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三阶段
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的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起名叫作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
资粮位,{大家听这个名字就能理解,}准备资粮,也就是准备工作。
加行位,就是通过资粮位的修行,资粮具足了,{那么}准备冲刺了,准备下一个见道位了。见道位之前的那一段冲刺的过程,就叫加行位。
见道位,就是见道了,这个道就是道路,就是见到了通向成佛的道路了。
见道位之后叫修道位,见到了通向成佛的道路之后,{那么}就要在这个成佛的大道上努力地修行,这就是修道位。
最后叫证道位,就是沿着这条大道修行到最后的终点,就是成佛。
整个修行就分为这五位。
{讲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理解,}这五个修行阶段的特点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粮位、加行位和修道位,这三个修行阶段都可以用一个线段来表示,这是因为这三个修行阶段是一个渐修的过程;而见道位和最后的证道位,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因为它是刹那的顿证,不是渐进的过程。
见道位是分水岭
资粮位、加行位、修道位是渐修;见道位和证道位是顿证,特点不同。{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五位当中,{哪一个是关键点,是转折点?大家要知道,}在{这个}修行的整个历程当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特征。见道之前的修行者叫作凡夫,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叫作圣者。所以,凡夫与圣者的判断区分,就是看他的修行阶段是见道位之前,还是见道位之后。{那么,}见道位之前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见道位之后就是圣者,他的心就是圣者心。
{前面讲过,}凡夫{的}心的行处、境界,就是凡夫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那圣者的心的行处是什么?在后边的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圣者、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显然不是凡夫的行处,{说的}通俗【地讲】{点},就是凡夫凭着凡夫的感官是感知不到的;{说的}再通俗一点【说】,就是凡夫见不着。
真如只有圣者能见、能证。注意{:我}【这里】的表达是两件事:能见和能证,也就是【要理解】见到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大家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