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四重二谛

来自楞伽经导读
讨论 | 贡献2023年7月5日 (三) 10:3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四重二谛,是阐述佛陀二时教法缘生缘起的解构模式,是以凡夫的二边见为抓手,立足于凡夫的实有境界,通过四重二谛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将凡夫的实有见,解构成为空性见。四重二谛是于晓非老师效仿古德,把二谛构建成前后两组。前两重二谛是前一组二谛,后两重二谛是后一组二谛。第一重二谛世俗谛实有,第一重二谛胜义谛缘…”)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净名百科

四重二谛,是阐述佛陀二时教法缘生缘起的解构模式,是以凡夫的二边见为抓手,立足于凡夫的实有境界,通过四重二谛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将凡夫的实有见,解构成为空性见。四重二谛是于晓非老师效仿古德,把二谛构建成前后两组。前两重二谛是前一组二谛,后两重二谛是后一组二谛。第一重二谛世俗谛实有,第一重二谛胜义谛缘生。第二重二谛世俗谛缘生,第二重二谛胜义谛性空。第三重二谛世俗谛缘生性空,第三重二谛胜义谛名言假有。第四重二谛世俗谛假有唯名,第四重二谛胜义谛“离言空性”。四重二谛就是从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实有,经过一步步地解构,成就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空性见。当能够理解四重二谛之后,其实是可以把四重二谛压缩成一重二谛。也就是把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实有当作现在的世俗谛;把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空性当作现在的胜义谛。也就是在世俗谛上佛陀承认了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是存在的,但是在胜义谛上佛陀讲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都是以根本就不存在为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胜义谛的空性。四重二谛的建立是末法时期引领凡夫从凡夫的境界趋向圣者境界的大法船。四重二谛的建立,是近1500年的佛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是于晓非老师为传播和复兴大乘佛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可以载入佛教史的。

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佛陀在二时教法中说法的两条道理,也叫二谛。世俗谛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迫不得已妥协而建立的道理。胜义谛就是佛陀在世俗谛的基础上引申出的更殊胜的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印度佛学大师龙树《中论颂》中提出的二谛理念,表达了如果一个人不能善于了知世俗谛和胜义谛,就不可能了知甚深佛法中的真实。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佛陀在凡夫和圣者之间构建的桥梁,是基于凡夫认为的道理,通过一步步的接引让凡夫能够理解和认同圣者要说的道理,从而舍弃凡夫的颠倒见解。世俗谛和胜义谛表征着佛陀说法具有两种随顺,世俗谛的建立是为了随顺众生,跟凡夫有接口从而更好的度化众生。胜义谛的建立是为随顺真实,引领凡夫趋向圣者的境界。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有偏废都不是真实的佛法。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解构模式,于晓非老师效仿古德构建的二时教法权便中观的四重二谛就是对这种模式最完美的诠释。四重二谛作为解构凡夫境界的阶梯,善巧方便地引领众生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的实有见,悟入圣者彻底泯灭二边的空性见。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二谛模式不能够建立真正的中观见,只是权便中观不是究竟中观。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佛陀在二时教法中度化众生的善巧和工具。世俗谛和胜义谛不是圣者证悟的真实。

二谛的两种随顺体现在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中。佛陀说法要观众生的根机,要观众生的水平。如果佛陀的说法高高在上,跟凡夫没有接口,那么就无法接引和度化众生。如果说的法脱离了现实众生的水平,让众生对所说的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诽谤,那么说法者是有过失的。说法的方便善巧就是要体现出既要跟众生有接口,又要拽着众生走向圣者的境界。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有偏废,都不是真实的佛法。具体地讲,佛陀首先建立起第一层阶梯,就是有一个第一重二谛,第一层阶梯显然还在凡夫境界,而且都不是佛陀证悟的真实,但第一层阶梯的世俗谛侧重随顺凡夫,第一层阶梯的胜义谛则侧重随顺真实。那么佛陀在建立第二层阶梯的时候,就会把第一层阶梯的胜义谛作为第二层阶梯的世俗谛,以此随顺凡夫的同时再拉着凡夫向佛陀的境界再前进一步,佛陀构建胜义谛去侧重随顺真实。在构建第三层阶梯的时候,第二层阶梯的胜义谛,就会成为第三层阶梯的世俗谛。构建第四层阶梯时,第三层阶梯的胜义谛又会成为第四层阶梯的世俗谛,第四层阶梯的胜义谛就会更加趋向圣者的境界。重重二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二谛的两种随顺的模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把凡夫从凡夫境界引向智者境界。

两种随顺是随顺众生和随顺真实,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佛陀说法是为了让众生悟入佛陀证悟的境界,因此佛陀以言说说的法是说通,说通就是随顺众生。而众生通过听闻说通悟入佛陀证悟的境界就是宗通,宗通不但是随顺真实,宗通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本身,因此说通和宗通的并重才是完美体现了两种随顺的最高境界。

二谛是个模式。二谛模式是佛陀在二时教法中所表现出的度化凡夫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善巧和工具。佛陀建立世俗谛,目的是跟众生勾上;建立胜义谛是勾上之后拉着凡夫走向圣者的境界。二谛模式,也是一个递进模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模式,体现为:佛陀说法一定会观此时此刻听法的凡夫的思想境界、水平和层次。假如说今天听法的凡夫的思想境界是一层楼的水平,那今天说法的时候,就会把世俗谛建在一层楼上,二层楼就是胜义谛。如果今天听法的凡夫已然是二层楼的水平了,那今天说法,就会把世俗谛建立在二层楼上,那三层楼就是胜义谛。如果今天听法的学生的水平境界已经是三层楼的水平了,那佛陀今天说法的时候就会把世俗谛建立在三层楼上,四层楼就是胜义谛。佛陀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模式,把凡夫一步步地从凡夫的境界解构到趋向智者的境界。于晓非老师构建的二时教法权便中观的四重二谛,是为了给末法众生理解佛陀甚深般若智慧搭建一个接引的梯子。构建二谛模式的这种言说安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彻底否定二谛这种形式,最终彻底的泯灭二边,而达到究竟中观的境界。所以,二谛是个模式,基于二谛构建的权便中观的四重二谛也只是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工具。二谛不是佛陀证悟的真实。



参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