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翳执毛模型
眼翳执毛模型,净名精舍术语,就是一个生了眼睛翳病的人,本来是因为生病自身显现了影,他非不以为是影,他非误以为是心外的毛,执着着这个心外的毛,这个执、这个错误认识的强化,就使得这个毛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无比真实了,坚不可摧了,可是佛陀告诉我们,其实这个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毛,你非误以为有毛的错觉而已。[1] 此模型是理解三时教法核心藏识缘起的重要模型,由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总结构建。
一、眼翳执毛模型简释
大家要知道,这个眼翳执毛模型是阐述佛陀三时教法讲唯识的最生动的例子,最形象的比喻。能够理解了这个眼翳执毛模型,那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唯识。下面再把眼翳执毛模型概括地表述一下。就是原本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自身显现出似毛的影,可是愚痴凡夫非不以为是影,非误以为是眼睛之外的毛。这个误以为、这个错误认识,多生累劫地经历阿赖耶识种子的熏习现行、熏习现行、熏习现行……被不断地强化,以至于强化到最后,这个感受有毛的错觉,就是凡夫真的以为心外有毛了,这就是眼翳执毛模型。那推而广之,这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凡夫所感知到的心外的这一切事物都像毛一样,其实只是心中显现的似外物的“影”,而无明凡夫把“似外的影”误以为真外的物,这个误以为、这个错误认识经过多生累劫的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熏习、现行熏习,也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强化,使得心外有物的这个错觉,真实到就像心外真有事物的存在一样了。各位,能理解这一点,那就理解了唯识。[2]
二、眼翳执毛模型的立足点
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解深密经》,还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作《楞伽经》。[3]
(一)、《大乘入楞伽经》卷1《1 罗婆那王劝请品(一)》:“尔时如来,举目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4]大家一定要对这个“自所得圣智证法”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就决定了《楞伽经》的特点,甚至这也就决定了整个的三时教法的特点。什么特点?就是佛陀说法的对象固然是凡夫,但是佛陀在《楞伽经》当中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注意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我再重复一遍,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重要的事说三遍。这就是三时教法的特点,这就是三时教法区别于二时教法的根本差异。其实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就是差别[5]。
(二)、《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6] 因此,计度者就是所有凡夫。当然所有外道的修行者都是计度者,甚至声闻、缘觉的修行者和菩萨乘的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者,其实都是计度者,在这里实叉难陀译为“臆度者”。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是所有凡夫、外道、小乘,大乘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者,所不能知道的,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识”——阿赖耶识,只有大乘见道登初地以上的圣者才能知道,这就是我们前面课程中反反复复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因此在佛陀三时教法,安立藏识缘起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解构凡夫境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破增益[7]。
(三)、《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8] 佛陀说,大慧啊,阿赖耶识的行相是微妙难测的,除了佛陀和登地菩萨,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修行者都是不能了知的。即使他们持有定力,或他们的智慧力来判别,也是难以理解的。 这句经文大家听出来没有?是极其重要的。在前面的课程中,无数次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那这句经文,就是这个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的观点,在经中的直接表述。这也就可以推知,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建立的。 [9]。
三、外相与似相
《大乘入楞伽经》卷1《1罗婆那王劝请品(一)》:“为复犹如乾闼婆城?为翳所见?为炎所惑?为如梦中石女生子?为如烟焰旋火轮耶?”[10]“为翳所见”——说一个生了翳病的一个患者,他糊涂,他执着,他非要把眼睛生病显现的似毛的影当作毛,他非常地执着。那么大家注意,本来是生病的眼睛显现的一个似外的影,你非不以为是似外的影,你非误以为是真外的毛。各位,这个“误以为”是不是一个kṛ?是的,这是一个kṛ。因此这个误以为可以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误以为、这个kṛ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这颗种子要现行了。大家注意,这颗种子的现行,就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那个“误以为”的一次展现与强化。什么意思?就是当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那么你就会觉得这个影就更像是毛了。那么它更像是毛了,你就更误以为它是毛了。
大家注意这个“更误以为”它是毛是不是一个kṛ?是个kṛ,它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要现行了,而这个现行就是对刚才的那个更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再一次的展现与强化。结果就是你看着这个影就更更像是毛了,既然看着这个影更更像是毛了,就会更更误以为是毛。这个更更误以为是毛的kṛ又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就会看着这个影就更更更像是毛了,因此你就更更更误以为是毛了。这个更更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在现行的时候,你就看着这个影就更更更更像是毛了,因此就更更更更误以为是毛了。就是这样的不断地熏习种子现行、熏习种子现行……不断地展现强化、展现强化、展现强化……各位听好,佛陀告诉我们了一个巨大的秘密。佛陀说,就是这样一个错误认识,本来是影你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的不断地熏习现行、熏习现行……展现强化、展现强化……以至于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毛就越来越真实了。真实到什么程度呢?真实到直到有一天,你会跟老王说,老王你居然敢说这不是毛?哼!把手指头上沾点唾沫,啪家伙!捏下了一个毛,给老王看,这难道不是毛吗?这个毛居然的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就真实无比了,就坚不可摧了。佛陀说,我告诉你们一个大秘密,你现在虽然捏下了一个毛,似乎这个毛的存在很真实。但是佛陀说,它无非就是过去多生累劫,它仅仅是影,而我们非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不断地熏习现行、熏习现行、熏习现行……不断地强化强化强化……这个强化的结果,使得我们觉得心外的这个毛的存在变得真实无比了。其实这个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对这个不存在的毛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的强化而已。
毛是这样,那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们众生心外的这一切的事物,佛陀在三时教法里边,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它们要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它只是心中的影,我们把心中的影误以为是心外的物。这个误以为心外的物的错误认识的不断地强化、强化……熏习现行、熏习现行……就使得我们对心外的这个事物的存在,在我们的感知系统里就真实无比了。而实际上,佛陀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各位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说讲唯识,讲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我们经常讲,说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哇!现行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既然是唯识嘛,那么就是心外的这些事物都是我们“心”现行出来的。注意,这不是唯识,这是对唯识的巨大误解。我们用刚才的这样一个比喻、这样一个例子要告诉大家的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大秘密是什么?是我们这个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是现行不是现物,不是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事物,可是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个错觉多生累劫地强化,就使得我们这个错觉的强化,就以为真有心外事物的存在。各位!这个模型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眼翳执毛模型”。[11] 我们进一步的要讲这个显现是显现出了“似毛的影”,那么这个影在梵文里有一个词来表达它,叫ābhāsa。这个词往往翻译成影相,就是这个影的相,是似外之相。因此ābhāsa这个词,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似相”,相似的似。那么,对这个ābhāsa的“似相”起了分别,把一个似毛的影给误执为眼睛之外的真的毛。那你当误执为真毛存在的时候,那么这个毛也有相,比如说长短之相,直弯之相,那么对这个毛的相,梵文也有词来表达它。最常用的是两个词,一个是nimitta,一个是lakṣaṇa。那么这两个词,往往都翻译成“相”。其实严格意义上,它应该翻成“外相”,就是心外之物的相。大家注意,ābhāsa的“似相”与nimitta的“外相”,这一点一定要区分开来,这是我们能够真实学懂唯识的一个要点。有的翻译家把ābhāsa跟nimitta都翻译成“相”,就容易混淆。比如说讲“无相”,那是没有ābhāsa的“无似相”呢?还是没有nimitta的“无外相”呢?[12]
四、转识成智
(一)理解眼翳执毛模型的关键:那这个眼翳执毛模型里边的最关键的部分是什么?最关键的部分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要理解为现物,也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显现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我再重复一遍,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现出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我再重复一遍,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显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显现出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只是显现出了错觉。在这里只有翳病眼睛显现出的“似毛的影”和把这个“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睛之外的真“毛”的那个错觉。大家注意,这个错觉是有的,而那个毛是根本、压根儿就没有的。无明的凡夫认为有毛,认为眼睛之外、心之外有毛,这就是增益。[13]
(二)如何转识成智:那我们继续讨论,这个生了翳病的眼睛中显现的那个似毛的影,与我们凡夫误以为存在的眼睛之外的毛,这“影”跟“毛”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影”,大家注意,见影之见,这两个见都是看见的见,就是“见影之见”与这个“影”是一体的,没有分离。那通俗地讲,影就在眼睛里边。那对于这个毛呢,就不同了,它之所以被认为是毛,这个误以为的毛在凡夫心中,它一定是在能见毛的这个能见之外,也就是能见毛之见与所见之毛是分离的。通俗地讲,就是如果你认为这个毛真的存在的话,那么这个毛一定是在眼睛之外,而不是在眼睛里边。作为凡夫,他之所以是凡夫,就是把本来的影误以为心外的毛,这个“能见”与“所见”分离了。注意这个“能”字,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就类比于我们上哲学课时候学的那个“主观”,就是认识的主体;所见,这个“所”字,那就类比于我们哲学课中的那个“客观”,就是被认识的那个客体。由于凡夫坚定不移地认为心外有物,不管是看见的山峦,听见的歌声,闻到的香气,尝到的美味,摸到的桌子,想到的情人,这些被看见的、被听见的、被闻到的、被尝到的、被摸到的、被想到的东西,都是在能见、能听、能闻、能尝、能摸、能想之外,能跟所是分离的。 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能所分离”就是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凡夫心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而圣者,他之所以是圣者,不是凡夫,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圣者知道心外无物,以为心外有物那是错觉。因此圣者的认知模式,从对凡夫的“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的话,那么圣者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的心是能所不分离。那我们回忆一下前面曾经讲过的一个内容,就是表示凡夫心,梵文有个词叫vi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识”,认识的识。那么圣者的心在梵文里也有个词叫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智”。当时我就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两个梵文词,这两个词长得模样很像,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动词词根jñā,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这个识 vijñāna比这个智jñāna前面多了一个前缀,多了一个词头vi,当时我们就讲这个词头vi在这里是分离的意思。 当时我们说那既然凡夫的心是vijñāna,有词头vi,那凡夫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那表示圣者的心jñāna,它没有词头vi,所以当时我们就说这个圣者心的活动想必就一定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那么分离、不分离,指什么分离?什么不分离?这是当时我们留下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学习到今天,学习到这里就有答案了。说凡夫心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指什么分离?指的就是这个“能与所”的分离,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分离,这种认知模式就是凡夫心,就是识,就是vijñāna。那相反的圣者的心,那就是“能与所”不分离的。所以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没有那个vi。讲到这里,大家注意,问题就简单了,你说我们一个凡夫要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从凡夫转变为圣者。那通过前面的讨论,那我们就可以理解,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那么从识转变为智,在我们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14]
(三)三时教法修行的核心: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大家注意汉语“转识成智”这四个字,在过去的千百年来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哪,有太多的人皓首穷经,终生以求,可是到死,他也没把这四个字搞明白。其实从梵文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从 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那么简单地讲,转识成智,从梵语角度说,就是去掉vi,去掉vijñāna那个词头vi,这就是转识成智。那什么是去掉vi?vi就是表示分离的意思。那去掉vi就是从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成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从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当做眼睛之外的真实的毛的这种状态,转变为知道:“哇!它不过是影,根本、压根就没有毛。”这就是“转识成智”。这也就是罗婆那王在佛陀神通示现的启发下,他猛然地感知到:“哇!原来我们生活的这个外在世界,这个楞伽城,如同‘为翳所见’哪!”[15]
五、显现与分别
眼翳执毛模型,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似心外毛的影,只要把这个似外的影当做了心外的毛,即使不去判断这个毛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长的还是短的,只要认为心外有毛,这就已经是分别了。所以大家理解,分别就是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分别就是凡夫无明,误以为心外有物,因此就进入了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因此我们说这个分别是凡夫的迷惑、凡夫的糊涂造成的。因此我们讲分别的时候,往往前边还加上一个定语,就叫虚妄分别。那有人就会问有没有不虚妄的分别?回答是没有!分别就是虚妄,分别就是错觉。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每天在没在分别?那么其实凡夫每时每刻都在分别。凡夫的特点,就是认为心外有物,凡夫的认知模式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这个以为心外有物的能所分离就是分别。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只要在分别就一定是凡夫。凡夫在分别,那圣者呢?圣者就是无分别。注意无分别不是对心外的事物不做判断,而是能所不分离。那么上一讲我们也讲到,从佛陀的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那么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对转识成智做一个新的解读。什么是转识成智?就是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上一讲我们也讲到去掉vi,就是去掉那个vijñāna那个词头的vi,这个去掉vi就是离分别。[16] 现行,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把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分为两个部分来描述,我们还是以这个眼翳执毛模型为例。说什么是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呢?两件事情,是显现与分别。什么是显现?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了似毛的影,这就是显现。那什么是分别?第一,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眼睛之外的毛。第二,给这个误以为存在的眼睛之外的毛还起了个名字叫“毛”,这两件事情就是分别。那么大家会问,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为什么会显现?为什么会分别?其实这就是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行为的展现与强化。当时怎么种下的这颗种子?前面讲过,这就是杂染种子;就是把似毛的影误执为眼外的毛,并给毛起了个名字叫“毛”;就是这个错误认识;就是这个虚妄分别;就是这个kṛ,在当初熏习下了种子,因此这颗种子在现行的时候,就是对当初熏习这个种子的kṛ的一次展现与强化。比如说它就要显现似毛的影,这就是展现;而且这一次展现的似毛的影就更像似毛的影——强化;同时起分别,就是展现种下这颗种子当时的分别,使得这一次就更分别;就更将这个似毛的影执为真外的毛,并给它坚定不移地起个名字叫“毛”。这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的现行——显现与分别。[17]
六、藏识缘起
佛陀的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进而安立了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大家想一想,安立阿赖耶识,讲种子熏现,讲眼翳执毛,目的是什么?用意是什么?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凡夫离分别。种子熏现模型跟眼翳执毛模型,它想表达的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凡夫以为的心识之外的事物。凡夫以为心外有事物,这是错觉,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外的影,你误以为是心外的毛了,其实毛根本不存在,充其量存在的只是没有毛而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毛的错觉。那么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就是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如果我们浓缩一下,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唯识——只有心识,梵文就是vijñānamātra。那么大家想一想,唯识这个道理它要干什么?其实唯识这个道理,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的分别。当然唯识还有一重含义,就是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就是这个虚妄分别。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就叫作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那对应的梵文词,就是vijñaptimātra,这个梵文词,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翻译唯分别或者唯了别。但是在我们汉传佛教的历史上,千百年来,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译师们也把这个词翻译成唯识,因此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唯识的第二重含义。这一重唯识的含义就是要表达凡夫境界就是虚妄分别,凡夫境界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折不扣的错觉。因此必须得转,转识成智。[18]
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的安立,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却存在的这么真实。第二,凡夫如何才能证到佛陀证悟的圆成实自性。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依他起自性的杂染与清净两个部分。先讲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与现行,就是前面课程中讲的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在种子熏现模型中,种子现行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依kṛ而起,kṛ依种子而起,种子与kṛ都是依对方而起,故名“依他起”,这就是胜义因果。原本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无明凡夫非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不存在,但是误执为心外毛的这个错误认识、这个虚妄分别的kṛ,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而这个杂染种子再现行新的kṛ,新的kṛ再熏习新的杂染种子,就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熏习与现行的过程中,误执为心外有毛的虚妄分别,不断地被强化、被坚固,以至于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毛,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就坚不可摧了。这就是为什么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会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如此真切的原因。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告诉我们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一场虚妄分别,就是没有毛却误执为心外有毛的错误认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19]
在三时教法中,佛说藏识缘起。这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讲述过了,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就是“藏识缘起”。[20]
七、修行五位三阶段
大乘佛法不同的经典,对菩萨道修行的阶段划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把从凡夫到成佛整个菩萨道的修行历程,分成五个阶段,也叫五位,分别起名叫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描述了一个凡夫从发心到最后成佛的完整修行历程。[21]但是在《楞伽经》当中,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用的最多的是五位的“三分法”,就是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楞伽经》里边之所以要做“三分法”的划分,一定是这三个阶段的修行有着重要的不同的特征,所以才做这样的划分。那么这三个修行阶段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也就是有各种不同的三个阶段的修行特征。[22]用眼翳执毛模型为例:
第一阶段:第一个阶段见道之前,作为凡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显现出了似毛的影,这个影我们前面讲过,是似眼外有毛的影。因此我们把它起个名字叫“似相”,梵文就是ābhāsa。重要的是,作为凡夫,当显现似毛影的时候,他起了分别,把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外的毛。这个毛,凡夫也误以为它有相,前面讲了这个毛的相就叫做“外相”,梵文词是nimitta。见道位之前的第一阶段的凡夫位的特征,就是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这个nimitta,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ābhāsa其实没有nimitta。等到彻底领悟了没有nimitta就要见道登地做菩萨了。[23]。在这个修行的整个历程当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见道之前的修行者就是凡夫;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所以凡夫与圣者的判断区分,就是看他的修行阶段是见道位之前,还是见道位之后。[24]
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见道之后到登八地之前。也就是初地到七地这个阶段的修行,这个阶段就是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这个阶段的菩萨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了。这个阶段的菩萨,就是“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也就是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没有nimitta就是“无外相”,无外相,有很多翻译家都把它译作“无相”。所以人们常说见道登地证“无相”。注意,这里证的“无相”是“无外相”,无nimitta。既然在这个阶段的菩萨对ābhāsa不起分别了,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了,无分别了,就只熏习清净种子了。清净种子就逐步地替代杂染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离诸杂染”,就是“转变所依”,就是“转染成净”。所以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ābhāsa,就是坚决不对ābhāsa起分别,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25]
第三阶段:第三个阶段从八地到成佛。通过初地到七地的修行,不再有杂染种子了,也就不再有似毛的影的显现了,也就是没有ābhāsa了,连ābhāsa都没有了,就完全没有可能再起分别了,就是没有nimitta了。这个阶段不仅没有nimitta,也没有ābhāsa,就是也“无似相”。实叉难陀译作“无影相”,但很多翻译家把这个“无似相”也译作“无相”。所以人们常说登八地证“无相”,注意这里的“无相”是“无似相”。因此大家一定要清楚,佛教说无相是有两重无相,无外相和无似相,就是无nimitta和无ābhāsa。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无似相而由七地登八地。登八地之后,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26]
总结一下,第一阶段见道前,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了境心现,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第二阶段见道后的初地到七地,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转染成净,证无似相而登八地。第三阶段登八地到成佛,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修行就是攀缘真如而成佛。[27] 所以三时教法的修行,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当然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位之后的,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替换,那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无分别,因此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宽松地说,资粮位凡夫也能转染成净;严格地说,凡夫资粮位的修行是一种近似的转染成净。就跟我们讲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修六度是见道之后的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修行。说那我们凡夫就不能修六度了吗?也能修,修的是近似的六度。因此真正的转染成净是见道之后的修行内容,因为毕竟资粮位的凡夫还在分别。那我们资粮位的凡夫,这个近似的“转染成净”怎么修?八个字,听闻正法,如理思维。[28]。
八、两重无生
在圣者看来凡夫境界的世间万法根本不存在,根本不存在就是无生,就是没有产生,就是压根就没有产生过。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里边,从讲“四重二谛”的第三重二谛开始,就反反复复强调凡夫境界世间万法其实无生。无生这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槛,不能理解、领受无生,永远在大乘佛法门外徘徊。在目前,这个《楞伽经导读》课程里,又以“眼翳执毛模型”为比喻,依然强调的还是凡夫境界世间万法其实无生。站在圣者的角度回看凡夫境界,就是虚妄分别,就是凡夫以为存在的世界万法根本就没有产生,而凡夫非误以为凡夫境界的世间万法产生了的这个错觉,除了这个错觉,除了这个虚妄分别,什么都没有,一切法无生。为什么要如此地强调无生呢?因为只有证得凡夫境界的一切法无生,才能见道登地做圣位菩萨。[29]
那重要的是怎么理解无生?其实准确地理解无生,要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第一个层次,就是凡夫境界压根无生。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里讲到“四重二谛”的第三重二谛的时候,用了那个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例子,就是讲缘生就是无生。在目前这个《楞伽经导读》的课程里,又用了那个眼翳执毛模型,讲凡夫境界,如同把生翳病的眼睛自身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无生。讲这重无生其实就是破增益,能够彻底领受这重无生法义,就可以见道登初地,做圣位菩萨。所以说登初地证无生,这是无生的第一个层次。
那无生法义的第二个层次呢,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其实也是无生。为什么?因为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压根就不需要生,这也是无生。能够证得这重无生法义就是补损减,能够彻底证悟这重无生就是攀缘真如,而登八地成不退转圣位菩萨,所以说登八地证无生。大家要注意,登初地证的无生和登八地证的无生是不一样的,佛法讲无生是两重无生。第一重无生是凡夫执著的境界无生,是凡夫境界“从来无,何须生”。第二重无生是佛陀亲证的真如无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须生”。学佛修行,从大乘佛法来讲,就是证这两重无生。
我们回顾一下,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里边,曾经讲过两种无常,哪两种无常?就是“生灭无常”和“无生无常”,注意无生。生灭无常,包括生住异灭的无常,和当生即灭的无常,这就是生灭无常。在佛陀二时教法里,生灭无常只是无常的方便说。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边,无常的究竟说是无生无常,注意是以无生法义讲无常,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无生,叫“常无故无常”,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30]
参见:破增益、种子熏现模型、阿赖耶识、似义显现、虚妄分别、唯识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晶晶
第一版:晶晶
讨论意见:雪峰、李兰、梁传旭、念新、德知蓉、喜子、Yanzi、樱花、元澄、破增益、未Ma、紫云、双闪不二、马刚、韩再湧、时雨、东辉、悟缘起
资料汇总:樱花、德知蓉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0
- ↑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87b24-2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13-16)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4b29-c4)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88b28-c5)[10]:Gandharva.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36-337.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