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自测

<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Admin讨论 | 贡献2020年12月18日 (五) 09:02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在线测试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 多选题(口字选项)每题2分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是缘生性空,胜义谛是( )。

A、离言空性
B、名言假有
C、真空妙有
D、如梦如幻

2 世俗谛上缘生性空,性空是( ),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

A、真空妙有
B、无自性
C、存在
D、缘起有

3 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 )。

A、真空妙有
B、不存在
C、变化的存在
D、暂时的存在

4 无自性就是( )。

A、真空妙有
B、不存在
C、变化的存在
D、暂时的存在

5 假有,像梦中的老虎一样,醒来之前你觉得它很真实,一旦从梦中醒来,会发现其实它( )。

A、真空妙有
B、根本没有
C、变化的有
D、曾经存在

6 “水中月”是指你觉得水中有个明月,可是当你真的下去捞的时候,发现其实( )。

A、真空妙有
B、根本没有
C、变化的有
D、曾经存在

7 假有是( )的有。

A、如梦如幻
B、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
C、曾经有
D、一种特殊的存在

8 在四重二谛上来说,世俗谛是缘生性空,胜义谛是( )。

A、无常
B、真空妙有
C、假有
D、真有

9 到第三重二谛这一重境界,对于“老虎”“月亮”这些名言,我们暂时姑且认为是有,那么这种名言叫( )。

A、能诠
B、所诠
C、定义
D、命名

10 到了第三重二谛,佛陀已然把我们凡夫境界上存在的( )解构了。

A、真实性
B、虚妄性
C、变化性
D、稳定性

11 名言所指的对象佛教叫( )。

A、能诠
B、所诠
C、定义
D、命名

12 所以第三重二谛可以总结为一句话:( )

A、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B、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C、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D、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发生。

13 假有,像梦中的老虎一样,没有醒来之前,你觉得它很真实,一旦从梦中醒来,会发现其实它( )。

A、根本没有
B、从来没有
C、压根儿就没有过
D、曾经有

14 在佛教中,对凡夫误以为的有,给了很多形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比如( )。

A、水中月
B、梦中虎
C、生灭无常
D、当生即灭

15 可以表述第三重二谛法义的是:( )。

A、只有相似相续
B、没有常一不变
C、只有能诠名言
D、没有所诠实义

16 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是缘生性空,胜义谛是名言假有。

正确
错误

17 世俗谛上缘生性空,性空是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

正确
错误

18 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无自性就是不存在,缘生就是无生。

正确
错误

19 凡夫境界上凡夫心中所呈现的存在,实际上是假有,不是真有,是凡夫误以为的有。

正确
错误

20 在佛教中,对凡夫误以为的有,给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昙花一现”。

正确
错误

21 假有,像梦中的老虎一样,梦没有醒来之前,你觉得老虎很真实,一旦从梦中醒来,会发现其实它只是曾经存在过。

正确
错误

22 “水中月”,你觉得水中有一澄明月,可是真的下去捞的时候,发现其实根本没有。

正确
错误

23 假有是如梦如幻的有。

正确
错误

24 世俗谛是缘生性空,胜义谛一定是假有。

正确
错误

25 凡夫把如梦如幻的凡夫世界,不仅误以为是真实,还要给它起个名字。

正确
错误

26 到第三重二谛这一重境界,“老虎”“月亮”这些名言叫“所诠”。

正确
错误

27 到了第三重二谛,佛陀已然把我们凡夫境界上存在的真实性解构了。

正确
错误

28 到了第三重二谛,佛陀已然把我们把名言所指的对象给解构了。

正确
错误

29 名言所指的对象佛教叫“所诠”,所诠根本没有,梦中的虎根本没有,水中的月根本没有。

正确
错误

30 所以第三重二谛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正确
错误

31 “义”,梵文是“artha”,表示名言所指的凡夫认为的真实存在,而所诠的凡夫以为的真实存在,在第三重二谛中已经被解构。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