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法性,佛教术语,梵文dharmatā,指佛陀证悟的诸法的真实性,即真如[1]

佛陀横向判教教理体系,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叫“破增益”。那么佛陀教法横向体系的后一部分,就是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已经意识到了凡夫境界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甚至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是空性,那么佛陀给这些众生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实。那么我们讲过这就}叫“补损减”[2]。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为了保持教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解构的差异的不同,导致了佛陀教法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向我们诠释佛陀所要表达的诸法真实性的时候,在真实性的表达上同样是有着差异。如果不理解这些差异,在学佛的时候,就会造成思想混乱。[3]

一、初时教法悬置真实

初时教法,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这个“我” 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4]。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它只是表达为: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5]在初时教法中,法性,遮诠表达为“除妄即真”。

二、二时教法遮诠真实

在二时教法中,为了破增益安立空性;为了补损减安立实相。实相是二时教法中对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最高频的表达,当然也表达为法性、真如等等。由于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并不直陈。因此,空性与实相的关系表达为“不一不异”。但是一定要清楚,证空性与见实相,毕竟不是一回事[6]。遮诠就是间接陈述,就是不以肯定形式,而是以否定的形式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做解释[7]

(一)遮诠真实

二时教法,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8]。不仅解构了人我同时解构了法我[9]。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表达为,如来就是诸法的真实性[10]。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11]。 玄奘译作:“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12],义净法师译为“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也。”][13][14]

龙树在《中论颂的第十八品第七颂中说,鸠摩罗什译为:“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15]。龙树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叫“实相”,实相这个词,是二时教法里,对佛陀证悟的真实用的最多的名言。实相是“心行言语断”,通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对于凡夫来讲,不能说、不能想,不是凡夫的言语可能诠表的,不是凡夫思辨可以触及的,所以这个“实相”不能直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但是又不能完全不说。不说怎么引导着众生见真实?因此二时教法用了一种遮诠的方式——“不是什么”这样一种隐秘的方法,佛教叫“隐秘相”,而说诸法的真实性。[16]。非要追问实相什么样?在二时教法里充其量的回答是,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还是遮诠[17]。 “以隐秘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稀有,有上有容,是未了义”[18]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19].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二)不二法门遮诠真实

二时教法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是二边见,简称“二”[21]。凡夫总是构建一对一对的相待名言去理解、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法把凡夫的这种认知模式叫二边见。 以解构二为入手处,以解构二为方便善巧,以达到彻底地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让这些二的凡夫能够不二,从二走向不二,就是由凡入圣的过程,就是修行解脱的过程[22]

二边见的二种情形就是法与法的相待的二和法与法性相待的二。佛法解构凡夫自以为真实世界的一大善巧,就是讲不二。因此佛法讲不二,也就是在这两种情形上讲不二[23]

第一种情形,法与法的相待的二的不二,比如说凡夫执著于凡夫境界的生与灭的二,那佛法说无生无灭,讲生灭不二;凡夫执著于凡夫境界的常与断的二,那佛法讲不常不断,常与断的不二,这就是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第二种情形,法与法性相待的二的不二。比如说凡夫执著于生生死死,而佛陀、圣者安立涅槃对治生死,生死与涅槃是一对二。并不是在真实的生死之外有一个真实的涅槃可证,生死本来如梦如幻,涅槃根本不是生死之外的真实,因此,涅槃不离生死,生死不离涅槃,所以生死与涅槃其实不二。再比如色与空的二,佛陀是为了对治凡夫,对色法的真实性的执著,佛陀安立了空,说其实色法不真实,这个世界的真实应该是空。但是当我们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们会了知,其实我们凡夫过去自以为色的真实性,其实它一丁点儿都不真实,色法本身就是如梦如幻,因此并不是离开这个色法之外有一个真实的空性可证,而是说这个色本然它就是空[24]

不二法门,就是以彻底地泯灭二边来引导众生,远离二边见,引导着众生去见实相[25]。也是遮诠表达真实。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心经》里的一段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26], 这就是遮诠。[27]

三、三时教法直陈真实

在三时教法中,为了破增益安立空性,更安立唯识性;为了补损减安立法性、佛性、真如、如来藏等等,这些表达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名言。由于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28]。表诠就是直接陈述,就是正面肯定的解释[29]。虽然法性离言,为度众生离言亦言。但是一定要清楚,空性表达遍计所执自性的不存在;法性、佛性、真如、如来藏等等,表达圆成实自性的存在。[30]

(一)直陈真实

三时教法,以唯识为手段,把分别的凡夫解构为无分别的圣智[31]。立足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在完全的认同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的前提下,以直陈、表诠,直截了当地说,圣者就是有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安立名言:真如、法性、圆成实自性、如来藏心、不空如来藏[32]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等在鑛,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33] 如此可见,法性是本住法,是真如、真实性。诸佛证得的真如常住的法性就像矿里的金子,原本就在那里。亦云:“非有一法体,如彼分别见,亦复非是无,诸法性如是。”[34] 净名精舍首席导师于晓非对照梵文原本,解读为“非有一法体,如彼分别见,亦非住于无,诸法性如是”,法性即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成佛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有法性的,但法性不是凡夫的分别见能见到的。

(二)如来藏心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是直陈、表诠,直截了当地说圣者佛陀有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当然圣者证悟真实性是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凡夫分别境界的语言来描述,只是勉强、近似地描述。《大乘入楞伽经》对证真如境界的描述,如“prabhāvaṃ adhigacchati”(P257-无常品第三),实叉难陀译为“逮自在威光”[35],现代汉语翻译为:证得自在的有威力的大光明。用凡夫可以理解的光明,近似地诠表证真如的境界,经典中常用“如来藏光明”这样的表述。当然,圣者境界证真如的智慧与智慧证得的真如,两者是不分离的、不二的。如来藏光明,不是心外的光明,是自心的光明[36]

三时教法的特点不仅安立了真如、如来藏心、不空如来藏等名言,对证得真如的境界,尽其所能地直陈描述,这是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的立足点决定的。这样的描述在二时教法中没有,因此,如来藏是大乘佛法中三时教法的法义,不是二时教法的内容,虽然在二时教法里的经典,有真如这个名言出现,但是没有做表诠解读【37】。

四、三世佛冤

佛教界的普遍现象就是,没有把凡夫境界空干净就去讲佛陀证悟的真实——法性、真如、如如、实相、如来藏,这个现象太普遍了。一定要注意,这些在佛法中描述佛陀证悟的真实的名言——法性、真如、如如、实相、如来藏,一定是要把凡夫的境界彻底解构完了之后才能安立,才能表达。凡夫境界没有被彻底解构,没有解构干净的时候讲真如、法性、如来藏,凡夫一定把为表述佛陀证悟的真实而安立的这些名言,类比于我们凡夫境界的实有去理解,那是“三世佛冤”【38】。

参见:真如、真实性、实相、法与法性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何晓

第一版:未Ma

讨论意见:梁传旭、兰心、喜子、晶晶、樱花、念新、双闪不二

资料汇总:梁传旭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4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来者,即诸法如义。」(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51a26-27)
  12.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CBETA 2021.Q3, K05, no. 16, p. 1006c16-19)
  13.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也。」(CBETA 2021.Q3, T08, no. 239, p. 774b1-2)
  1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5. 《中论》卷3:「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24a3)
  1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解深密經》卷2〈5 無自性相品(二)〉:「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CBETA 2021.Q3, T16, no. 676, p. 697b1-4)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CBETA 2021.Q3, T08, no. 251, p. 848c7-10)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1. 《大乘入楞伽经》卷4〈3 无常品(四-五)〉:「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等在鑛,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08b22-24)
  32. 《大乘入楞伽经》卷5:「非有一法体, 如彼分别见; 亦复非是无, 诸法性如是。」(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15b2-3)
  33. 《大乘入楞伽经》卷4:「逮自在威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10b24)
  3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