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涅槃,佛教术语,梵文nirvāṇa,nirvāṇa是niḥ+√vā的过去分词,词根vā,指吹、熄灭,niḥ,指没有,也有出、离、去、往外的意思,nirvāṇa原指吹灭,或吹灭之状态,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就是熄灭[1]涅槃,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圆寂、解脱、无为、自在等[2],“nirvāṇa”这个梵文词在印度民间的俗语形态是nibbāna,汉传佛教从nibbāna这个词音译成汉语就是涅槃[3],在三世说生命观的背景下涅槃特指生死轮回的熄灭。涅槃是印度宗教者追求的最高境界[4],他们普遍认为这个境界是熄灭了生死轮回和一切的烦恼、痛苦,是清净、祥和、安乐、恒常的。印度人关于涅槃有很多诠释,关于如何通向涅槃也有很多方法和路径,其中佛法是释迦牟尼给出的,能够最有效的引领众生走向涅槃的解决方案。释迦牟尼给出的涅槃方案与印度其他宗教家给出的涅槃方案有根本上的不共之处。

一、涅槃话题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生命观

在人类的不同的传统文化里边,人们对生命、对生死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把人类文明体系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对中华民族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不同的生命观,总结成了三大类,为了记忆的方便,分别把它们起名叫“一世说的生命观”、“二世说的生命观”和“三世说的生命观”[5]

1、一世说生命观

一世说生命观,顾名思义,一世,就是一辈子。所谓一世说的生命观,就是认为我们的所谓的生命就是一辈子,就是从生到死这一段的生命观。生之前绝对没有我,死也就意味着我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形态彻底地终结了。注意,是彻底地终结,就是从肉体到精神全终结了。这种生命观姑且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做一世说的生命观。[6]2、二世说生命观

(1)西方基督教

关于二世说生命观,举两个例子,第一,西方基督教,基督教的生命观可以划归为二世说生命观。因为基督教认为,人的死亡不是生命彻底的终结,死亡只是肉体的抛弃,那个精神的因素,也就是灵魂那个灵魂没有死,没有死怎么样呢?基督教说先不要急,先要等着,等到世界的末日,等到世界末日来临那一天,所有曾经来到过这世界上的人—过去死去的人都算在内,在世界的末日那一天,统统地都要再生,复活!两世嘛!复活以后,基督教说你要接受基督教所认为的,那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也译作“上帝”)的审判。上帝有可能把你判入天堂,也有可能把你判入地狱[7]

(2)中国古人

二世说第二个例子,是中国古人,中国文化喜谈阴阳,中国古人看什么都是阴阳,看生死也是阴阳。中国古人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起名叫阳间,阳间的背面一定还存在着一个世界叫阴间。因此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在阳间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彻底终结,阳间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抛弃,精神的因素—中国古人叫“魂魄”—没有死,这个魂魄像搬家一样,从阳间搬到阴间去了,这是中国古代的生命观。[8]

中国古人二世说的生命观跟基督教的二世说不一样,基督教的二世说略显复杂一些,它有个上帝审判,还分天堂地狱,中国古人没有,就是死了从阳间搬到阴间去了。以上就是两种二世说生命观[9]。3、三世说生命观

三世说生命观,是印度古人认为的生命观,印度人对生命的理解是,他们认为人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彻底终结,死亡只是肉体的抛弃,那个精神的因素,那个神识没有死,没有死怎么样?这个神识要通过投胎转化成另一个生命体再回到这世界上来。回来后,他认为寿命还是有限的,活一阵子还得死,死了以后肉体抛弃了,神识再通过投胎又转化成下一个生命体再回到这世界上来,回来以后寿命还是有限的,活一阵子还得死,死了以后肉体抛弃了,神识再通过投胎再转化成下一个生命体又回到这世界上来了。印度古人认为,生命就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无有穷尽。这就是印度人的生命观。印度人的生命观实际上是多世说,只不过是便于记忆把它起名叫三世,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前生、今生、来生。印度人坚信我们永远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当中轮转。另外印度人认为这个生命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但是承载着这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命形态可不止这人一种,通俗的讲,一个人死了再来,他不一定是人,那承载着死了再来的生命状态有几种?印度人大略的分为六类。第一是天道,第二是阿修罗,第三是人,第四是畜生,猫、狗、牛、马。第五是饿鬼,第六是地狱众生,地狱众生是最苦的众生。印度人认为,所谓的生命的死了再来是在这六种生命形态当中再来。因此这种生命观,后来老百姓也管它叫做“三世的六道轮回”的生命观,简称“六道轮回”。[10]

(二)各个生命观的特点

1、一世说生命观

相信一世说的人有什么特点呢?特点很多,举几个例子:

第一,相信一世说的人怕死!有的人说我就相信一世说,我就不怕死!那是因为你还没面临死。当一个真正面临死亡的人,如果他相信一世说,你跟他说死亡有什么可怕的?人死如灯灭呀!他会非常恐惧。因为他怕的就是灭。

第二,相信一世说的人一定紧迫感特别强。他认为人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一切都要在这几十年当中努力的完成。所以紧迫感一定很强。“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说这样话的人一定相信的是一世说生命观。

第三,相信一世说的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及时行乐,一旦发了财,抓紧花;从一世说的观点看,人生很大的一个遗憾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

第四,相信一世说的人还有一个特点:他认为既然人死如灯灭,那么一个毫不利己一生的人跟一个唯利是图一生的人,当这两个人最终都走向死亡那一时刻的时候,他们俩平等了,归零了,没差别了。从一世说的观点看,毫不利己一生的人是傻瓜,唯利是图一生的人才是聪明人。因此,面对着千千万万相信一世说的人,跟他说破天,说人要无私奉献,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力,当然,对着大众,他们会说:“没错,我们要为这个社会尽职尽责。”可他心里一定会想,这种吃亏上当的事儿我千万是不能干的。从一世说的观点看,炼地沟油的跟不炼地沟油的,在死亡那一时刻,平等,没差别,那凭什么你炼我不炼?钱都让你挣了去了。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大利益,相信一世说的人道德无底线,为了攫取最大利益,什么样的害人的事情都敢干,心中没有丝毫的敬畏。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百分之八十几的老百姓都相信一世说生命观,这个民族的道德堕落,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挽救的!

从一世说生命观人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来相信一世说的人,他的现世的行为对谁都不负责,有人说对自己负责,不是的,相信一世说的人他的现世行为对自己都不负责。为什么呢?几十年以后,肉体跟精神全都灭了,负那责干嘛?所以相信一世说的人现世的行为对谁都不负责[11]。2、二世说生命观

(1)西方基督教

相信基督教的人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在肉体死亡之后,你的灵魂就等着世界末日那一天,等着上帝的审判,上帝是审判你上天堂还是下地狱,那么上帝的审判也是有依据的,于晓非老师总结为四点:

第一,在活着的几十年人生中,你相信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如果你活着几十年当中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按照基督教教义,等到世界末日的时候,上帝对你一定不客气,把你判到地狱里去。这在基督教里叫“信主得救。”这是一条不可更改的铁律。

第二,基督教认为,不仅要相信上帝的存在,还要相信上帝曾经派他的儿子耶稣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替众生赎罪来了、受难来了,就是那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先生。如果你只相信上帝,不相信耶稣,那是以色列人信的犹太教。基督教是既要相信上帝也要相信耶稣。

第三,基督教是有戒律的,基督教对基督徒的思想和行为有种种的规范,你越界了,比如说炼了地沟油,那到世界末日的时候,上帝就对你不客气了。

第四,基督徒不仅按照戒律去生活,还要每时每刻不断忏悔自己往昔已经做下的种种罪恶,所以基督徒要不断地忏悔。

这四条都做得很好了,按照基督教教义,在世界末日的时候,上帝判你去天堂享福,否则判你去地狱受苦。从基督教的教义看,上帝的这个审判是终审判决,有意见也没地方上诉去。不仅是终审判决,从基督教教义看,上帝判你去天堂或者地狱以后,你将永远在天堂或者地狱那里去生存了。上帝末日审判之后的永久天堂或者地狱的生活,时间有多长?基督教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我们人间这几十年跟未来的永久天堂或永久地狱相比,人间这几十年短得可怜,短得就如同天上打一闪电。因此可以理解,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心中算盘一打:在短如闪电的人生中对自己有所约束,换来的是未来永久的天堂生活—这个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因此,一个有基督教信仰的人跟一个没有基督教信仰的人,现世的行为是有很大差别的。[12]。所以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来,相信这种二世说生命观的人他的现世的行为对上帝负责[13]

(2)中国古人

那对于中国古人呢?中国古人相信,我们的祖宗、爷爷奶奶去世后,都在阴间里,等我们死了以后也要到阴间去跟祖辈团聚,中国古人常说,说你这个家伙不干好事,你日后面见不了祖宗,因为我们死了以后到阴间去跟祖辈团聚的,如果一个人在阳间干了很多坏事,到了阴间,爷爷要生气的, 爷爷要打屁股的!如果你在阳间,事情干的太坏,十恶不赦,那恐怕到了阴间,爷爷就不是只打屁股的问题,爷爷恐怕要把你从这个大家族轰出去,这个家里没有你了,那你在阴间成什么了?孤魂野鬼!在阴间流浪街头,相当凄惨,因此我们为了到阴间不被爷爷轰出家门,我们必须在阳间好好做人,因此中国古代,我们中国人,认为在阳间的一个巨大的成就就是光宗耀祖!还有一个特点中国古人喜欢厚葬,我们特别喜欢在坟墓上花钱,我们古代很多有钱人,他不仅要给自己建造很大的坟墓,他还要告诫自己的儿孙,把他死了以后,与他生前特别喜好的那些贵重物品埋葬在一起,为什么?因为坟墓,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就是阴间的家。我们买幢大房子叫买个阳宅,买块墓地叫买个阴宅,那么随死者陪葬到坟墓里的东西我们中国古人认为就是到了阴间还能接着用,这就形成了中国人喜欢厚葬的习惯[14]。所以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来,相信这种二世说生命观的人他的现世的行为 对祖宗负责[15]!3、三世说生命观

作为相信三时六道轮回的印度人,他们认为未来轮回的生命状态的好与坏,决定于我们现生以及过去生行为的善与恶[16]。所相信三世说的人现世的行为是对自己负责。一个相信三世说的人,如果还去炼地沟油,那你自己承担果报,从三世说的生命观看,一个炼过地沟油的人,来生是人的可能性就没有了,那就往饿鬼、地狱里跑了,所以对于相信三世说的生命观的人,他的现世的行为就是对自己负责。[17]

(三)从生命观角度谈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印度,这是全世界公认的,那么为什么佛教不起源于其他国家呢?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和生命观有关。前面我们讲到三种生命观,对于相信一世说生命观的人,他认为人死如灯灭,所以他现世的行为对谁都不负责,对于相信二时说生命观的人,他认为虽然肉体死亡了,但灵魂和魂魄还存在,所以他现世的行为对上帝或者祖宗负责,对于相信三世说生命观的人,他认为人死后是要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再来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为,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轮回,所以他现世的行为,需要对自己负责。所以其实对生命的理解,是我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我们现世的行为,我们很多人以为这件事情不需要思考,其实这件事才是人生的大事。[18]

1、厌世情结

从三世说生命观的特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世说和二世说生命观,对生命的理解就没有轮回这么一说,所以关于轮回的生命观,三世说是独有的,而印度人是普遍相信三世说生命观的,那么仅仅就因为相信三世说生命观,相信六道轮回,就能产生涅槃这个话题吗?当然不是,印度人除了相信生命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另外,印度人还有第二个文化情结,就是厌世主义的文化情结,就是讨厌这个世界,觉得活着没劲,觉得生命里充满了痛苦。那印度人为什么厌世呢?学者们试图在理论上做出很多的解释,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研究结果,其实研究结果是什么,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印度古人这种厌世主义情结很强烈,这是事实!可是大家要知道,印度人是相信三世说生命观的,而相信三世说生命观的人如果极端的厌世这问题就严重了,事情就糟糕了[19]!为什么呢?如果一个相信一世说生命观的人,他相信人死如灯灭,如果这样的人厌世,问题不大,不过就是在这里忍上几十年,人生一晃就过去,几十年以后,到某一天,这个人死了,那么他会认为,人死如灯灭,我灭了,这个世界再讨厌反正跟我没有瓜葛了,解脱了;如果一个人相信二世说的生命观,比如说他是基督徒,他厌世,问题也不大,也不过在这里忍上几十年,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死了之后他认为,他要等待上帝的审判去天堂了,跟这个讨厌的世界也没有关系了; 如果是中国古人,同样的,也仅仅需要在这里忍上几十年,几十年以后他一死,他认为他就到阴间找爷爷去了,与这个讨厌的世界没有瓜葛了,解脱了。可是,印度人相信的是三世说的生命观,当一个相信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印度人极端的厌世,他跟这儿熬啊,等啊,熬啊,等啊,好不容易把这几十年熬完了、等完了,只到有一天,嘭,一死,他认为怎么样?他认为投胎又回到这个世界上来了,回来了,没走了。又跟这熬啊,等啊,好不容易把这一生等完了,咣一死,怎么样?又投胎回到这世界上来了,还是没走了。因此当相信三世说的印度人极端厌世的时候,他就会很纠结,他认为这个世界的讨厌还不在于这个世界讨厌的本身,而更在于这样一个讨厌的世界我还离不开,走不了。死了又回来了!死了又回来了!死了又回来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很多中国人听起来就像个笑话,可是要知道,这个问题在印度的古代,把印度人给纠结了[20]

2、厌世情结下的宗教话题

因此在极端厌世又相信三世说生命观的印度古人来说,就出现了一个独有的宗教话题,这个是其他民族都不可能出现的宗教话题,就是在印度,你要想当思想家、宗教家,你就必须面临老百姓向你提出的一个宗教话题,就是,我现在太讨厌这个世界了,请您告诉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死了以后可以不回来了?“怎么能死了不回来”就成为了印度宗教的最高的宗教话题[21]

而涅槃就是要解决这个死了不再来的问题,印度宗教家把一个人死了再来的这个死,叫死;经过某种方法修行之后,能够做到死了不来,这个死了不来的这个死,印度古人就不叫死了,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叫nirvāṇa,nirvāṇa这个词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熄灭”,就是把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灭了,“nirvāṇa”这个梵文词在印度民间的俗语形态是“nibbāna”。汉传佛教就是从这个“nibbāna”这个词音译成汉语,就是“涅槃”[22]。因此从生命观的角度看,这就是涅槃话题为什么只能产生在印度的原因了。

二、印度宗教对涅槃的不同诠释

(一)婆罗门与沙门

据学者考证,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也就是距今三千五百年前,从印度西北方来了一支彪悍的、崇尚父系文化的游牧民族,有学者认为这支人马是雅利安人。经过几百年的征战,最终他们成为了印度这块土地的主宰者。那么他们当时带来的文化就是口耳相传的这部veda。最古老的veda叫做ṛgveda,后来从ṛgveda当中又衍生出了sāmaveda和yajurveda。这三部经典被称作三吠陀,也被汉译为三明,就是以这三吠陀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过去三千年来印度的主流宗教信仰——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也被称为印度教。婆罗门教是有神论宗教,而且是多神论宗教。它的基本纲领是三条,第一,吠陀天启,就是认为veda这部经典是神的启示。第二,祭祀万能,就是通过对神的祭祀,可以达成人间的所有愿望。第三,婆罗门至上。

雅利安人统治印度之后,建立了种姓制度,他们自称婆罗门,并把自己放在了其他种姓之上,这就是婆罗门至上。婆罗门种姓只从事宗教祭祀活动,不从事其他的社会生产劳动。婆罗门之下是刹帝利种姓,这个种姓就是军政阶层。再之下是吠舍种姓,就是工商阶层。吠舍之下是首陀罗种姓,就是底层民众。当然还有地位更低的,进不了这四个种姓的贱民。这个种姓制度至今在印度也没有消亡。

在婆罗门统治印度几百年之后,也就是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在印度恒河流域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他们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他们公开地、共同地反对婆罗门信仰,坚决地否定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这个集团叫做śramaṇa,汉译为沙门那,简称沙门,所以现在全世界的大学里通行的印度宗教史教科书,都把三千年来印度宗教归为两大系统,就是婆罗门信仰和沙门信仰[23]

婆罗门(brāhmaṇa)与沙门(śramaṇa)是印度思想界两大阵营,前者是在拥护吠陀经典权威的原则之下对其进行哲学化的梳理改良,奥义书文献和后来的正统六派就是这一趋势的发展结果;后者则是直接举起反吠陀的旗号进行新的理论构建,佛教与耆那教就是沙门思潮之中的两大派别,佛教又将自身以外的主要沙门派别归纳为六师外道。

沙门与婆罗门的主要分歧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早期吠陀社会的人生三大目标--法、利、欲,带有强烈的世俗意味,其第四目标亦即最高目标的“解脱”,是在后来奥义书时代新增的。根据婆罗门的人生四行期之说,一般是完成了学梵和家居的社会义务之后才选择林居和遁世以追求解脱。而沙门则没有这种“世俗责任感”,一开始就将解脱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并且大多奉持离欲、遁世与苦行。

第二,婆罗门教将神祇置于主宰地位,以之解释宇宙人生,通过敬神祭祀来实现愿望与追求。而沙门中多以“业”、“元素”等学说解释人生现象,通过自我修行提升达到解脱的目的,在其理论体系之中,神是没有地位的。

第三,婆罗门教有四种姓之分,只有前三个种姓是再生族,享有宗教的权利,而沙门中则无此歧视分别。

第四,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普遍存在杀生祭祀的行为,而多数沙门有“不害”的思想,主张非暴力与不杀生。[24]

(二)婆罗门之涅槃阐述

印度婆罗门教《奥义书》中有涅槃概念,婆罗门教即后来的印度教认为追求梵我合一的清净境界,这就是涅槃。

(三)六师外道之涅槃阐述

佛教以外的主要沙门派别--六师外道,对于涅槃有不同理解;

第一,珊阇耶毗罗胝子,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第二,阿耆多翅舍钦婆,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是顺世论及后世的遮卢婆迦的先驱。认为善行与恶行都没有可来生再受的果报,人间世界的四大构成元素是地、水、火、风,生命以色身为主体,人死亡之后,身体便逐渐败坏,终究消散无余,因此被认为是唯物论者。此教法忽视了道德观和未来世。如果这教法是正确的,那么那个人则可以什么都不做,也不会向往圣洁的生活,并认为精神的提升将是没有意义的反而尽情享受任何的欲望。因为在死亡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所有行为将会一笔勾销。

第三,末伽梨拘赊梨子,自然论者,主张众生之苦乐不由因缘,惟为自然产生者,认为苦乐都是定数,愚者和智者,都经历八万四千大劫后而解脱。

第四,富兰那迦叶,无作论者,认为此世人所造作种种善、恶的业行不能带来未来任何的果报,因而否定造作善恶的因缘。又认为不须要实行道德的善法就可获得解脱,因此被认为是道德虚无论者。

第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原子论者,提出七元素说,地、水、火、风、苦、乐、命为独立元素。

第六,乾陀若提子,非一边论者,耆那教的祖师,以盲人摸象为喻,进而发展为对事物的判断采用七值逻辑。此教派提倡业力学说,但与佛教的业力有所不同。教导人们修苦行以摆脱旧的业力同时不增添新的业力。[25]

(四)其他外道对涅槃的阐述

在印度,还有一些教派就是专修“无想”,他们认为,生“无想天”就是“涅槃”[26]

佛教大乘佛法讲的涅槃与上面所述的涅槃在根本上有很大的不共之处,下面我们具体论述。

三、佛教之涅槃阐述

从前面我们知道,涅槃是基于厌世情结的三世说生命观下提出的宗教话题,那么佛教就是释迦牟尼佛给出的,能够引领着众生走向涅槃的解决方案、方法跟路径。佛陀说能够彻底解决生命苦的方法只有一条,就是涅槃,所以在佛教徒心中,涅槃是神圣的,是最彻底地解脱生命之苦的解决方案[27]

(一)信仰佛教的基础

一个要对佛教真正要生起信仰的人,他必须要解决几个基本的思想问题,要迈过几道坎: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印度古人的三世说生命观的认同。认同三世说生命观,是理解佛陀教法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对生命轮回充满了“苦”这件事是不是能够理解。因为只有对生命的苦的认同,才有一种厌离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所以,学习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二件事,就是是不是能生起对现世生命的厌离[28]。 那么对于能够升起出离心的众生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就是具有着强烈的出离心,对自己现实生命的苦难极度地认同,有一种强烈的要断除自己内心烦恼、走向清静涅槃的心。佛陀给这些众生讲了小乘佛教的法。第二类众生,他们并不以自己的苦难为苦难,而是观天下的众生的苦难为苦难。他们并不仅仅希求的是自我的解脱,而是希求众生的解脱。而且,把度化一切众生的解脱当做自己的解脱,把度化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当作自己修行解脱的路径,这样的思想的境界,这样心境的生起,佛教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菩提心。那么,一个人不仅生起了出离心,而且还能够生起菩提心,佛陀给这样众生说的是大乘佛法[29]

有人说,我无论如何生不起这种厌离的心。我觉得生命很快乐呀!你看我每天,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大街上这么多美女,这么多帅哥。这生命多么快乐呀!我可是不想死了不来,我还想再来。对那些个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但是又生不起厌离的心的众生,佛陀说:那好吧,我给你讲一部法,这部法在佛教里就叫作人天乘的法!人天乘的法,就是说给那些个认同三世说生命观,但是又生不起厌离的心,不想趣于涅槃的众生。人天乘的法就是告诉我们,即便想再来,不想不来,也是需要修行的。修行的目的就是确保着下回再来的时候生命状态不比这回差。当然人天乘的法一方面要解决的就是确保着我们下回来的时候生命状态不比这回差,但它另一个作用,就是跟众生结缘。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引领着大家走向解脱、走向涅槃[30]

修行人天乘的法,他所获得的果报,就是保证来生能得人天善果,不会堕到畜生、饿鬼、地狱道。修行小乘佛法他所获得的最后的果,就是那种断除了自我内心的烦恼,证得了自我的清净的解脱涅槃境界的那个果,叫作阿罗汉。大乘佛教修行的结果,就是把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通过度化一切众生而实现自我解脱的修行所获得的最终的果报,就是佛陀,就是成佛[31]

(二)不能涅槃的原因-无明

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涅槃、不能成佛,原因是我们糊涂,把不真实的当成真实,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犯了增益与损减的错误。这个糊涂,佛教有个专有名词来表达,梵文是“avidyā”,翻译成汉语就是“无明”[32]。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没有见到真实,我们见到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自以为真实,佛陀说这一点都不真实,都是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颠倒梦想。正是因为我们见不到真实,所以众生的行为就背离真实,背离真实的行为就会造业,造业了就会轮回。所以,佛陀把我们凡夫轮回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无明”。因此,佛陀给出的、引领着众生走向解脱的这个方案,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33]。佛陀认为,只要能够打破无明见真实,就会趋向解脱、趋向涅槃、趋向成佛;所以,打破无明见真实,是佛陀教法的一句纲领性的表达[34]。在《解深密经》里边,佛陀老人家把自己一生的教法,分为初时、二时、跟三时这三套名言系统。因为众生根性不同,所以佛陀说法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初时教法中,无明指的就是对“轮回无我”的无知,二时教法中,无明是对“万法皆空”、“轮回如梦”的无知,三时教法中,无明被解读为阿赖耶识种子的熏习和现行,也就是藏识缘起,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谓无明所障,就是由虚妄分别熏习的杂染种子积淀的凡夫心,是圆满亲证真如的障碍。

(三)佛教教理体系

1、横向教理体系

大乘佛法的教理,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做了一个提纲挈领地概括[35],大乘佛法它的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36]

第一部分,就是佛陀他老人家想尽一切办法,掰开了,揉碎了,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安立不同的名言系统,要干一件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凡夫,其实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真实[37]。第二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个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的学习,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人,佛陀给他们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真实?[38]

2、纵向判教体系

前面讨论的,佛陀教法分前后两部分:第一,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破增益);第二,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补损减)。由于众生的差别,佛陀说法在这两个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如果不理解这些差异,学佛的时候就会造成思想混乱。[39]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40],《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41]如果不理解判教,学习佛陀教法,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读的经典越多,反而思想越混乱,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统里边,佛陀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说法的时候,往往有的时候,相同的名言,却表达着不同的法义。[42]

1、初时教法

初时教法讲“四谛无我、涅槃寂静”,以四谛、十二缘起讲人我空,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在初时教法中,佛陀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目的是破除凡夫对“人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初时教法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只是说“涅槃寂静” ,除妄即真。

四谛,苦谛,生命充满着苦,集谛,造成生命苦的原因,灭谛,消灭生命的苦只有走向涅槃,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即“涅槃寂静”,道谛是通过修道解除内心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道谛就是三十七道品。

十二缘起,貌似是在讲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生命链条,好像可以解读成缘缘相生的相似相续,实际上是在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十二缘起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人我。十二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43][44][45]

2、二时教法

二时教法讲“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以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两个道理,阐发“缘起无生”,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错误认识,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二时教法权便中观以四重二谛,来阐述“缘生缘起”,而究竟中观以彻底解构凡夫见的泯灭二边的真正中观见,来阐述“缘起无生”。 “缘生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

二时教法中对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最高频表达是实相,也表达为法性、真如等等。由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并不直陈。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实相离言,空性与实相的关系表达为“不一不异”,证空性与见实相,境界不同。

二时教法的“无生”,远远超越了初时教法的理论体系。[46][47][48]

3、三时教法

三时教法说“唯识无境,直陈真实”,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解构凡夫心外误以为的存在的事物,解构的结果就是“唯识无境”。“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

“藏识缘起”并不是要讲依藏识而真的缘起出了心外世界,而是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三时教法在彻底解构凡夫境界的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的那么真实。 “藏识缘起”是缘起的究竟说。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真实性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述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有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以及什么是真实性。[49][50][51]


(四)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涅槃,佛教认为,从一个特定角度可以把它划分为“有余”和“无余”两类。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通大乘、小乘佛法,就是大小乘都说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但是在理解上有一点点差异。

今天先通俗地讲,什么叫有余涅槃?就是有所剩余的涅槃。比如说佛陀三十几岁坐在菩提树下证道了,那么可以认为他老人家在那一时刻其实已经涅槃了,这个涅槃,就可以理解为是有余涅槃。比如说还剩余着这个身体,这个色身。

为什么还要保留着身体?因为要给众生说法,跟众生结缘。八十岁的时候,他老人家认为该说的都说了,该办的都办了,因此他老人家入了无余涅槃,就是这一点儿身体都不要了,彻底地进入了涅槃。所以无余涅槃是涅槃的最后境界、最高的境界。佛陀说,作为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首先就是要发了一个让六道一切众生最后都要入“无余涅槃”的心[52]

1、小乘有余无余涅槃

小乘认为,修行小乘佛法的人虽然断却一切生死原因--烦恼而证得涅槃,但是因前世惑业所造成的果报身尚存,即生死之因已断,但生死之果还未断,这就是有余涅槃。相反,已经断尽生死之因,又没有生死之果,而达灰身灭智的究竟涅槃境界的人,就是无余涅槃。[53]

2、大乘有余无余涅槃

大乘佛教的说法,与小乘不同。大乘佛教认为,佛的应身、化身为有余涅槃,佛的法身为无余涅槃。[54]

(五)无住涅槃

《金刚经》正宗分第三:“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句经文首先就说发趣菩萨乘者,那些大菩萨们面对“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他们要发让六道一切众生最后都要入无余涅槃的心。那这些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既然发了心,要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那么就必须切切实实地去度众生。所以大菩萨们多生累劫地、勤勤苦苦地“如是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就是把“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度向了“无余涅槃”。但是接下来看经文“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大菩萨把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度向“无余涅槃”的当口,他又没有让任何一个众生得灭度。通俗地讲就是,菩萨度了众生还要觉得自己一个没度,这是《金刚经》非常重要的法义。[55]

也就是,大菩萨们把“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度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要观: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事儿还是空。在空上度众生,就不能有能度、所度之想。在性空上度众生,菩萨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既然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那压根儿就不度,就可以了吗?佛陀说不可以,但不能因此不度众生,因为从世俗谛缘生的意义上讲,有没有能度众生的菩萨?有能度众生的菩萨,只不过不是常一不变,是相似相续。从世俗谛上讲,从缘生的意义上讲,有没有被菩萨度的众生?有。但只不过不是常一不变的有,是相似相续的有。那么在世俗谛上,相似相续的菩萨,见到相似相续的众生有苦难,菩萨要不要帮、要不要度众生入涅槃?世俗谛的要求是菩萨必须得度众生。在世俗谛上,相似相续的菩萨见到相似相续的众生的苦难,一定从内心生起无限的悲心,在悲心的驱使下,相似相续的菩萨,必须得度相似相续的众生,因为只有在切切实实地度众生的行为上,才能增长着相似相续的菩萨的福德,福德是养育着菩萨的智慧的鱼的水,没有切实度众生的行为,没有福德的积攒,智慧的鱼会干枯死的。因此,在世俗谛上,在悲心的驱使下,菩萨必须得度众生,增长着福德。但毕竟是菩萨,在度众生的当口,在胜义谛上还要观: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事儿还是空——三轮体空。在三轮体空上度众生,不能有能度、所度之想,因此菩萨度了众生,还要觉得自己一个没度,“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56]

这段经文实际上是三句话,第一句:“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第二句话:“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第三句话:“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须菩提给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须菩提问老师的问题是:老师,有“发趣菩萨乘者”,也就是愿修大乘佛法的人,“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金刚经》这段经文,就是对须菩提这三个问题作了纲领性的回答。这段经文的三句话,正好对应着须菩提的三个问题。大菩萨们要愿“所有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对应的是“降伏其心”。大菩萨们是怎么样降伏其心的呢?大菩萨们是发愿,愿“所有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是以发了这样的愿心而降伏自己的心。第二个问题,须菩提问“云何修行”?对应着的是第二句,“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菩萨是怎么修行的?是以“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方式修行的。菩萨成佛是如何修行?度众生修行。第三句话,“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对应须菩提的问题是“应云何住”—怎样安住?度了众生还要当没度,没有能度、所度之想,就是以无住为住,所以大乘佛法修行的最后涅槃,也叫作“无住涅槃”[57]

总结一下,大菩萨们是怎么降服自己的心的?以发愿“度所有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以这样的方式降服自己的心的;大菩萨们是怎么修行的?是“如是”的“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以度众生的方式来修行的;而大菩萨们是怎样安住的?以“无住”为住。这里的最大的要点就是修行。菩萨是怎么修行的?菩萨是以度众生来修行的,这是大乘佛法区别于小乘、人天乘的最大的要害![58]

修行人天乘的众生,他修行的结果安住于“生死”。修行小乘佛法的人,他不仅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相信自己在六道当中轮回,同时,他对轮回的“苦”极度认同,他渴望着、尽快地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自己进入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就叫涅槃,所以,修行小乘法的结果,是安住于涅槃。[59]

(六)成佛的涅槃

在《金刚经》第五段见相分,佛陀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凡夫,见相非相见如来。既要见相,还要非相,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见相。从世俗谛而言,如来圆满的色身形象是要见的,这个相是可见的。为什么?因为如来在因地也就是在作菩萨的时候,发了大愿,发了大心,什么心?度一切众生的心。他不仅发了这个大愿,而且行愿,多生累劫勤修波罗蜜,最终成佛。正是作菩萨的时候发了度一切众生的愿,有这样的因,就使得大乘佛法的佛果,这尊佛,具有了无限的悲心;虽然成佛了,度一切众生的行愿,依然无有止境。因此修大乘法成就的佛,是“悲不住涅槃”,不像修小乘法证得阿罗汉那样,把自己安住于一个清净的涅槃境界。大乘法是由悲心而起,因度一切众生而起,行愿永无止境,成佛了依然度众生。所以佛的功德,一个方面是“悲不住涅槃”,由于他的悲心,他并不是自己住到一个清净的涅槃境界,而是永无止境地度化众生[60]

第二个方面,非相。从胜义谛而言,佛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发胜义谛菩提心,观一切法空,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无住而修,因此多生累劫的修行,圆满了佛陀的智慧。这种智慧的圆满,使得佛陀不会再像我们凡夫这样轮回于生死。因此佛的第二项功德,叫作“智不住生死”。由于佛陀的圆满智慧,他不会像我们凡夫这样住于轮回的生死,已然彻底解脱。这实际上是回答了须菩提提出的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最终安住的问题。修人天乘的法,得人天果报,安住于生死;修小乘法的众生,证阿罗汉,安住于涅槃。而修大乘法成佛,如何安住?两句话:“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由于佛陀圆满的智慧,他不会再像修人天乘的众生那样,轮回于生死;同时菩萨的悲心使得佛也不像小乘的阿罗汉那样,安住于自我的清净的涅槃境界,而是永无休止地、时时刻刻地依然在度化着众生,叫作“悲不住涅槃”。如果把“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这种成佛的安住境界—如果我们非要把它也称为是一种涅槃境界的话,大乘佛法把这个涅槃,就叫作“无住涅槃”[61]

总结一下,实际上是整个般若法门的纲领、核心。从发心到修行以至于证果,一个非常完整的修行次第。在佛教里有一组词对这三件事高度概括:“境”“行”“果”。凡夫的修行,首先就是对境发心,而后是如法修行,最终证无住涅槃而成佛。“境”“行”“果”三个字高度简洁地概括了大乘佛法修行的过程。[62]

(七)生死与涅槃不二

1、生死和涅槃不二

基于凡夫角度的空性,或者说是基于智者角度的实相之上而建立的中观,也就是以泯灭凡夫二边见而建立的中观,这是究竟中观,这是佛陀的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的要义[63]

安立“究竟中观”,它的作用:第一,就是通过彻底地泯灭凡夫的二边见,泯灭了、彻底泯灭了二边见,这才是彻底地解构凡夫境界。相比权便中观,那权便中观是基于二谛说法,二谛的世俗谛”。什么是世俗谛?就是佛陀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凡夫,随顺众生,向我们凡夫有所妥协,有所迁就而建立的道理,这是我们前边一再强调的。因此只要有世俗谛在,那么这种解构就肯定不彻底,那么凡夫见解构的不彻底,就不能讲实相。而安立究竟中观的作用,就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而最终彻底地解构凡夫见解,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迁就了,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妥协了,是彻底的解构,这是指向真实的前提。那么“究竟中观”安立的作用第二,正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这种不二模式,也就是遮诠模式,那么在究竟中观里边,佛陀为我们凡夫指向真实[64]

在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中,佛陀最终是要让我们凡夫远离二边。但是,佛陀在度化我们这些凡夫的时候,当然还是要随顺众生,往往是要先利用凡夫的二边见,而最终让我们远离二边。比如说,我们这些凡夫感受自己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而且我们感受我们这个生死给我们这些众生带来很多苦难,那么因此佛陀首先肯定、承认我们凡夫的生死,进而佛陀安立了一个与生死相待的名言,叫“涅槃”。佛陀说,生死苦不苦?如果你觉得生死很苦,那好,跟我修行,我们走向没有苦难的涅槃境界。当然,有的凡夫不以为生死是苦,他愿意生死,愿意轮回,那佛陀给这类众生讲了“人天乘”的法,所以学习佛陀“人天乘”的法的众生,他安住于生死。那还有一类众生,他切实感受到了生命的苦难,他不愿意生死,而一听说佛陀讲有涅槃,那么他们就不顾一切地奔向涅槃,自己去住于那种清净的、安乐的涅槃境界,这就是修“小乘法”的境界。所以,修行佛陀的“小乘法”最终就是安住于涅槃[65]

而到了大乘佛法,佛陀想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凡夫所感受到的生生死死,感受生死当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到生死当中的种种的苦难,这一切其实根本就是梦,生死是假的,根本就不真实。从究竟中观的空性角度讲,生死是空,根本就没有什么生生死死,因此无生死,那涅槃,这个与生死相待的境界的安立的必要性也就没有了,因此,因无生死、故无涅槃,生死与涅槃的二边泯灭,叫生死与涅槃的不二。因此,大乘佛法修行境界跟小乘佛法直奔涅槃、安住于涅槃境界是根本不一样的,大乘佛法是要泯灭生死与涅槃的这个二边见,叫“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那么,大乘佛法为了表达跟小乘佛法境界的区别,勉强又安立了一个名言,叫做“无住涅槃”。所以说到这儿,大家能理解了,大乘佛法区别于人天乘、小乘法最核心的要义就是“无生”,就是最终彻底地泯灭二边见,这就是《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生死”与“涅槃”不二。[66]

2、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从两个方面理解这句经文。

第一个方面,在《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讲过,人天乘佛法修行的果是安住于生死,小乘佛法修行的果是安住于涅槃,而大乘佛法修行的佛果,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佛陀以宏深悲愿不入涅槃而永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不共,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

第二个方面,正是由于凡夫以为生死轮回是很真实的,生死轮回中的痛苦也是很真实的,因此,佛陀为度化众生,对治凡夫执著的真实的生死轮回,而方便安立了生死之外,与生死相待的清净安乐的真实涅槃。目的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离开生死证入涅槃。发小乘心的修行者就信以为真了,努力修持,最终获得了住于涅槃的果位。而发大乘心的修行者,终于有一天领受了大乘佛法“轮回如梦,醒即解脱”的法义,领受了生生死死原本就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解脱的法义。生死都是假的,哪里还用真涅槃对治这个假生死?生死都是假的,哪里还有一个生死之外的,与生死相待的真涅槃可以安立?生死与涅槃不二。因此大乘佛法,成佛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涅槃可入,这就是“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67]

参见:轮回、无明、一世说生命观、二世说生命观、三世说生命观、厌世情结、出离心菩提心、横向教理体系、纵向教理体系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芳司令 、小卒 、破增益

讨论意见:Yanzi、念新、喜子、时雨

资料汇总:法和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
  2. 佛光佛学大辞典-涅槃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
  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1.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1.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
  1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2.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
  1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
  1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
  1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
  1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8.
  1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
  1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
  2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25.
  2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
  2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叶教授《知源头:佛教的诞生及其时代背景》
  25. 佛光佛学大辞典外道六师
  2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4.
  2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6.
  2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7.
  2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
  3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
  3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
  3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1.
  3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9.
  3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2.
  3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
  3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
  3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
  3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8.
  3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0
  4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3.
  4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
  4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5. 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
  4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
  4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8. 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
  4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
  5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1. 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
  5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4.
  53. 佛光佛学大辞典
  54. 佛光佛学大辞典
  5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7.
  5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8.
  5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9.
  5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0.
  5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6.
  6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86.
  6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87.
  6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88.
  6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9.
  6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8.
  6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9.
  6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0.
  6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