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他起自性
依他起自性,佛教术语,梵文paratantra-svabhāva,也译为“缘起自性”或“缘起性”[1],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是藏识,清净部分是正智,[2] 三时教法的依他起自性,[3]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的种子与[4]种子现行的kṛ之间的依他而起,[5]是圣者才能见的心识上的种子与kṛ的相互缘起,是胜义因果,是“藏识缘起”,[6]千万不要把三时教法的“依他起自性”,理解为二时教法的凡夫境界中的万事万物的“因缘和合”而生起,[7]依他起自性是佛陀三时教法的四根支柱[8]性道理之一的三自性中的核心[9] 。
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目的
佛陀三时教法,这个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教理体系,最殊胜的地方就在于安立了依他起自性。[10]
依他起自性安立的第一个目的,是指导凡夫于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证唯识无境而见道登初地;依他起自性安立的第二个目的,是指导登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修行转识成智,而登八地攀缘真如。[11]
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的安立,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却存在的这么真实。第二,凡夫如何才能证到佛陀证悟的圆成实自性。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依他起自性的杂染与清净两个部分。[12]
二、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
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与现行,就是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在种子熏现模型中,种子现行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依kṛ而起,kṛ依种子而起,种子与kṛ都是依对方而起,故名“依他起”,这就是胜义因果。原本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无明凡夫非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不存在,但是误执为心外毛的这个错误认识、这个虚妄分别的kṛ,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而这个杂染种子再现行新的kṛ,新的kṛ再熏习新的杂染种子,就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熏习与现行的过程中,误执为心外有毛的虚妄分别,不断地被强化、被坚固,以至于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毛,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就坚不可摧了。这就是为什么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会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如此真切的原因。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告诉我们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一场虚妄分别,就是没有毛却误执为心外有毛的错误认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13]
因此可以理解了,阿赖耶识或者叫八识,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而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安立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破增益。[14]
三、经中定义
《楞伽经》中曰:“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15]
这里的“缘起性”,即“依他起自性”。“所依”,梵文是āśraya,就是无始戏论虚妄习气,也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所缘”,梵文是ālambana,就是把ābhāsa误执为nimitta,并给nimitta起了个名叫nimitta的这个“虚妄分别”,就是kṛ。因此,“所依”就是杂染种子,“所缘”就是虚妄分别的kṛ。[16]佛陀说,由于杂染种子和杂染种子现行时的kṛ,就生起了依他起自性。[17]
四、对杂染依他起自性的误读
《楞伽经》中言:“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于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著见识性二义。”[18]外道的修行者执著于我,生出了与佛陀不同的观点。所以说外道修行的所依就是这个我,这个我执,我执包括人我执和法我执两种。佛法讲的是无我——人无我、法无我,这叫二无我。[19]外道执著于我,因此外道就不能够演说出,远离我执的见解的那个识和自性这两个法义。这里的识就是三时教法讲唯识的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20]这里的“性”,梵文是svabhāva,一般翻译为“自性”。这里讲自性就是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21]为什么执著于我的外道,不能演说“八识、三自性”这样的法义?就是因为“八识、三自性”是解构“我执”的,执著于我的外道不可能讲说解构“我执”的法。但是千百年来对于阿赖耶识最大的误读恰恰就在这里,本来是解构凡夫境界的法,是破“我执”的法,却被解读为,为凡夫境界的存在,为“我执”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的法。[22]
主要表现为下边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了凡夫心外世界,认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来的。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要解构凡夫心外世界,是要告诉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却非误以为心外世界存在的错觉。把凡夫心外世界理解为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来的,这就南辕北辙了。[23]
第二,认为阿赖耶识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精神主体。其实佛陀初时教法讲十二缘起就是在解构轮回主体,告诉凡夫轮回无我。由于众生心中的“我执”坚固,很难接受轮回无我,要么不承认有轮回,只要一承认有轮回,就得有轮回主体。轮回就不能是一个相似相续的过程?佛陀二时教法,通过四重二谛的缘生缘起的解构,结论就不仅仅是轮回无我了,而是轮回如梦。如梦如幻般的轮回,哪里还有真实的轮回主体可言呢?轮回如梦,醒即解脱。[24]
佛陀三时教法安立阿赖耶识是解构凡夫境界,是解构凡夫自以为轮回所在的世界。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想告诉众生,轮回只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解脱。佛陀在《解深密经》里说,阿赖耶识这个法义,“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就是佛说,阿赖耶识的法义,我不对傻子说,怕傻子听了以后,把阿赖耶识执著为轮回的我,把执著于我的外道不能说的离执著的法,讲成执著于我的外道法,这也是千百年来唯识总是遭人诟病的原因之一。[25]
五、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
凡夫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但似相依然显现,还要经历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用清净种子不断替换杂染种子,直到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代,这就是转染成净了。只有清净种子了,也就没有似相ābhāsa的显现了;只有清净种子了,一般也就不能再称为识了,而要改称为智了,就是“转识成智”。这个智也叫正智,这个正智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正智缘真如,证圆成实自性。[26]
参考:三自性、圆成实自性、阿赖耶识、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日组(悟缘起)
第一版:时雨
资料汇总:时雨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nowiki>.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nowiki>.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2)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1〈1 罗婆那王劝请品(一)〉:「楞伽王!外道行者执着于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着见识性二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89a6-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