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归谬模型
悖论归谬模型,净名精舍术语,在认识论上对凡夫境界直接归谬而证空性。龙树菩萨在中论颂中所展现的修法,通过对凡夫境界直接归谬而证空性;佛教讲“无自性”,龙树讲的“空”,其实也是无自性,即就要破斥自性。龙树的破法,这个论证过程就叫归谬,就是把一个观点,归出错谬,来否定该观点,来破斥该观点。
一、封闭原则
龙树的归谬基于一个怀疑论立场,从怀疑论立场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从认识论转向演绎出——封闭原则。用封闭原则一封闭两种认识都有边界了,必然发生矛盾,这个矛盾发生,它自己就把自己给消解。所以任何一个概念就自然消减。这个过程、步骤一步都不能少,少一步就不能理解龙树为什么这么论证,为什么能够一步一步得到最后的那个结论。中间有一步不理解,就觉着龙树最后得出来的结论,诸法无自性,一切都不存在这是强词夺理。所以很多人不理解龙树的这个论证过程,会找别的办法去圆,使劲圆。如何诸法就无自性了,圆着圆着,就圆到缘起有自性空的路子上。这是错误的。
二、无自性就是不存在
经过龙树这个论证过程,所达到的这个结论——无自性意味着不存在。自性指那个常一不变,又得有作用的那个主体,婆罗门教要追寻的背后支撑生命以及世界的东西。同时还是早期佛教在主观世界给否定掉的人我,却又在客观世界又找回来的法我。而大乘佛教,不管是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都要否定掉的那个存在——不存在。自性就是习惯性思维,去寻找那个不变的东西。自性就是在起心动念产生言说时,所预设的概念所要指的那个东西。自性就是所有概念的预设的指示对象。有这个预设,概念就有了前提,就合理,这样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就不是一个虚妄错谬的认识。所以总有人去拼命找这个东西。但佛教说别找啦,别找啦,找不着,根本没有。如果根本没有这个东西,那就是整个概念体系都崩塌了,根本不存在。看自性的考察如下:
什译 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
叶译 于无自性诸事物,存在性即不可得。
无自性的东西就是不存在。
什译 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
离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诸法则得成。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
叶译 如果自性是无有,从何而将有他性?
其他事物之自性,即被说为是他性。
若离自性与他性,从何而又有事物?
有自性与他性在,事物才得成立故。
事物之有若不成,无亦即是不成立。
因为有之变异性,人们即称之为无。
经典考察模式如下:
敌方命题: X,是存在的
基于敌方命题的两个推论: (1) X 或处于 P 状态中,或处于非 P 状态中 (2) X 须从 P 状态进入非 P 状态
(1)与(2)相矛盾,原命题被破。
即龙树的归谬论证:怀疑主义前提→悬置外部世界→转换轴心→封闭原则生效→导出自相矛盾→无自性就是不存在,基于对方命题推导出相互矛盾的两个推论。龙树的归谬,跟逻辑学上的归谬不完全一样。龙树的归谬往往走这么一个套路,就是不立自宗,基于对方的观点和前提假设,推导出对方必须得承认的两个推论,然而这两个推论是矛盾的。龙树的归谬,是从对方主张的一个命题里边,推出来两个截然相矛盾的推论,而这两个推论,对于对方的这个命题来说都是对的,两个推论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结果说明这个命题一定是错的。自相矛盾在逻辑学上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凡是自相矛盾的东西一定是错的,这个跟辩证法说的矛盾不是一回事。而龙树菩萨解构的结果是凡夫境界不存在、是空性、是中道,这和逻辑学范畴的归缪是两回事。龙树的归谬,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敌方命题破斥的结果,不仅仅是对命题的否定,其最终目的,并不指向这个命题的反面,而是对其存在前提的否定,是无余否定。
特别强调,佛教用归谬并不是因为归谬可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利用你凡夫认同的逻辑和默认前提,推翻你的默认前提。也就是,要强调,究竟来说,佛教不认同逻辑的有效性。
参见:中论、中论颂、龙树的空观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元澄
讨论意见:梁传旭、念新
资料汇总:时雨普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