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说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三世说,净名精舍术语,“三世”梵文taiyadhvika,是印度古人普遍对生命的一种理解和观点,认为生命是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中轮转,故称“三世说”生命观。[1]

印度古人对生命的理解是,人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彻底的终结,死亡只是肉体的抛弃,那个精神的因素——“神识”没有死,这个神识要通过投胎转化成另一个生命体又回到这世界上来。回来以后,寿命还是有限的,死了以后神识再转化成下一个生命体再回到这世界上来,如此生生死死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中轮回不已。[2]

一、六道轮回

印度古人把承载着轮回的生命形态略分为六类,[3]从生命形态享福最多到受苦最多排个队: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4]印度人认为,所谓的生命死了再来是在这六种生命形态当中再来。比如说一个人死了再来还有可能是人,但也可能不是人了,去了那五种形态之一了。但不管去了哪,印度古人认为每一种生命形态的寿命还是有限的,还得死,死了以后,在这六种生命形态中选其一。因此这种生命观,后来老百姓也叫作“三世的六道轮回的生命观”,简称“六道轮回”。[5]

未来轮回的生命状态的好与坏,决定于我们现生以及过去生行为的善与恶。这种生命观是印度古人的生命观,不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观。只不过后来佛教传入,把这种生命观带到了中国,影响了中国人民。后来很多的中国人也相信三世的六道轮回的生命观了。中国人相信三世说是受印度文化影响的。[6]

二、不止印度人相信轮回

在古代社会,不是只有印度人才相信三世说。古埃及人早期是相信生命轮回的,古希腊人受其影响,有的人也相信生命轮回,只不过后来古埃及人、古希腊人普遍的对生命的理解不是三世说。而印度人,对三世说的理解是普遍的、深入到千千万万的民众当中。因此印度文化,是基于对三世说的生命的理解而建立的。[7]

三、对轮回苦的认同

印度人相信生命是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而除了这一点之外,印度人还有第二个文化情结,就是厌世主义的文化情结。比较中国古代文化、西方古代文化和印度古代文化,会发现印度人的厌世主义情结是最强烈的。厌世,就是讨厌这个世界,觉得活着没劲,觉得生命里充满了痛苦。因此当相信三世说的印度人极端厌世的时候,他就会很纠结,他认为这个世界的讨厌还不在于这个世界的讨厌本身,而更在于这样一个讨厌的世界还离不开、走不了。 因此在印度的古代,就出现一个独有的宗教话题:我现在太讨厌这个世界了,请您告诉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死了以后可以不回来了?怎么能死了不回来,就成为了印度宗教的最高宗教话题。[8]

印度古代思想家、宗教家著作里边,大量的篇幅就是在讨论这个话题:怎么做就能死了不来?印度宗教家把一个人不修行而只能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这个“死”,叫“死”;那么如果经过某种方法修行之后,能够做到死了不来,这个“死了不来”的“死”,印度古人就不叫“死”了,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叫“nirvāṇa”。“nirvāṇa”这个词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熄灭”。把生生死死的轮回灭了。“nirvāṇa”这个梵文词在印度民间的俗语形态是“nibbāna”。汉传佛教把“nibbāna”这个词音译成汉语,就是“涅槃”。印度宗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9]

四、理解佛教的基础

佛教就是创始人释迦牟尼先生给出的、他老人家认为最有效的、能够引领着众生趋向涅槃的那套解决方案。[10]所以一个要对佛教真正生起信仰的人,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一道坎,就是要认同印度古人的三世说生命观。[11]有人经过认真思考,觉得无论如何都认同不了印度古人三世说生命观,那么对佛教生起信仰,确实就是没有了思想基础,但不是不可以来学习佛教。认同不了三世说生命观的朋友,可以把佛教当作一种知识文化来学习。[12]

如果认同了印度古人三世说的生命观,迈过了第一道坎,那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对生命轮回充满了苦这件事儿,是不是能够理解。比如说佛陀总结了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苦。因为只有认同了生命的苦,才会有一种厌离的心。所以,学习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二件事儿,就是是不是能生起对现世生命的厌离、对苦的认同。[13]

对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但又生不起厌离心的众生,佛陀说那好吧,我给你讲一部法;这部法在佛教里就叫作人天乘的法。人天乘的法就是告诉我们,即便想再来,不想不来,也是需要修行的。修行的目的就是确保下回再来的时候,别比这回差。当然人天乘的法一方面要解决的,就是确保着下回来的时候生命状态不比这回差,但它另一个作用就是跟众生结缘。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引领着众生走向解脱,走向涅槃。 [14]

那么一旦生起出离心之后,生起出离心的人又分成了两种人。一种人就是因对现实生命的苦的感受而极端地厌离,他觉得生命太苦了——我一天都不想在这里生存,说得通俗点,能今天晚上涅槃都不想明天早晨。对于这种对生命的极度厌离,想尽早断除自我的烦恼走向涅槃的众生,佛陀讲了一部法,这部法就是小乘佛教的法。[15]

还有第二类众生,虽然生起了出离心,对现世生命轮回的苦极其认同,但并不急于自己个人走向涅槃,而是当他个人认同了生命的苦,同时又看到天底下千千万万众生依然也是苦,认识到所谓我个人的生命的苦的解脱,离不开众生的苦的解脱,众生的生命的苦的解脱,才最终能让我个人得到解脱,因此他并不急于寻求个人的断除烦恼、走向涅槃,而是要在这个世界上通过不断地生命轮回的过程修行自己,而且是以帮助其他的众生走向涅槃、摆脱苦难作为自己修行的解脱道路;那么对这样心境的众生,佛陀讲了一部法,就是大乘佛教的法。[16]

五、轮回如梦

佛陀了义经典《大乘入楞伽经》中云:“断三相续见。” 三相续就是:第一,凡夫以为的凡夫生死轮回的时间上的三相续,那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第二,凡夫以为的凡夫生死轮回的空间上的三相续,那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因此,“断三相续见”就是断除凡夫在凡夫以为的心外真实世界里,做真实的生死轮回的这种见解。[17]

有人一听疑问就来了,哦?难道相信生生死死的这个六道轮回的见解要断除它?难道讲六道轮回不是佛法吗?注意:讲六道轮回真的不是佛法。因为佛陀降生以前,印度人都相信六道轮回,根本不需要佛陀来讲六道轮回。作为凡夫相信六道轮回,只是信仰佛教的前提,但不是佛法本身。[18]把六道轮回当佛法学习,这是当今中国比比皆是的现象。可是大家要知道,相信六道轮回的三世说的生命观,只是信仰佛教的思想前提,还不是佛法本身,还在佛门之外。如果止步于此,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外道见。[19]

其实只用一句话、八个字,就可以把佛法的最重要的内容概括无遗,这八个字就是“轮回如梦,醒即解脱”。[20]小乘佛法就讲“轮回无我”,就是轮回里边没有贯彻始终的永恒不变的这个精神主体。那么大乘佛法,进一步告诉我们“轮回如梦”,轮回本来就是一场错觉。错觉转正觉,梦醒就解脱。所以讲轮回不是佛法,讲“轮回如梦”才是佛法。[21]

参见:轮回、人天乘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千幻流光

第一版:破增益

讨论意见:尹雪钰、传旭、樱花、燕子、东辉、念新、未ma

资料汇总:法和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