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佛又称“佛陀”,佛教术语,梵文Buddha,就是指醒了的人、觉者。“Buddha”是个名词,来源于动词词根√budh,“Budh”就是“醒”的意思,从这个动词,衍生出名词“Buddha”,因此“Buddha”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醒了的人”、“觉者”。[1]
大乘佛教的修行,就是以如梦如幻的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以度化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来实现究竟解脱的修行,达到究竟涅槃,这样获得的最终果位,就是成佛。佛陀就是圆满亲证真如、成就如来法身、具足智慧法,这就是成佛。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释迦牟尼就是佛陀在娑婆世界当中的一次化身示现。
一、释迦牟尼佛的示现
释迦牟尼三十几岁坐到菩提树下证道,宣称自己是觉悟的人,是觉者,觉知三世一切诸法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也就是了悟了宇宙生命的真实性,同时也能教导其他众生觉悟。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了涅槃的觉悟与智慧而成正果,因而世称佛陀。
释迦牟尼宣称自己是觉悟的人,是觉者,言外之意,在他老人家眼里边,我们这些轮回于生死的凡夫,都是糊涂的,而正是因为我们糊涂,所以我们才轮回于生死。在佛陀的眼里,我们凡夫的糊涂可不是一般的糊涂,是颠倒性的糊涂,是梦想性的糊涂。佛陀这位觉者,跟我们这些凡夫对世界的理解正好颠倒了,反了。[2]
(一)入梦度众生
成佛才是真正度众生的开始,成佛之后要示现无量的化身,入众生梦中唤醒众生。从大乘佛法来讲,2500多年前,释迦佛的一生,就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梦中的一次示现,正是这次示现,使得我们今天还能听闻佛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行。[3]
(二)说缘起者
缘起是佛法的标识,是佛法的logo,佛陀在印度有一个别名,就叫说缘起者。佛法与非佛法的不共,就可以表达为缘起。不讲缘起,违背缘起都不是佛法。 佛陀就是用缘起来破增益的。缘起是佛陀破增益的手段、工具,这就是佛说缘起的真实法义之所在。[4]
(三)说人无我
人无我的“人”,梵文是pudgala,有的时候也音译为“补特伽罗”,这是印度某些外道认为的众生六道轮回之中的轮回主体。印度一些外道认为,众生在三界中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之中,得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在轮回。这个六道轮回的精神主体就是pudgala。注意,pudgala虽然译为“人”,但它并不仅仅指六道轮回的人道众生,是指整个六道众生的精神主体。佛法要告诉我们,这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六道轮回中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无我”,或者译为“补特伽罗无我”。这里无我的“我”,梵文是ātmya,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本体”。无我,就是没有这个本体。[5]
二、诸佛的化现
示现于人类历史上的佛陀,唯有释迦牟尼。但大乘佛教不以释迦牟尼为独一无二的佛陀,大乘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依经典所载,则有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如过去有燃灯佛等诸佛,未来则有弥勒佛等千佛示现。 圆满成就的佛陀,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界,所以诸“佛”都有十个称号,分别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有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佛身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等,大乘佛教称佛还具有三身、四智、十种大乐、十八大空等。 大乘佛教认为广义上佛号也包含了诸佛的德号、名号,佛教密宗提出忆念五方佛(大日如来为首的五尊佛)。在汉传佛教中,特别强调忆念阿弥陀佛的德号和名号,称为念佛法门,尤其是“念诵佛号”,并要发愿往生净土,因此形成了净土宗。
三、佛的三身
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这个整个的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起名叫做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五个阶段。[6] 其中见道位就是见道了,这个道就是道路,就是见到了通向成佛的道路了。见道之后的修道位和证道位为圣者位。[7] 五位的“二分法”,就是把这五位分成两段,以见道位为分水岭。见道位之前的资粮位、加行位为凡夫位,见道之后的修道位和证道位为圣者位。五位的二分法,它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区分凡夫与圣者,区分凡圣的作用。[8]
在《楞伽经》当中,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用的最多的是五位的“三分法”,就是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就是在见道位作为第一个分水岭之外,再在修道位的七地到八地之间划一道分界线。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阶段,有两个转折点,前面讲了第一个转折点,就是见道位。第二个转折点,就是修道位的从七地菩萨位升入八地菩萨位。七地入八地是关键点,是转折点。[9]
(一)见道位之前的凡夫位
凡夫位的特征,就是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这个nimitta,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ābhāsa其实没有nimitta。等到彻底领悟了没有nimitta就要见道登地做菩萨了。[10]
(二)见道位之后的圣者位
1、初地到七地 这个阶段的菩萨,就是“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也就是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没有nimitta就是“无外相”,所以人们常说见道登地证“无相”。既然在这个阶段的菩萨对ābhāsa不起分别了,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只熏习清净种子了。清净种子就逐步地替代杂染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离诸杂染”,就是“转变所依”,就是“转染成净”。所以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ābhāsa,就是坚决不对ābhāsa起分别,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11]
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似相(ābhāsa),就是坚决不对似相(ābhāsa)起分别,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
2、八地到成佛
这个阶段不仅没有nimitta,也没有ābhāsa。所以人们常说登八地证“无相”,这里的“无相”是“无似相”。登八地之后,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注意这里是真实性,不是真实。这个真实性就起名叫“真如”。因此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里叫攀缘真如。[12]
《大乘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六,“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已,得无照现境,升欢喜地,离外道恶趣,入出世法,法相淳熟,知一切法犹如幻等,证自圣智所行之法,离臆度见,如是次第乃至法云。至法云已,三昧、诸力,自在、神通开敷满足,成于如来。成如来已,为众生故,如水中月,普现其身,随其欲乐,而为说法。其身清净,离心、意、识,被弘誓甲,具足成满十无尽愿。是名菩萨摩诃萨入于如如之所获得。”
成佛得三身,一时俱现,在得圆成实性的时候同时就有化身。如水中月,“普现其身,随其欲乐,而为说法。”到众生的梦境之中,跟众生的一样的,要有众生的种种的烦恼和痛苦,要示现成佛,要告诉我们真实法义。“其身清净,离心、意、识,被弘誓甲,具足成满十无尽愿。”以清净的法身,以往昔的愿心为铠甲,圆满地成就十无尽愿。
五、佛法的不共
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认为,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往往并不应该表现于它与其它文化的共性上,而恰恰表现在它与其它文化的文化差异性上,差异是文化的价值,[13]差异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思想的体现,而不是共性。
(一)小乘佛法与外道的不共
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我,无我是佛陀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的道理。佛法与外道法最不共的体现首先是:无我。
小乘佛教讲“十二缘起”,认为生死轮回起源于无明,但生死轮回只是缘起过程,中间没有贯穿于生死轮回始终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那么在初时教法当中就叫做“人无我”。[14]
(二)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不共
小乘佛教只重在解构人我执,讲人我是空,悬置了法我空不空的问题。大乘佛教不仅要解构人我执,同时也要解构法我执,人法皆空。 [15]
(三)大乘佛法最大的不共是无生
大乘佛法思想的不共,首先体现在无生、空性。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无生、空性,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槛,也是佛教与非佛教思想的差异。[16] 佛法讲无生是两重无生。第一重无生是凡夫执著的境界无生,是凡夫境界“从来无,何须生” 。第二重无生是佛陀亲证的真如无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须生” 。[17]
(四)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
在《楞伽经》后边的第三品《无常品》中第91 颂里边有一句话,梵文就是 anutpāde prasādhyante mama netrī na naśyati,这句话实叉难陀就翻译成“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这句话求那跋陀罗翻译为“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菩提流支翻译为“能成无生者,我法不灭坏”。这三位翻译家对这句话的翻译,基本上思想是一致的,没有分歧。用现代汉语来解读这句颂子,就是只要在无生这个法义上能够阐扬出来,佛说我的法眼——佛陀的正法在世间就不会坏灭。换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如果无生法义隐没了,那佛陀正法在世间也就等于消失了。所以护持大乘佛法,就是护持佛陀的无生法义。[18]
六、要厘清的词汇
(一)如来佛
“如来”是对佛的另外一种称呼。“如来”跟“佛”这两个词是替换关系,可以说释迦牟尼如来,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如来,阿弥陀佛。我们中国老百姓在民间说有个佛叫“如来佛”,其实这种称呼是很不规范的,“如来”跟“佛”这两个词是不好叠用的,佛教里也没有一个佛叫“如来佛”。[19]
(二)辟支佛
独觉、缘觉的最高果位就是辟支佛。出于无佛之世,在无佛法时期,能独自修行证果。辟支佛性好寂静,乐行头陀,无力传扬自己证悟的佛法,没有声闻弟子众。辟支佛证悟“人无我”,不知“法无我”,以生死轮回为真实,希求自我清净的涅槃境界。缘觉的最高修行境界是入灭尽定,暂时压制前七识不起,在大乘经中,佛陀认为辟支佛并不是真正的解脱。辟支佛中的佛,不是指俱三身四智的佛,而是对有所证悟的修行者的泛称。
(二)活佛
汉语“活佛”一词,在藏语中对应于“sprul-sku”(音朱古),意为化身,本意是对乘愿再来的菩萨的尊称,现在成为对藏传佛教宗教职业者的尊称之一。汉语活佛的字面意思是活着的佛,但这种解释既不符合佛教教义,也不符合藏文原意。在藏文原意中,sprul-sku即幻化之身,有虚假变幻的含义。据学者考证,这一俗称最早出现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是不折不扣的内地制造。藏传佛教中,能够被称作“朱古”的,原本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修行人,整个藏传佛教僧众中为数极少。
1、活佛转世制度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活佛转世的产生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活佛转世制度最早出现于藏传佛教后弘期,1288年,噶玛噶举派首创活佛转世制。1332年后,该派教主噶玛拔希之转世让迥多杰曾先后两次应诏赴元朝,受到器重,受封“灌顶国师”称号,赐玉印等。活佛转世便得到中央王朝的承认和保护。活佛转世制度有效解决了寺庙、土地和牲畜等财产的继承和管理、信众的信仰归属、教派间的财权争夺等问题,因此得到各派的认可和使用。宁玛派、觉囊派、格鲁派等教派也通过活佛转世来解决各自的法统传承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格鲁派(黄教)的达赖和班禅两大转世系统创立于16世纪中叶。
2、政教合一转世制度的弊端
(待尹师定)
3、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
2016年1月18日,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正式上线发布。该系统提供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认定、经政府批准的境内活佛的信息查询,可以查到活佛的照片、姓名、法名、法号等8项信息,是国内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信息首次实现互联网查询。查询系统的上线是推动宗教教务公开的重要措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活佛转世事务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利教利国,功德无量。
(三)第二佛陀
第二佛陀是一种尊称,实际上真正能被称为第二佛陀的应该是在兜率天内院说法的未来佛弥勒菩萨。佛教中某些宗派会尊称自己的宗师为第二佛陀。对第二佛陀的说法,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以法义为标准。龙树是公认的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论师,被后世尊为“佛陀第二”。
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又译为龙猛,,约公元2至3世纪的印度论师,其最主要的著作是《中论颂》。论证大乘空观,开创了“中观”( Madhyamaka)思想体系。龙树菩萨是最早梳理大乘经典义理的人,是最初论证大乘佛教思想内核——“空”的人,同时也是公认的对佛陀二时教法“般若类”经典做出权威解读的人。
公元3~4世纪,龙树菩萨的佛学思想传至中国,并且很快左右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此后俱舍宗、成实宗等宗派都把龙树菩萨视作祖师,被誉为“八宗共祖”。被誉为“八宗共祖”。
龙树也是在大乘经典《楞伽经》《摩诃摩耶经》中被授记为登初地菩萨,被后人誉为“佛陀第二”,这只是尊称,并非指龙树菩萨就是佛陀。
藏传佛教有“六正理聚”一说,即龙树的六部著作:《中论颂》、《六十如理颂》、《七十空性颂》、《回诤论》、《广破论》和《宝鬘论颂》。
参见:佛三身、破增益、补损减、横向教理体系、三时判教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二慧
第一版:二慧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兰心、念新、晶晶、元澄、双闪
资料汇总:梁传旭、兰心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4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3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09.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21.07[2021.08.20]:0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9.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21.07[2021.08.20]:02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21.07[2021.08.20]:02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 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