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流转门

生死流转门,佛教术语,梵文待查,与涅槃还灭门相对,是小乘初时教法十二缘起的内容,即以无明打头,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形式,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生生死死流转不已的生命轮回状态,具体讲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1]

生死流转门开头的无明,指的是对“轮回无我”的无知,凡夫认为轮回当中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我,这就是导致生死流转的原因,也就是生死轮回起源于无明。而佛陀在初时教法,以十二缘起这种“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形式来描述的生命轮回过程,就是告诉众生,凡夫轮回于生死的这个轮回过程只是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过程,这个轮回不已的生命的背后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贯穿于生命的轮回,轮回无我。[2]随着证悟轮回无我,“谁在轮回”就成为了伪问题。如果找不到轮回的主体,其实轮回也就是假的。但在初时教法当中,佛陀悬置了轮回真实性的话题。

一、分三组理解生死流转门

这十二缘起的生死流转门可分为三组去理解:

第一组,开始的“无明”和“行”前二支,是从因上解读中间八支这个生命轮回状态;

第二组,中间的八个分支,即“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就是对凡夫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的描述;

第三组,末尾的“生”和“老死”后二支,是从果上解读中间八支这个生命轮回状态。 [3]

二、对各组的详细解读

(一)第二组中间八支,对生命轮回状态的描述又可以分为两组

1、“识、名色、六处”,描述的是在胎里的状态

“识”,指相似相续的心识入胎、投胎。由这个识的作用,在胎中就有了名色,所以识缘名色。“色”指的是胎里的物质的状态,“名”指的是胎里的精神状态。“名色”就是在胎里边有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跟精神的存在状态。进而名色缘六处,“六处”其实就是六根,也就是出胎之后,众生与自以为的心识之外的世界接触的六个窗口。当六处具足了,就从胎里出来了。[4]

2、“触、受、爱、取、有”,描述的是从胎里降生之后的胎外的状态

从胎里出来之后首先是“触”,这种触就是那种纯被动的,对于外在世界的那种相当单纯的感触。而触缘受,就是随着在这个世界上的生长,不仅有了这种纯被动的对于世界的感触,还有了一种“苦、乐”的这样一种对世界的领纳。有苦有乐了,这个感受就参杂了那种主观、心识的因素。[5]

进而受缘爱,“爱”就是在受的基础上,内心又升起了对于乐的感受的喜爱,对于苦的感受的憎恶,这就是爱。有了喜爱与憎恶的分别。进而爱缘取,“取”就是执取,就是凡夫的种种的行为。[6]

而取就缘有,众生对喜乐,对于憎恶苦的那种抢夺与排斥,这些种种的行为,它结束了,但是这个行为,会产生一股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随着这一生的死亡而消失,它有感受、感生来世的生命的存在,因此叫做“有”。[7]

“有”这种无形的业力,会驱使着相似相续的心识去投胎,这就是识。即有之后又回到了识,识又缘名色,又缘六处,又缘触,又缘受,又缘爱,又缘取,取又缘有。“有”之后掉转头来,又去缘识,如此轮转不已,所以这八支就是对众生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的一个描述。[8]

(二)第一组从因上解读中间八支生命轮回的状态


“无明”缘“行”,就是对中间八支所描述的众生的轮回不已的这个生命轮回状态的在“因”上的解读。[9]

即为什么识会缘名色,会缘六处?为什么出生到这世间以后起初只是感触,而后来有了感受。在感受基础上,为什么会有贪爱?对喜爱的东西热爱它,对于带来苦的感受的东西,去排斥它,为什么有了喜爱和憎恶之后就会有执取的行为?就会去抢夺那些爱的东西,去排斥那些憎恶的东西?为什么这些行为就会造业?[10]

就是因为无明缘行。是因为众生无明,不知道轮回无我。因此,是无明缘起的种种的行。这个行,实际上具体讲就是指中间这八支缘起当中的“受、爱、取、有”。严格讲就是“受、爱、取、”。而“受、爱、取”,就一定缘起“有”,就是业力。这个业力是不随着这一生的死亡而消亡的,因此它要感生后有,也就是要成就下一生的生命形态。因此,中间八支这个生命轮回的原因就是因为无明,是无明缘起的这种种的行,而这种种的行产生的业力导致众生轮回不已。[11]

(三)第三组从果上解读中间八支生命轮回状态


“生”缘“老死”,就是对中间八支描述的生命轮回状态的“果”上的解读。也就是必须得有生,而生了一定得有死。[12]

因为“有”这个业力。它要感生后有。也就是这个业力,是不随着这一生的死亡而结束的。因此只要有了业,就必须轮回,就必须无休止的去生,不可能不生,因为无明。而一个生了的生命,它必然要按照十二缘起中间的八支缘起去行走。它必然要走向老死,不可能不走向老死。因此,所谓的生命的不断的轮回,在果上看,就是不断的生了老死,老死之后又生了,生了之后又老死,老死了之后又来生,生完之后又老死这样的不断的轮回。[13]

三、十二缘起也是虚妄

小乘佛教讲十二缘起,而大乘佛教认为十二缘起也是虚妄。[14]

例如《心经》经文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就是,在空性当中,十二缘起的生死流转门开始的这个无明根本没有,十二缘起的涅槃还灭门开始的那个无明尽也没有,这就叫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那么没有无明,生死流转门的整个的过程都没有,乃至无老死,生死流转门最末尾的老死就没有。 十二缘起的涅槃还灭门,开始的无明尽没有了,那么最后的那个老死尽也没有。这里边用了个乃至,就是把生死流转门跟涅槃还灭门的行到生,以及行尽到生尽这中间的过程用一个乃至省略掉了。[15]

没有无明,没有无明尽,中间的都没有,最后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尽。这就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就是把十二缘起的生死流转门跟涅槃还灭门全都否定掉了,这一切都没有。[16]

因此,初时教法的十二缘起,只是缘起的方便说,不是缘起的究竟说。[17]

参见:十二缘起、涅槃还灭门、缘起、初时教法、轮回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樱花

第一版:破增益

讨论意见:尹雪钰、传旭、兰心、燕子

资料汇总:法和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大家看这“十二因缘”的打头是什么?是“无 明”,也就是佛陀讲“十二缘起”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的要点,就是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就是我们凡夫糊涂。我们的“无明”导致了我们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这是“十二缘起”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佛陀为什么用这么一个“缘起”的模型来描述我们的生生死死,用这种“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这样一种形式来描述我们的生命的轮回过程呢?其实这“十二缘起”的第二个要点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的过程,它只是“缘扣缘”的过程,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 “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又缘“识”,“识”又缘“名色”,又缘“六处”……,只是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过程。注意,在我们这个轮回不已的生命的背后,有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一个精神主体,贯穿于我们这个生命的轮回呢?“十二缘起”、“十二因缘”的回答,是没有这么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贯穿于我们生命轮回的这个轮回过程之中。形象地讲,这个“识”缘“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又缘“识”,“识”又缘“名色”……,这个生死轮回的过程,就像一个铁环扣着一个铁环扣着一个铁环的这样一个铁链子,这个铁链子的中心是不需要你再穿一根铁丝的。这个环扣环就可以形成一个链条,这个链条的中心是无需你再穿一根铁丝。因此“十二缘起”、“十二因缘”,佛陀要告诉我们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我们凡夫轮回于生死的这个轮回过程是“无我”的,“无我”是“十二缘起”的第二个要点。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