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心
凡夫心,净名精舍术语,梵文无,凡夫心的理解可以立足凡夫境界和圣者境界做不同的解读,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二时教法说的凡夫心是凡夫自己当下的精神活动、觉知,即凡夫的心。大乘佛法佛陀对凡夫境界做了最彻底的解构,万法皆空、一切法无生,因此,在凡夫境界上说的“心”与“物”是不存在的、根本无生。二时教法的凡夫心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空的对象。三时教法佛陀立足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说的凡夫心,也称为识、阿赖耶识、藏识,唯登地以上圣者能见,非凡夫臆度之所能知。三时教法的凡夫心指没有转识成智的识,由于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只能转不能空,转识成智,就是从凡夫心转为圣者心。在三时教法看来圣者能见的凡夫心,也就是由虚妄分别熏习的杂染种子所积淀下的凡夫心。凡夫心、杂染种子、杂染依他起自性是障碍证悟圆成实自性的真正障碍。
立足点不同是学习大乘佛法的要害,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由于说法的立足点的不同,导致了两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二时教法的“凡夫心”跟三时教法的“凡夫心”是不同的,因此,不可混讲,也不能混学。
一、二时教法的凡夫心
佛陀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因此,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就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更多使用凡夫的心),也称之为人我,这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叫做外境,也称之为法我,这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在二时教法里,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法我),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人我),这在二时教法里叫做“心境俱空”。《金刚经》当中“心不可得”的“心”就是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它是不可得,既不存在。
二时教法的“凡夫心”不是圣者能见、能证的真实,不是三时教法中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凡夫心,所以,二时教法的“凡夫的心”仅属于三时教法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自性,同样是空的对象。
二、三时教法的凡夫心
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因此,三时教法中的凡夫心,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的凡夫心,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凡夫见不着的。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凡夫自己当下所见的、所能感知到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凡夫的心。佛说的空,是空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所以圣者能见的凡夫心不在空的范畴,因此它不是空的对象,“空境不空心”。
在《楞伽经》当中给凡夫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识”,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来自于动词词根jñā,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因此表示凡夫心的这个识vijñāna,它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从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角度理解,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凡夫心”指杂染依他起自性,指没有转识成智的“识”,由于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故只能转不能空。修行就是从“识”转变为“智”,叫做“转识成智”,就是从凡夫心转为圣者心。安立“凡夫心”是为了解构凡夫境界,重点在破增益,唯识无境。立足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其实只是虚妄分别,凡夫心外一无所有。
三、《楞伽经》的“境界自心现”
《楞伽经》经文开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当中“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这个“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境界既是凡夫心的行处,也是圣者心的行处。“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心”表示凡夫心时,佛陀想告诉我们,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即阿赖耶识)的显现,它不是真实的心外的存在,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误认识、错觉。而凡夫非要把心的显现当作独立于心,在心外的真实存在,凡夫由于无明而强加上去的所谓的存在,因此给这个错误起名叫增益,纠正凡夫这个增益的错误,给它起名就叫破增益。“境界自心现”的第二重含义,“心”表示圣者心时,就是圣者有真实性可见、可证,而且能见、能证的心与真如不分离、不二。而我们凡夫见不到、不承认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我们损减了,纠正我们这个损减的错误,给起名就叫补损减。
大菩萨们通达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因此他们就善知了“境界自心现”这个法义。那么“境界自心现”这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我们凡夫的两个错误,就是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其实当我们把整部《楞伽经》学完之后,会发现其实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
四、三时教法的“六识”和二时教法的“六识”
上述,在二时教法中“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与三时教法中讲的“六识”如何区分?识(vijñāna)的名言虽然相同,但法义完全不同。二时教法中佛陀安立“六识”,是因为凡夫认为存在“六识”,佛陀立足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六识”指凡夫当下依靠感官而觉知到的“识”,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在三时教法中称为遍计所执自性、能取,凡夫境界的“六识”是空的对象,二时教法说“六识”是为破“六识”。
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圣者境界说法,虽然也有“六识”名言的安立,但这“六识”是唯圣者能见而安立的凡夫心(阿赖耶识)。六识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就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这“六识”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这“六识”不是当下凡夫觉知的凡夫心,三时教法里边的“六识”,不属于凡夫境界。
二时教法只讲这六个识,没有藏识。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讲法,也无法讲末那识,也就是第七个识。《楞伽经》的经文“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就是只有依止于藏识,才有末那识的转起。因此不讲藏识就无法讲末那识。三时教法讲三个识、八个识只是说法的方便,识其实只有一个藏识(凡夫心),前七个识只是藏识种子现行时的分别的功能。
四、五位三阶段
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说法安立五位三阶段,详细表述凡夫心和圣者心。从凡夫到成佛,要经历五个阶段的修行;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见道位之前的资粮位、加行位为凡夫位,见道之后的修道位和证道位为圣者位。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把五位做“三分法”,就是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整个修行阶段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见道位,是凡圣的分水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区分凡夫与圣者,凡夫与圣者的重要差别就是凡夫分别,圣者无分别;第二个转折点,就是修道位从七地菩萨位升入八地菩萨位。
(一)第一阶段是见道之前的资粮位和加行位,作为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梵文 citta,vijñānā,表示凡夫心。安立凡夫心是为了解构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凡夫世界。凡夫心的特征,既有似相ābhāsa的显现又有外相nimitta的分别,凡夫心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nimitta。领受“境界自心现”、领受只有ābhāsa没有nimitta。此阶段是下修:“了境如幻,自心所现”。以nimitta外相为境,以了境心现为行,以证无外相而见道为果,属于破增益的法。
(二) 第二阶段是初地到七地圣者的心,梵文jñāna,去掉了vi,译做无分别的智。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此阶段圣者心的特征是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圣者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此阶段是中修:转识成智,以ābhāsa似相为境,以转染成净为行,以登八地为果,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三)第三阶段是八地到成佛的心prajñā,《楞伽经》中实叉难陀译做慧,此阶段圣者心的特征是不仅没有nimitta,也没有ābhāsa,连ābhāsa都没有了,就完全没有可能再起分别,就是“无似相”。此阶段是上修:以智证真,以tathatā真如为境,以以智证真为行,以成佛为果,是补损减的法。
第一阶段就是三时教法佛陀立足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表述的凡夫心,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是圣位菩萨的心,指圣者心。
参见: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四要点、唯识三大误区、圣者心、错觉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何晓
讨论意见:传旭、樱花、兰心、燕子、晶晶、东辉
资料汇总:马刚、燊榆、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