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待”的版本间差异

删除48字节 、 2022年1月6日 (四) 22:29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第1行: 第1行:
==释义==
==释义==
<onlyinclude>绝待,佛教术语,梵文待查,【是指彻底远离相待,彻底远离有无二边。空性是有无绝待,真如是不思议常。】{<s>就是佛陀自内证得的圣智境界,是远离常与无常二边的绝待常的境界,是不思议常。</s>}<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onlyinclude>绝待,佛教术语,梵文待查,是指彻底远离相待,彻底远离有无二边。空性是有无绝待,真如是不思议常。{<s>就是佛陀自内证得的圣智境界,是远离常与无常二边的绝待常的境界,是不思议常。</s>}<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绝待是对相待的彻底否定,凡夫境界最常见的相待是“有与无”。】“有与无”对应的梵文是“有与非有”。通常我们把“非有”就翻译成“无”,但是把“非有”翻译成“无”是有流弊的。因为在我们的汉语里,“有”和“无”这两个字在字形和读音上都有很大不同,看不出这两个字的关联性。在梵文里没有“有与无”的“无”字。{<s>什么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呢?</s>}梵文文法中有一个规则就是“名出于动”,就是所有的名词都来源于动词。表示存在的“有”这个名词有它的来源的动词词根,而在梵文中没有“有与无”的这个“无”字的动词词根,这就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那表示与“有”相待的“无”在梵文里就表达为对有的否定——“非有”;而且还可以把“有”表达为对“非有”的否定,“有”可以表达为“非非有”。<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绝待是对相待的彻底否定,凡夫境界最常见的相待是“有与无”。“有与无”对应的梵文是“有与非有”。通常我们把“非有”就翻译成“无”,但是把“非有”翻译成“无”是有流弊的。因为在我们的汉语里,“有”和“无”这两个字在字形和读音上都有很大不同,看不出这两个字的关联性。在梵文里没有“有与无”的“无”字。{<s>什么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呢?</s>}梵文文法中有一个规则就是“名出于动”,就是所有的名词都来源于动词。表示存在的“有”这个名词有它的来源的动词词根,而在梵文中没有“有与无”的这个“无”字的动词词根,这就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那表示与“有”相待的“无”在梵文里就表达为对有的否定——“非有”;而且还可以把“有”表达为对“非有”的否定,“有”可以表达为“非非有”。<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在梵文里凡夫境界的存在表示为“有”,不存在表示为“非有”,这样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表示此时要表达的存在与不存在是相关联的。这个不存在【“非有”】{<s>(非有)</s>}是对存在【“有”】{<s>(有)</s>}的否定,就表示这个不存在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的,“有”变成“非有”;而这个存在【“有”】{<s>(有)</s>}又是对不存在【“非有”】{<s>(非有)</s>}的否定,就表示这个存在是从不存在变成存在的,“非有”变成“有”。只有在“有与非有”的相互转化中,“有与非有”才有意义。这就是说“有与非有”是相依相待的,也就是说“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
在梵文里凡夫境界的存在表示为“有”,不存在表示为“非有”,这样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表示此时要表达的存在与不存在是相关联的。这个不存在“非有”{<s>(非有)</s>}是对存在“有”{<s>(有)</s>}的否定,就表示这个不存在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的,“有”变成“非有”;而这个存在“有”{<s>(有)</s>}又是对不存在“非有”{<s>(非有)</s>}的否定,就表示这个存在是从不存在变成存在的,“非有”变成“有”。只有在“有与非有”的相互转化中,“有与非有”才有意义。这就是说“有与非有”是相依相待的,也就是说“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


更重要的是“有”转化为“无”就是“灭”,“无”转化为“有”就是“生”,“有无”的转化就是“生灭”。因此,凡夫境界的“有无”与“生灭”又是相伴而存的。如果想表达不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想表达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就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个不存在,在佛法里【就用śūnya来表达,】{<s>用哪个词表达?用śūnya,</s>}翻译成汉语就是“空”。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s>}<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更重要的是“有”转化为“无”就是“灭”,“无”转化为“有”就是“生”,“有无”的转化就是“生灭”。因此,凡夫境界的“有无”与“生灭”又是相伴而存的。如果想表达不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想表达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就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个不存在,在佛法里就用śūnya来表达,{<s>用哪个词表达?用śūnya,</s>}翻译成汉语就是“空”。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s>}<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有无二边是相依相待,空性远离二边,空性是绝待。真如是圣者境界本住法,真如是绝待,真如是常不思议。】{<s>就是佛陀自内证得的圣智境界,是远离常与无常二边的绝待常的境界,是不思议常。</s>}<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onlyinclude>
有无二边是相依相待,空性远离二边,空性是绝待。真如是圣者境界本住法,真如是绝待,真如是常不思议。{<s>就是佛陀自内证得的圣智境界,是远离常与无常二边的绝待常的境界,是不思议常。</s>}<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onlyinclude>
==注释==
==注释==
<references/>
<references/>
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