说和分别不同,所以言说是以分别为原因。
C、如果凡夫的言说和分别没有不同,那凡夫就会认为言说不能显示所诠的对象,也就是不能显示义。
D、因为言说与分别相同的话,凡夫就无法区分能诠与所诠。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理解”佛陀说:凡有,皆只是世俗言说“?

A、正是凡夫虚妄分别而言说,因而熏习下杂染的“名言种子”,种子现行时就生起新的虚妄分别而言说。
B、在圣者看来,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不过就是虚妄分别而言说,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C、理解凡夫言说的要害在于理解分别的虚妄。
D、否则就会堕入“是先有世界后有言说,还是先有言说后有世界”的戏论,就会堕入“是世界创造了语言,还是语言创造了世界”的纠结。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非言语是,亦非所说。何以故?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以下对圣者的言说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圣者的言说本身不是第一义,圣者的言说所指对象是第一义。
B、第一义是圣者亲证的境界,这圣者境界只可能是因圣者的言教的导引而悟入,圣者的言教本身不是圣者境界。
C、圣者的言教不是圣者境界,因此就可以轻视佛陀的言教。
D、圣者的言教虽不是圣者境界,但众生要“因言而入”,绝不能轻视佛陀的言教。
E、圣者的言说,在凡夫境界中被凡夫分别而理解的圣者言说的所指,不可能显示圣者亲证的第一义。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第一义”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第一义是圣者的妙乐处,是圣者智慧内证境界,不是凡夫的分别觉知的言说行处。
B、圣者的言说,可以显现第一义。
C、第一义是唯自心现,完全不同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那样,它根本没有各种各样的心外事物的存在。
D、第一义没有自相与他相,也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没有能证与所证的自他分离。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义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以下对言说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不管是凡夫的言说还是圣者的言说,相互因缘和合而生,就不能够显示第一义。
B、圣者的言说,是圣者在凡夫分别境界中对凡夫的言说,因此要以理解凡夫言说的能说与所说的二边分别来理解圣者的言说。
C、只要是言说,言说本身都是生灭的,变化不定的,相互因缘和合而生的。
D、言说有他相,言说一定有能说与所说的自他分离,因此,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

1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众生应如何修行?

A、言说分别不能显示无分别的第一义。因此应该以远离种种言说分别而修行。
B、一切事物的自性和人们的言说都来自于分别,如同梦中的变化一般,是不存在的,应如是观察世间而修行。
C、一切法无自性,表现为“有无”的言说也同样无自性,因此应沉默不说而修行。
D、圣者境界只可能是因圣者的言教的导引而悟入,因此众生要“因言而入”而修行。

1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先示相似物,后赐真实者。我今亦复然,先说相似法,后乃为其演,自证实际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如同国王和长者,先用种种泥做的鹿,令儿子们欢喜,让他们游戏玩耍,之后再给他们真的鹿。
B、同样地,佛陀也先说佛法的镜像相,然后再为佛子们说自内证的真实性。
C、“佛法的镜像相”,就是佛法在镜子中的“影像”,实叉难陀译为“相似法”,译得很好,表示不是真实的佛法。
D、只是为令众生欢喜,为令众生能够信受,先为众生讲授看似像佛法,但还不是真实佛法的相似法。这是随顺众生,引导众生的方便。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佛陀认为言说是由头腔、鼻腔和胸腔的共鸣,再由舌头分别处于喉、颚、龈、齿、唇五个部位,从而导致不同的气流状态和口腔振动而产生。

正确
错误

2 “分别”就是能所分离,而能所分离是凡夫的错觉,分别是虚妄的,因此凡夫真的能所分离了。

正确
错误

3 大慧复言:“世尊,为言语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这句经文讨论的是圣者的言说。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