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三法印,佛教术语,梵文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待确认),指印证某一理论是否为佛法正见的三个基本准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法,理法;印,指印证鉴别。能印证真伪佛法之印,故名法印,也就是鉴别真伪佛法的义理标准,如果打着宣讲佛法的旗号,但宣说的法义连三法印都不符合,那么可以就断定它不是佛法。

一、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的“行”是指迁流变化,行只表示有为法,诸行无常指有为法是无常[1]

二、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的法既是有为法,还包括无为法。有为法是无我的,无为法是无我显的[2]。释迦牟尼的伟大,就在于他老人家降生之后,坐在菩提树下证道了,开始说法了,而他老人家说的法与印度其他思想家、宗教家说的法最不共的地方是,佛陀他老家人告诉我们,从凡夫的境界上讲,我们凡夫确实是在轮回着,但是轮回的背后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无我[3]

三、涅槃寂静

佛法的终极目标就是涅槃,当然小乘佛法跟大乘佛法对涅槃的理解是有出入的,但在名言上这一点没有区别,就是涅槃,涅般寂静[4]

四、三法印由来

大迦叶闻佛即将入灭而率众赶赴之时,见有比丘感言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于是,大迦叶召集僧团代表(号称五百罗汉)在王舍城外之七叶窟举行结集,以规范教团,维护正法,史称第一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据说由阿阇世王赞助,历时数月,其间并未出现大的分歧。“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即佛陀的言教,“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即教团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议事制度。佛教文献的另一组成部分——论藏,即经义的阐释,在这次结集上尚未形成。当时印度重记诵而轻书写,所以这次结集只是将佛陀的言教与戒律回顾一遍而取得了统一认识,并未形成书写文献,因此出现了分工记忆而专持一部的僧人,如经师、律师等。此次结集所用的语言已不可考。据载佛陀曾鼓励比丘用“自己的语言”来传教,而反对用上层社会通用的梵语。 第一次结集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巴利语五部经藏以及汉译四部阿含之中,尤其是巴利语《相应部》和汉译《杂阿含》。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印”即判断正法与否的标识。其中,“无我”指的是业力因缘的生命轮回之中没有一个贯穿主体,这是三法印的核心,被称为“印中之印”[5]

五、法印与判教

历史以来,关于法印,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说。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又名四法本末、四忧檀那,即三法印加上有漏皆苦印。五法印,即四法印加上一切法空印。一法印,即一实相印,实相即真如、法性。

面对这么多法印,当我们遇到一部佛法的经或者论,是拿三法印,四法印来印?还是拿五法印、一法印来印?而且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说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的;和一实相印的,法性本住,如如不动,表面看起来还是相互矛盾的,这又如何能印证佛法呢?这么多法印到底该如何使用?

那么首先,其实是要明白判教和法印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判教?就是因为佛陀讲法是依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说,所以佛陀教法本身具有内部的差异性,对佛陀整个教法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分类的这项工作,就叫做判教。最权威、最值得信赖的判教,就是《解深密经》中佛陀印可的“三时判教”。依《解深密经》佛陀一生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是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初时教法是小乘佛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是通常说的大乘佛法[6]

而法印,是要放在判教这个纲领体系下理解和使用的。也就是不同的法印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的。小乘佛法、初时教法的法印,无法印证大乘佛法,反过来,大乘佛法的法印,明显也不适合用来印证小乘佛法。

因此,常用的三法印就是印证小乘佛法、初时教法的法印,是佛法的底线。诸行无常,指的是凡夫境界中一切有为法是生灭无常,变化的;诸法无我,是指凡夫境界中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般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小乘指灭除了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而一实相印,则是印证大乘佛法的法印。意思是大乘佛法以说诸法实相的义理为本,所以说诸法实相的义理就是大乘佛法的印信。例如说诸法实相是空性,是二重无生,是真如等等的义理。《妙法莲华经》中有实相印。天台宗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以诸法实相为一实相印,为大乘佛教的判准。

有观点认为,三法印也可以印证大乘佛法的义理,其实这是个误区,三法印中只有“涅槃寂静”勉强可以印证大乘佛法,因为三法印中前二条的这种“生灭变化的无常、没有我的实体的无我”,相对于大乘佛法的教义,已经不相符合了。大乘佛法中的无常,指的是无生无常,常无故无常,大乘佛法中的无我,指的是人法皆空的二无我。

而“涅槃寂静”这个主题则贯穿初时、二时、三时整个全套佛陀的教法。因为佛法就是佛陀给出的,能够引领众生走向涅槃的那套解决方案,那一套方法和路径。佛陀一生勤苦的讲法,就是为了能引领众生悟入、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也就是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一切烦恼的熄灭,是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熄灭,那一定是寂静的。

但初时教法、小乘教法的涅槃,认为生死和苦是真实的,因而要熄灭真实的生死和苦的涅槃和大乘佛法的熄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涅槃还是有明显不同,所以说“涅槃寂静”这一条,在分别阐释了不同的涅槃含义之后,勉强可以印证大乘佛法。


参见:无常、无我、涅槃、空性、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烦恼障、所知障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念新、喜子、念新、未ma、时雨普恰

资料汇总:燕子

注释

  1. 净名内部学习资料
  2. 净名内部学习资料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26讲 闻思与四相.
  4. 净名内部学习资料
  5. 叶少勇.叶少勇《十分钟读完印度佛教史》.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34讲 熏习:佛教教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