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教法

三时教法,佛教术语,梵文 tri-dharmacakra,指佛陀立足圣者境界向凡夫说的一类法,佛陀三时教法的纲领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个道理[1]。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2],《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3] 初时教法是声闻乘,是小乘;而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大乘[4]。小乘不是修大乘的基础[5]。 要特别强调的是,佛陀三乘佛法,不是每一个学佛者在这一生当中的修行次第。 大乘佛法的两个路径,也就是《解深密经》中指出的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者之间不存在次第关系。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两个独立的修行路径。 [6]


三时教法的特点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说佛陀圣者亲证的自证法。第一,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凡夫境界。第二,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圣者境界。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以“唯识无境”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破增益、讲“以智证真,攀缘真如”来直陈真实——补损减,这是了义法,这是了义的大乘道[7]。 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叫做中观见派,中国人简称“中观”;对三时教法进行理论梳理的学派,就叫瑜伽行派,中国人起名叫“唯识”。在印度,中观这一派出现了几位大德,他们是龙树、提婆和佛护;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也出现了几位大德,他们叫做弥勒、无著和世亲[8]

三时教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唯识无境,直陈真实”。佛陀在三时教法中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作“八识”的模式,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的结果就是“唯识无境”。

在三时教法中,佛说藏识缘起,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就是“藏识缘起”,“藏识缘起”是缘起的究竟说。所以藏识缘起并不是要讲依藏识而真的缘起出了心外世界,恰恰相反,藏识缘起同样是在解构,在解构凡夫心外误以为的存在的事物。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的那么真实。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唯识无境。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真实性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述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性的,以及什么是真实性。

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解深密经》、《楞伽经》和《胜鬘经》。[9] [10][11]

一、五法

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和如如。五法可以分为两组:名、相和妄想是一组,特征是杂染;正智和如如是一组,特征是清净。安立名、相和妄想,目的是破增益;安立正智和如如,目的是补损减。名和相,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如如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但凡夫因为妄想,见不到如如。因为凡夫妄想名和相是存在的,妄想名和相的存在,就成为见证如如的障碍。只有转妄想为正智,了达了名和相根本不存在,解构了见证如如的障碍,正智才能攀缘如如,进而趋于佛地。

第一法:名,梵文是nāma,就是名字、名言的意思。

第二法:相,梵文是nimitta,就是凡夫误以为存在着的心外事物的相,就是“外相”。

第三法:分别,梵文是saṃkalpa,就是虚妄分别,作为五法之一时,更多的时候被译为“妄想”。

第四法:“正智”,梵文是samyagjñāna,也叫做圣智。

第五法:“真如”,梵文是tathatā,作为五法之一时,更多的时候被译为“如如”。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尔时世尊即说颂言: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12]这个偈颂讲什么是五法,以及五法与三自性的对应关系。二自性相,就是两个自性相。{哪两个自性呢?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和依他起自性。这个偈颂的第一句的意思,就是五法中的名、相和妄想这三法,是遍计所执自性和依他起自性。这个偈颂的第二句的意思就是,五法中的正智和如如是圆成实自性。从正智亲证如如,正智与如如无分别、无能所的角度,把正智划归入圆成实自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就是正智是从“有为法”的藏识转染成净而得,正智因此也可以划归于依他起自性,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13] 佛陀说,大慧呀,这就是要很好思维的,叫作五法和三自性的法门,这是自内证圣智的行处,你和其他菩萨们于此法门应该努力修学。注意,五法和三自性,是自内证圣智行处,就是只有立足于圣者境界,才可能安立五法和三自性的法门。如同在二时教法中没有阿赖耶识一样,二时教法中也没有五法和三自性。这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的三时了义教法的不共法义。[14]

二、三自性

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在三时教法里讲三个自性就是三种存在。 佛法讲三自性和八识这样的法义,其实目的就是让凡夫远离我执,证二无我[15]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16]

佛陀说,大慧呀,菩萨们应该很好地知晓“三自性相”。就是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和圆成自性。千百年来,对于这“三自性”的翻译,汉传佛教逐渐接受了玄奘法师的译文,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17]

(一)遍计所执自性

“妄计自性”是实叉难陀的翻译,梵文是parikalpitasvabhāva,玄奘法师译为“遍计所执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认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仅仅从凡夫认为它存在,姑且把它叫作自性[18]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著故。”[19]

佛陀说,大慧呀,遍计所执自性是由于相而生起。这里的“相”,梵文是nimitta,就是外相。为什么说遍计所执自性是由于外相而生起呢?就是因为依他起自性显现出了犹如有心外事物存在的相,进而对这个貌似的心外事物的相产生了执著,就是把“似外之相”当作“真外之相”(nimitta)。所以这个遍计所执自性,就是由于凡夫误以为的外相(nimitta)的存在而生起。

“大慧,彼计著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20]

佛陀说,大慧呀,对依他起自性显现出的貌似心外事物相的执著,就有了遍计所执自性的两个内容,如来是这样建立遍计所执自性的。第一,执著名言相,简称“名相”。第二,执著名言所指事物相,简称“事相”。

“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著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著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21]


佛陀说,大慧呀,这个执著的名言所指事物相,就是事相,是凡夫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一切事物。这个执著的名言相,就是名相,是名言的安立,就会在内外法上作出自相与共相的了别。

给事物安立名言,首先就是强化建立事物的自相,比如起名张三和李四,就确定了张三与李四相互区别的“自相”;同时又给张三和李四安立一个共同的名言——人,这又建立了张三与李四的“共相”。佛陀说,这内外法的事相和在事相上安立的名相,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两个内容,遍计所执自性讲完了。[22]

(二)依他起自性

“缘起自性”是实叉难陀的翻译,梵文是paratantrasvabhāva,玄奘法师译为“依他起自性”。

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是藏识,清净部分是正智。依他起自性安立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指导凡夫于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证唯识无境而见道登初地。依他起自性安立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指导登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修行转识成智,而登八地攀缘真如。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中的核心,就是这个依他起自性。[23]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24]

所依和所缘,“所依”,梵文是āśraya,就是无始戏论虚妄习气,也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所缘”,梵文是ālambana,就是把ābhāsa误执为nimitta,并给nimitta起了个名叫nimitta的这个“虚妄分别”,就是kṛ。因此,“所依”就是杂染种子,“所缘”就是虚妄分别的kṛ。

佛陀说,由于杂染种子和杂染种子现行时的kṛ,就生起了依他起自性。所谓“依他起”,就是种子与kṛ相互依他而起。佛陀三时教法中的依他起自性,实叉难陀译为“缘起自性”或“缘起性”。这个“缘起性”只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的种子与kṛ的相互缘起。千万不要混同于佛陀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的“缘生缘起”;千万不要把三时教法的“依他起自性”,理解为二时教法的凡夫境界中的万事万物的“因缘和合”而生起。比如“山”是土的和合而生起,“河”是水的和合而生起。三时教法的“依他起自性”,只是圣者才能见的心识上的种子与kṛ的相互缘起,是胜义因果,是“藏识缘起”。目的是彻底解构凡夫心外的万事万物,是要表明凡夫心外万事万物压根无生,压根不存在。如果把三时教法的“依他起自性”,理解为凡夫心外万事万物“因缘和合”而生起了,这就是不折不扣的颠倒佛说。

佛陀三时教法的依他起自性,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与种子现行的kṛ之间的依他而起,就是这句经文所说的“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别的都不是。[25]

(三)圆成实自性

“圆成自性”是实叉难陀的翻译,梵文是pariniṣpannasvabhāva,玄奘法师译为“圆成实自性”。

圆成实自性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在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三时教法中,表诠、直陈,给它起名真如、如来藏心,还有圆成实自性,这是圣者认为的真实存在,但凡夫见不到。这是在事上定义圆成实自性。事就是事物的事。在有的经典里是在理上定义圆成实自性,理就是道理的理。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是圆成实自性,这是对圆成实自性的一种遮诠定义。在理上的定义是方便说,事上的定义才是究竟说。《楞伽经》对圆成实自性的表述是事上的,不是理上的,《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对圆成实自性的定义是,圣者的自证圣智所行真如。这个真如是圆成实自性,又名如来藏心。 [26]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27]

佛陀说,什么是圆成实自性呢?就是远离了名相和事相的分别之后,自内证圣智亲证的圣境界真如,这个真如,就是圆成实自性。远离名相和事相的分别,就是破增益,就是了达名相和事相,其实根本不存在,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名相和事相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分别就是依他起自性,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自内证圣智亲证圣境界真如,就是补损减。就是由依他起自性“杂染”部分的分别的“识”,转为依他起自性清净部分的无分别的“智”——转识成智,以此圣智,亲证真如。真如,就是自证圣智的行处,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换个名字叫“圆成实自性”。 圆成实自性,就是如来藏心。如来藏心的“心”,梵文是hṛdaya,不是citta。如来藏心就是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就是真如,就是圆成实自性,这个如来藏心就是不空如来藏。 [28]

三、八识

(一)八识的含义

八识,就是指阿赖耶识。在三时教法里,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阿赖耶识,或译为藏识。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有时把阿赖耶识分为两份儿、分为三份儿或分为八份,这就是识的二分法、三分法或八分法。用的最多的是八分法,因此叫八识[29]。 把识分为八份,就是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这个识的八分法里,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把意识称为第六识;把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把末那识称为第七识;把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30]。 阿赖耶识或者叫八识,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而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安立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破增益[31]。 佛陀用八识模式来解构,叫作藏识缘起[32]

(二)藏识是枢纽机制

藏识是转凡成圣的枢纽机制,藏识对应于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藏识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遍计所执自性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可为什么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却在凡夫感知里存在的那么真切?这个凡夫的错觉是怎么产生的?解决这个错觉的产生机制问题,就是安立藏识的目的。

第二,如何“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藏识为圣智,也就是“转”妄想为正智,这是修行的要害。正智就是五法中的一法,对应于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以正智攀缘真如而成佛。

阿赖耶识是转为正智,就是“转识成智”,不是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真如原本如此,本来如此,是“无为法”,不是由阿赖耶识转变而来。目前广为流传的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的这个观点,既不是佛陀见解,也不是印度外道见解,因为印度外道的学者没有这么愚蠢。除了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的见解之外,还有一种荒唐见解,就是认为真如受无明熏染而变成了阿赖耶识,就是真如可以转变为阿赖耶识。真如既不生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凡夫心外境界;真如也不生没有凡夫心外境界,却误以为有凡夫心外境界的错觉。真如是清净的“无为法”,怎么能生起或转变为杂染“有为法”的阿赖耶识呢?真如不生万法,真如也不生虚妄分别。

(三)阿赖耶识四要点

第一,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这一点是由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这个特点所决定的。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阿赖耶识不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但是注意,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说的是真实,没有说是真实性。真实和真实性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也仅仅就是从圣者能见的这个角度,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

第二,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是凡夫的虚妄分别熏习的,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而误以为是眼外的毛,这个错觉所熏习的。所以阿赖耶识不是圣者——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是不可能、也不能够与凡夫的错觉相关联。

第三,既然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佛说的空,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空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所以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不在空的范畴。

第四,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空,但阿赖耶识毕竟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因此空虽不能空,必须得转——转识成智。这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特点,是三时教法的殊胜[33]

(四)三个模型

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依据佛陀三时教法核心教理,总结的三个模型,分别起名为:“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和“眼识转起模型”,这三个模型是理解藏识缘起破增益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要想通达佛陀三时教法,就要先把这三个模型吃透、学懂。

佛陀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进而安立了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凡夫离分别。种子熏现模型跟眼翳执毛模型,想表达的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凡夫以为的心识之外的事物。凡夫以为心外有事物,这是错觉,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外的影,误以为是心外的毛了,其实毛根本不存在,充其量存在的只是没有毛而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毛的错觉。那么这个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就是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34]

佛陀在三时了义圣教中,总结的极具震撼的眼识转起的四个原因,可以起个名字叫:眼识转起模型。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着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35] 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的功能。所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纯粹是一场错觉。眼识转起就是虚妄分别,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广义的说就是根本没有能取与所取[36]

(五)对阿赖耶识的误解

目前广为流传的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的这个观点,既不是佛陀见解,也不是印度外道见解,因为印度外道的学者没有这么愚蠢。除了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的见解之外,还有一种荒唐见解,就是认为真如受无明熏染而变成了阿赖耶识,就是真如可以转变为阿赖耶识。请大家注意,真如既不生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凡夫心外境界;真如也不生没有凡夫心外境界,却误以为有凡夫心外境界的错觉。真如是清净的“无为法”,怎么能生起或转变为杂染“有为法”的阿赖耶识呢?真如不生万法,真如也不生虚妄分别。

那有人会问,阿赖耶识到底是哪里来的呢?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既然是圣者才能见,就说明阿赖耶识是超出了凡夫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只是佛陀慈悲,为度众生勉强安立阿赖耶识这个名言,权且比附凡夫境界,为凡夫近似地描述阿赖耶识,这都只是说法的方便。因此,凡夫在学习、领受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的时候,切忌用凡夫认知凡夫境界的模式去猜测、去揣度。

比如,凡夫的虚妄分别下的自以为存在的世界,在凡夫感知中存在感很强,同时这种存在又是不断变化生灭的。因此,凡夫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个变化生灭的凡夫世界,最初是从哪里来的?正是凡夫在凡夫境界中有了这个问题,凡夫就会把这个问题移植到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因此就会问:阿赖耶识是从哪里来的?阿赖耶识中的第一颗杂染种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用凡夫的认知去臆度圣者境界而产生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是戏论。

再比如,有人问是最先有杂染种子,而后有现行的kṛ呢?还是最先有虚妄分别的kṛ,而后有熏习下的杂染种子呢?这就是把凡夫境界中,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移植到了圣者境界的阿赖耶识,这也是戏论。

再比如,有人问是每一个众生各有一个阿赖耶识呢?还是所有众生共有一个阿赖耶识呢?这就是把凡夫境界的一与异的二边分别见,移植到圣者境界而导致的问题,这也是戏论。向凡夫回答这个问题,充其量只能用遮诠表述,非一非异,既不是一个也不是多个。总而言之,不要用凡夫的知见,去测度圣者境界。[37]

四、二无我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38]这段经文佛陀要讲“二无我”。佛陀说,大慧呀,大乘菩萨应该善于观察两种无我相。就是“人无我相”和“法无我相”。[39]

(一)人无我

“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40]

人无我的“人”,梵文是pudgala,有的时候也音译为“补特伽罗”,这是印度某些外道认为的众生六道轮回之中的轮回主体。印度一些外道认为,众生在三界中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之中,得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在轮回。这个六道轮回的精神主体就是pudgala。pudgala虽然译为“人”,但它并不仅仅指六道轮回的人道众生,是指整个六道众生的精神主体。佛法要告诉我们,这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六道轮回中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无我”,或者译为“补特伽罗无我”。这里无我的“我”,梵文是ātmya,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本体”。无我,就是没有这个本体。

佛陀说人无我,理由有两个,或者说“人无我”的道理有两重。

第一重道理,佛陀认为,生命不过是五蕴、十八界或十二处的聚集和合而成的。既然众生只是五蕴等缘生聚合的,因此,生命当中就不会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我”。没有“我”也就没有“属于我的”,就是也没有“我所”。所以六道轮回,不过是无知、爱、业等十二因缘而生起的,轮回只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轮回之中没有贯穿始终的轮回主体。只是以眼识等诸根,执著抓取色等尘境,以为有个真实的轮回的世界而已。但轮回之中是绝对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这是佛陀讲的“人无我”的第一重理由。这种道理是小乘的声闻和缘觉认为的“人无我”的理由。


第二重道理,佛陀说,其实生命轮回中的身体和轮回的世界,都是“阿赖耶心识”的妄想分别的显现,根本就没有轮回的身体和轮回世界的真实存在。凡夫以为的轮回,只是心识上的轮回,只是圣者能见的心识上的杂染种子的刹那现行和未现行杂染种子次第相续的变异。如同河水的流淌,如同种子的发芽生长,如同灯焰的飘忽,如同迅风的吹动,如同浮云的翻卷。这心识上的轮回中,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主体。

心识是躁动不安如猿猴,不净污秽如飞蝇,永不厌足如火焰。这一切都不离无始执取外境戏论习气。就像水车的汲水轮一般,在生死流转的轮回中,凡夫误以为的各种身体和形色,其实是幻术师的幻象,是起尸的行走,是机器人的运动。这里边根本没有精神主体,如此了知轮回之相,可以称为“人无我”的智慧。

这“人无我”的第二重道理,才是大乘三时了义教法的对人无我的理解,它不同于小乘对人无我的理解的第一重道理。所以经文中说,大乘菩萨应该离声闻的“人无我见”。因为只有大乘“人无我见”,才与“法无我见”是相应的。[41]

(二)法无我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42]


“法无我”的“法”,是指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佛陀说,大慧呀,什么是“法无我”的智慧?法无我就是知道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觉知蕴、界、处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其实压根不存在,这就是大乘三时了义的“法无我”。

这句经文中的“妄计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前面佛陀讲人无我时,先讲了小乘的人无我,后讲大乘的人无我,小乘与大乘对比来讲。现在佛陀也讲一下声闻、缘觉如何理解万事万物的,以此与大乘做个比较。

佛陀说,声闻认为蕴、界、处中没有我,就是蕴、界、处是条件的积聚,其中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缘觉认为这世界不过是爱、业等十二因缘绳索相系,也没有初始作者,其中更不会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通常说,小乘佛法的观点是“人空法有”,就是认为轮回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但轮回的世界还是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小乘学者的观点,是这个轮回世界虽然是存在的,但这个存在是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的存在,也就是“无自性的存在”。有人把小乘佛法的这个观点就当作“法无我”,就是把凡夫世界的存在是无自性的存在,叫作“法无我”。因此,就有非常著名的大乘佛教的学者坚持认为,小乘不仅证了人无我,同时也证了法无我。持有这种观点的大乘学者,就是没有理解大乘佛法了义教的“法无我”,是凡夫心外世界根本不存在,而不是凡夫世界是“无自性的存在”。


佛陀说,蕴界处等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从来就是远离凡夫的自共相的二边分别的,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的显现相,只是愚夫的分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圣者绝不这样认为。这样的观察凡夫心外的一切法,也就能远离心意意识、五法和三自性,这些佛陀为度化众生而假安立的种种的方便言教,这才是菩萨真正通达“法无我”。

“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住是地已,有大宝莲花王,众宝庄严,于其花上有宝宫殿状如莲花。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围绕,一切佛刹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获自证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见法无我相。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43]

佛陀说,能够通达“法无我”以后,不久就可以证得菩萨初地,观察无似相,通过思择、觉知各个地相。由初地欢喜地,依次达到第九善慧地和第十法云地。 住到此地,就有大宝宫殿中,有种种珠宝庄严的大莲花王莲花宝座,成就了如幻法门修行的十地菩萨坐于其上。相应的菩萨们围绕着,从一切佛土而来的诸佛,以佛手为其灌顶,就像给转轮王子灌顶一样。以洞彻“法无我”,而超越菩萨修行次第,趣入自证圣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大慧啊,这就是一切“法无我之相”。你和其他菩萨们应该努力修学。[44]

五、三时教法的修行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把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历程,分为了五位,就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又把这五位分为了三个阶段,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是第一阶段,见道位之后初地到七地是第二阶段,登八地到成佛是第三阶段,这就是“五位三阶段”[45]


(一)具四种法成大修行


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树立正见,这是学佛修行的入手处,是不可忽略,不可逾越的,不确立正见就只可能盲修瞎练。当今时代,佛教界弥漫着一股风气,就是不重视教理的闻思,以至轻视教理的闻思,甚至鄙视教理的闻思,声称佛法不是说的,是修的。佛法确实是修的,但前提是要听佛说法,只有在佛陀教法的指导下,才可能是真实的佛法的修行,要解行并重。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尔时大慧菩萨普观未来一切众生,复请佛言:‘愿为我说具修行法,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大修行。’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何者为四?谓观察自心所现故,远离生、住、灭见故,善知外法无性故,专求自证圣智故。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行者。’”[46]

这时,以大慧作为十地菩萨的智慧,观未来众生的根性和需求,代我们这些凡夫向佛陀提出了新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大慧请佛陀宣讲,如实的修行法,让菩萨们都能够成为大修行者。这就是大慧菩萨在前面提出大量教理问题之后,提出修持的问题,通俗的讲,就是请佛陀讲讲怎样行持才是真正的修行。

佛陀回答说,大慧呀,只要具足四种法,就是大修行者。哪四种法呢?第一,观察自心所现。第二,远离生住灭见。第三,善知外法无性。第四,专求自证圣智。菩萨们成就了这四种法,就成为大修行者。


“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著过习所熏,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自心所现。”[47]

佛陀说,大慧呀,怎样才是善于观察“自心所现”呢?应该这样观察,凡夫误以为在其中生死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其实只是自心,根本没有我和我所。没有作用,没有来去,也就是没有真实的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观察凡夫都执著于无始戏论所熏的恶劣习气,凡夫都系缚于三界种种的色法和名言,凡夫都随逐于身体、资财和住处等境界的妄想。所谓凡夫境界只不过是显现与分别。

这就是菩萨善于观察自心所现。观察自心所现,这是经历佛法闻思的资粮位众生和加行位众生的观修法,是最基础的观修法。其实就是“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是在破增益。观察三界皆是自心所现,因此即便是在北京、上海、纽约、巴黎,只要观察北京、上海、纽约、巴黎是“自心所现”,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大修行。如果住在山洞里,却依然感知山洞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虽然这种住山洞的形式特像是修行,其实也不是修行。 修观察“自心所现”时,生不起“自心所现”的观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资粮位的修行者,正法的闻思不够。只有通过大量闻思正法的行为,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的种子足够多,势力足够大,这时“自心所现”的观行才会容易生起。这就是作为资粮位众生,首先要诵经闻法,思维其义的必要性。

“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48]

佛陀继续说,大慧呀,怎样才是远离生、住、灭见呢?就是观一切事物的形色的生起,如同幻和梦,其实根本就没有生起;观一切事物既不自生、不他生,也不自他共生。由于随顺唯自心,由于观见心外事物不存在,也就现见了诸识并未生起事物;现见了众缘并未积集出事物,就是缘起无生。因此,也就现见了三界无非是藏识缘起的虚妄分别而已。

“诸识不起,众缘无积”,这八个字很重要。理解了这八个字,就理解了佛陀正法,否则就会堕入相似法,甚至是外道见。

“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49]

以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一切法无自性,也就远离了认为一切法有“生”的见解。在灭除“生”的见解之上,也就自然通达了一切法的如幻性,进而获得“无生法忍”。

远离的是生见,远离的是生、住、灭见。这个“见”字很重要,有人说凡夫境界是生灭的,圣者境界是无生无灭的。我们要远离生灭的凡夫境界,去证悟无生无灭的圣者境界,这就是远离生住灭见。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在佛陀三时了义教法中,凡夫境界压根无生,当然无灭。“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所谓的凡夫境界,在圣者看来,从来就是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要远离的不是生灭的凡夫境界,根本没有生灭的凡夫境界,何谈远离?要远离的是凡夫境界根本没有“生”也没有“灭”,却误以为凡夫境界有生灭的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就是“见”,就是“虚妄分别”。因此,要远离的就是这个误以为凡夫境界有生住灭的邪见,远离的是“见”,这是关键点。

远离生住灭见的观修,就是“转染成净”的过程,就是见道之后初地到七地的行持。以持续的远离生、住、灭见的观修,熏习清净种子。往昔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不断被清净种子替换,以至于杂染种子全部消失,也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续的生、住、灭的消失。这时就会从七地登上八地,证无生法忍。注意这里的“无生”是两重无生。

“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意生身。”[50]

证无生法忍,登菩萨第八地,那就超越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名言境界,从依止杂染转为依止清净,获得“意生身”[51]

(二)三时教法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佛陀安立识,建立藏识缘起,目的是为解构凡夫境界,是为破增益。理论要与修持相结合。依据唯识的理论而建立的,佛陀三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的口诀。四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是指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藏识缘起,其中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也就是杂染种子与现行的kṛ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它们都不能独立存在。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指的是阿赖耶识未现行的杂染种子,总是处于相续的生灭过程之中,不能常一不变。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是指立足于圣者境界观凡夫境界,只是唯识,没有凡夫心识之外的事物。

“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一隐就是虚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杂染种子;一现,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但是只是现行了虚妄分别,并没有显现出凡夫心外事物的真实存在。

时时刻刻用“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这四句话来观修、破增益,是证唯识性的基本修法。在佛陀“了境如幻,自心所现”的正见指导下,认真思考、体悟、信受唯识无境、了境心现的道理,就是大乘佛法唯识观的修行。[52]

六、三时教法是真了义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53]

《解深密经》说,三时教法是佛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就是三时教法,是给发一切乘的心的众生讲授的,覆盖面最广。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而讲法的方式是“显了相”,不是二时教法的“隐密相”。这个法“第一甚奇,最为稀有”。而且此三时教法“无上无容,是真了义”,三时教法是了义法。[54]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同属大乘佛法,而二时教法不了义,三时教法了义,这是《解深密经》中的教诲。如果你承认《解深密经》是真实佛经,那就应该信受。如果暂时理解不了三时的了义,接受不了二时的不了义,那就应该忏悔,忏悔自己的智慧不足,从而加倍努力,参研学习教理。而不应该以自己的一己之见去辨了不了义,而且辨的结果居然是二时了义,三时不了义,公然与佛经唱反调。可以辨了不了义,但是辨的目的是更好理解《解深密经》中,关于了不了义的教导。[55]

《解深密经》判三时了义,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判三时了义,二时不了义,首先就体现在二时和三时教法,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不同。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个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就决定了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要比二时教法教理体系更圆满,更了义。

第二,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破增益解构凡夫境界的解构模式不同。二时教法用二谛解构二边见,三时教法用唯识解构分别。二边见与分别,这两个解构把手相比较,分别比二边见更基本。能所分离的“能取”与“所取”之二,是一切二边见的根本。是因为凡夫分别,所以凡夫才二,这就决定了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三,二时教法只解构了世俗因果,而三时教法不仅解构了世俗因果,同时还建立了胜义因果,这也是说法立足点不同所导致的结果。所以二时教法是药也是毒,三时教法是纯甘露。因此,三时比二时了义。

第四,三时教法的“转”比二时教法的“空”更基本。佛法的空是空原本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的存在。空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真存在就空不了了,也没必要空了。因此,与其说“空”这个不存在,不如说是“转”不存在却误以为存在的错误认识,“转”比“空”更贴切,更了义。

第五,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只能遮诠,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这就是隐密相而说法。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并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因此,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六,二时教法重点在破增益,用二谛对治二边,以至于泯灭二边而建立中观。三时教法,以唯识破增益,而以正智攀缘真如而补损减,以不增益、不损减而建立中道。三时比二时更完整,更了义。

第七,在表达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上,三时教法的修行“五位三阶段”比二时教法更清晰,更系统,更了义。[56]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是学习理解佛陀教法体系的准绳,能够对佛法的理解既完整又系统[57] ,因此,在学习佛法时,特别是在为其他众生宣讲佛法时,就应该严格遵循《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原则。遵循判教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对于分属三时教法的不同教理的内容,不可以混讲。如果把分属初时、二时或三时教理体系的不同法义混起来讲授,就完全丧失了判教的意义。 [58]

参见:三时判教、初时教法、二时教法、破增益、补损减、藏识缘起、转识成智、唯识观、唯识无境

词条编写人员 第三版:燕子

第二版:梁传旭

第一版:梁传旭

讨论意见:樱花、兰心、法和、未ma、时雨、东辉、晶晶、韩再湧

资料汇总:喜子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讲.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
  12. 《大乘入楞伽经》卷2:「尔时世尊即说颂言:「名相分别, 二自性相; 正智真如, 是圆成性。」(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5-7)
  13.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8-9)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c23-25)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c25-26)
  20. 《大乘入楞伽经》卷2:「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着相,事相计着相。」(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c27-28)
  21.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事计着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p. 597c28-598a2)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2)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7. 《大乘入楞伽经》卷2:「何者[1]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3-5)[1]:Pariniṣpaṇṇasvabhāva.
  2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33. 于晓非.于晓非《大乘入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4. 于晓非.于晓非《大乘入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5. 《大乘入楞伽经》卷2:「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着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4b12-15)
  36. 于晓非.于晓非《大乘入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8.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9-11)
  3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0.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着;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剎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猨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2]人无我智。」(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11-21)[2]:Pudgalanairātmyajñāna.
  4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2.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云何为[3]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21-27)[3]:Dharmanairātmyajñāna.
  43. 《大乘入楞伽经》卷2:「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住是地已,有大宝莲花王众宝庄严,于其花上有宝宫殿状如莲花,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围绕,一切佛剎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获自证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见法无我相,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27-b7)
  4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6. 《大乘入楞伽经》卷2:「尔时大慧[14]菩萨普观未来一切众生,复请佛言:「愿为我说具修行法,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大修行。」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何者为四?谓:[15]观察自心所现故,[16]远离生住灭见故,[17]善知外法无性故,[18]专求自证圣智故。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行者。」(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c3-9)[14]:菩萨大,菩萨摩诃萨宋元明宫[15]:Svacittadṛśyavibhāvanatā.[16]:Utpādasthitibhaṅgadṛṣṭivivarjanatā.[17]:Bāhyabhāvābhāvopalakṣaṇatā.[18]:Svapratyātmāryajñānādhigamābhiakṣaṇatā.
  47.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着过习所熏,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自心所现。」(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c9-13)
  48.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c13-17)
  49. 《大乘入楞伽经》卷2:「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实时逮得无生法忍」(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c17-19)
  50. 《大乘入楞伽经》卷2:「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19]意生身。」」(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c19-21)[19]:Manomayakāya.
  5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2. 于晓非.于晓非《大乘入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3. (CBETA 2021.Q3, T16, no. 676, p. 697a23-b9)
  5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