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释义

本体论,哲学术语,英文Ontology,指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也叫做存在论。

哲学家们讨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这个讨论的话题,称为本体论的哲学话题。探究世界本原的问题,一度成为支配整个古希腊哲学的最核心的话题。本体论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莱布尼茨等。

在古希腊哲学中,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把自己著作《Metaphysics》中的内容称为“第一哲学”,也就是最为根本的学科,汉译为“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换言之,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世界基本原理,这个词后来慢慢从指称一本书扩展到了哲学中的一个分支。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一些流派,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

在康德看来,经验论者的经验是非常被动的。也就是说,人被动地从外部世界中接收感觉材料,仅此而已。人像是一个感觉材料的接收器,但其实人是主动的认知者。人主动地把自己的范畴加到世界之中去,人积极地参与了自己的所有观察活动。所谓的客观并不来自外部世界,而恰恰是来自内部,来自于我们自己这个认知主体。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

在哲学的两个基本维度上,即针对本体论、认识论,虚无主义引发了更为彻底的哲学思考。虚无主义的意义核心是“无”(nihil),简单说就是不存在。在本体论上主张任何都不存在,就是本体论虚无主义;在认识论上主张没有任何正确知识,就是认识论虚无主义。

北大南亚学系副教授叶少勇曾提议,把以龙树为代表的思想体系称为中观思想,也称中观古学,判属为认识论虚无主义;把清辨以后的称为中观派思想,也称中观今学,可以归入反本质主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观今学依托二谛框架在世俗上承认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体传世,相比之下佛护为《中论颂》所作注释则充实很多,可以作为中观古学的样本。通过文本梳理和分析,可以将中观古学判为认识论虚无主义,即主张如凡夫所认识那样的事物是毫不存在的。而中观今学则总体上接近反本质主义,认为虽不存在独立恒常的自性本质,但在世俗上应承认因缘生灭的无常假有。

参见:认识论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燕子

讨论意见:梁传旭、真、未Ma、念新、燊榆、慧智兰心

资料汇总:时雨普洽、元澄


参考资料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 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是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17~18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强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些流派(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本体论研究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它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

(1)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

(2)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

(3)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一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

本体论研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它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

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一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好多事物都可以说“是”,动词“是”有许多种用法,因此是易于混淆的,所以有许多种存在。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下就是指的现实的我们可感的世界,而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并且是作为可感世界的根据存在的。本体论就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

本体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领域、通用、应用和表示。领域本体包含着特定类型领域(如电子、机械、医药、教学)等的相关知识,或者是某个学科、某门课程中的相关知识;通用本体则覆盖了若干个领域,通常也称为核心本体;应用本体包含特定领域建模所需的全部知识;表示本体不只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还提供了用于描述事物的实体,如“框架本体”,其中定义了框架、槽的概念。可见,本体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教学领域而言,如果说某门课程中的概念、术语及其关系看成是特定的应用本体,那么所有课程中的共同的概念和特征则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本体论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近几十年里,这个词被应用到计算机界,并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以及数据库理论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料

本体论,哲学术语,哲学中提出、思考、讨论和研究世界产生的本原或组成世界的事物的本性问题的视角和理论。由于本体论视角已经预设了世界存在且世界有本质存在,因此也被称为形而上学、独断论。

对存在状态的描述,哲学上有一个说法就叫本体论视角,本体论也叫存在论,就是研究到底什么东西是存在的,怎么存在,这是一种哲学的命名。那么本体论视角讨论问题,就好像我们在直接讨论那个存在的东西一样。而我们对这个外部世界也好,对这个本体的认识,我们这个主观认识好像没那么重要,无足轻重,总有一种这种感觉说你认识他他也在哪儿,你不认识他他也在哪儿,这一些要存在,而我们讨论的不是我们的认识,我们讨论的是那个存在,这叫本体论视角。

哲学家发现现象是生灭变化的,而变化的事物如果没有真实不变的本质支撑,现象的变化就是不可以合理理解,因此思想家们寻求这个世界现象背后的那个统一性,就是找本质、找普遍性、找必然性。这就是本体论视角,本体论也叫存在论,就是研究到底什么东西是存在的,怎么存在。

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根据佛陀二时纵向判教体系构建权便中观四重二谛,在本体论上对凡夫境界次第消融而证空性。也就是在随顺众生的同时必须随顺真实,从而平滑解构凡夫境界误以为存在的真实世界。那么四重二谛解构如下,第一重二谛, 世俗谛——实有(本体), 胜义谛——缘生;第二重二谛,世俗谛——缘生 ,胜义谛——性空;第三重二谛,世俗谛——缘生性空 ,胜义谛——名言假有;第四重二谛,世俗谛——假有唯名, 胜义谛——离言空性;通过四重二谛,善巧的解构凡夫的实有见。从而了悟人法皆空,实相离言。而大乘三时教法中,遍计所执自性空,彻彻底底的解构人法皆不存,故而了境如幻,自心所现。

一、存在必须有自性

哲学家们就存在的研究和探讨,围绕在寻找事物的自性,也就是本体。哲学家就本体论把我们人类思维的基本的原则给展现了出来,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世界上应该或许大概必然一定,存在着一个能够支撑事物身份标定的这个自性的这个东西,也就是being(存在)必须有自性。他们把物质的、精神的生命的现象——being的自性,用一个词来概括,把它称作“我”。这个东西应该是有的。有存在则必须有自性。无自性则不存在。存在的前提是有自性,这是大部分思想家的共识。

佛教首先要否定的就是人类思维定势的一个基本预设。就是这个预设是错的,世界上根本找不到这样的一个东西。所以没有这个人的自性的话——没有人我,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动作,我们的肉体,我们的意识,没有这个人我那就没有了一切,没有了这个我所支撑的东西。

二、无自性则不存在

在般若经中,明确提出了无自性,无自性的意思空。空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没有自性就什么都没有。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一会》卷 359《多问不二品》善现!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说有合有散。 基于此我们说无常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常无,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就等于永远不变的没有。没有永远就等于永远没有。

三、唯名假有

而如果我们把认识的人的主观因素纳入考量的话,这个问题就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认识论角度,如果我们对存在,对自性进行考察,这种视角我们说在般若经中,就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晰了。我们看: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477《正定品》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遍观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及诸佛众并所说法自性皆空,唯有世俗假说名字说为世界、佛众及法,如是世俗假说名字亦自性空。”他把什么东西纳入了考量,把你的那个名儿,这个名不只是指的语言上的名,是你的思维,你的认识。说这一切的存在只不过是你的认识,你给它起了一个假说的名言认为有而已。这就是一种认识论视角。

《金刚经》经常重复的一段话,佛说什么什么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这个是名什么什么,这个名就是一种认识。说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佛说什么即非什么,这个非,从梵文上讲完全可以翻译成无。而从无上讲更容易讲通。佛说什么其实根本无这个东西,只不过你认为它有,所以它名什么。经曰: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名为菩萨。”说这世界上,无有少法名为菩萨,没有菩萨,没有菩萨这种东西。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是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因为菩萨也是一种有情,叫觉有情。那么,这就是那个三段论,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所以说,如来说非有情,就是指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这些都是有情的别称。由此可以知道大乘佛教在讨论本体论的时候,直接否定,压根儿就不存在。因为存在得有自性,没有无自性的存在。

那么就探讨本体论的时候,就此探索为甚么凡夫会抓住不放死死以为的真实呢?这就是由解构法我、人我,人法皆空的大乘佛教,进一步名言的解构。也就是到达认识论,怎么得出的这些认知,或者叫感知。因此,研究存在的话题叫本体论,而存在得有自性,大乘佛教对于自性的解构已完全。所以究竟来说,本体论就是凡夫境界的妄想分别。


本体论争论

本体论的研究历史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本源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 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是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17-18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强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本体论研究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些流派(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它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

(1)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

(2)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

(3)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一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

本体论争议

哲学家们总结,古希腊哲学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是本体论。什么叫本体论?就是寻求这个世界现象背后的那个统一性。就是找本质,找普遍性,找必然性。在理性的驱使下,古希腊人很自信地说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世界的本质,人类一定能够寻求到真理。

古希腊哲学充满着本体论争论。什么叫本体论争论?不同的哲学家纷纷给出了对这个世界本质的理解。泰勒斯自己的解释是水,有人说这个解释太粗糙了;有的哲学家说世界的本质是火;也有人说世界的本质是土。毕达哥拉斯说世界的本质是数。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家兼哲学家,因此毕达哥拉斯认为水、火、土这些理论太粗糙。

本体论争论了一千年(公元前600-公元400)。偶尔伴随认识论的争论。古希腊后期出现了强大的怀疑主义者、相对主义论者、神秘主义论者都是对本体主义质疑。——西方哲学与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