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性”的版本间差异

删除72字节 、 2022年1月6日 (四) 22:39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第3行: 第3行:
唯识性,佛教术语,梵文待查,唯识性就是凡夫以为心外的存在,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这就是唯识性。
唯识性,佛教术语,梵文待查,唯识性就是凡夫以为心外的存在,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这就是唯识性。


在三时教法里{<s>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s>},{<s>因此</s>}安立了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引导凡夫证唯识性,以这样的原理跟方法来破增益,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唯识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s>注意:</s>}就破增益而言,二时教法讲空性,三时教法讲唯识性,不能混。空性和唯识性,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不能混讲。
在三时教法里,安立了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引导凡夫证唯识性,以这样的原理跟方法来破增益,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唯识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就破增益而言,二时教法讲空性,三时教法讲唯识性,不能混。空性和唯识性,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不能混讲。


虽然有些经典只讲如来藏不空的一面,只讲真如,但这样的经典也是默认如来藏空的一面的。因为证唯识性,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这是证真如的前提。只有通过唯识,解构凡夫的心外境界,证得的如来藏光明才会是心上的光明,而不落入凡夫分别见;也只有证唯识无境,讲如来藏才不会落入所谓的如来藏生万法的外道见。<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onlyinclude>
虽然有些经典只讲如来藏不空的一面,只讲真如,但这样的经典也是默认如来藏空的一面的。因为证唯识性,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这是证真如的前提。只有通过唯识,解构凡夫的心外境界,证得的如来藏光明才会是心上的光明,而不落入凡夫分别见;也只有证唯识无境,讲如来藏才不会落入所谓的如来藏生万法的外道见。<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onlyinclude>
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