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
释义
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佛教术语,梵文待查,在二时教法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叫作外境,这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1]从三时教法看,“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属于“能见”、“能取”。大乘佛教认为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广义地说就是根本没有能取与所取。[2]
凡夫所见的心外蕴、界、处的产生与坏灭的相续现象,其实只是自心分别的显现,并没有心外蕴、界、处的真实产生的原因。有人会争辩说,心外蕴、界、处难道真的不存在吗?不存在,为什么我会感受到它的存在呢?比如,我看见了这张桌子,你说桌子不存在?我表示怀疑。问题就是,什么是“我”看见了这张桌子?有人认为原本没有识,识是以三种缘的和合才发生作用的。“识三缘合生”,就是我、根、境这三个缘相合,就产生了识的作用;就是有一个能看的“我”这个精神主体,又有健康的“眼睛”这个感觉器官,还有一个眼睛之外能够被眼睛看到的“桌子”,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相合,就产生了“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看见”这个眼识的作用,就这样生起了。[3]
对于这个问题,佛法与外道有根本不同的观点。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的功能。所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纯粹是一场错觉。
大乘三时教法认为眼识是由四种原因而生起,就是有四个原因导致眼识的生起。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看见了这件事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了“看见了这件事儿”。 外道认为,眼识是“我、根、境”三缘合和而生起,佛陀并不认同。这四个原因分别是:第一,就是不觉知是自心的显现,因而把自心显现,误执取为心外事物,这就是把自心显现的ābhāsa,执取为心外的nimitta;第二,就是无始以来执著心外有事物的戏论,熏习下了杂染种子;第三,识的本性就是这样;第四,对执取心外有事物这件事儿,有强烈的渴望,有强烈的兴趣,这是对前三条原因的补充。
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的功能。所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纯粹是一场错觉。眼识转起就是虚妄分别,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广义地说就是根本没有能取与所取。[4]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导致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虚妄分别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染污种子。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确实让凡夫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说它是杂染,不是清净。阿赖耶识不能空只能“转”—转染成净。[5]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